活動取向

活動取向屬於價值觀取向模式里的概念,具體包括存在(being )、成為(being-in-becoming )和做(doing )。 Florence Kluckhohn(佛蘿倫絲·克拉克洪)與Fred Strodtbeck(弗雷德·斯多特貝克)是較早提出文化理論的美國人類學家。價值取向指的是“複雜但確定的模式化原則,與解決普通的人類問題相聯繫,對人類行為和思想起著指示與導向作用”。這一模式包括了五種價值取向:人性取向、人與自然的關係取向、時間取向、活動取向和關係取向。

基本信息

定義

Florence Kluckhohn (佛蘿倫絲·克拉克洪)與Fred Strodtbeck(弗雷德·斯多特貝克)是較早提出文化理論的美國人類學家。價值取向指的是“複雜但確定的模式化原則,與解決普通的人類問題相聯繫,對人類行為和思想起著指示與導向作用”。這一模式包括了五個價值取向:人性取向、人與自然的關係取向、時間取向、活動取向和關係取向。

Kluckhohn和Strodtbeck區分了五種價值取向,即人類本性(好—壞),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奴僕—主人),時間(過去—未來),活動(現存—行動),關係(線狀關係—個人主義)五個部分。Kluckhoh認為價值觀是一種外顯或內隱的、關於什麼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個人或群體的特徵,影響人們對行為方式、手段和目標的選擇;

相關理論

克拉克洪與斯多特貝克的價值取向理論基於以下三個基本的假設:

(1)任何時代的任何民族都必須為某些人類的共同問題提供解決的方法;

(2)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不是無限的或任意的,而是在一系列的選擇或價值取向中的

變化。

(3)每種價值取向都存在於所有的社會和個體中,但每個社會和個體對價值取向的偏

好不同。

克拉克洪與斯多特貝克提出某一社會所青睞的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反映的就是這個社會的價值觀。因此,他們提出了五個任何社會都要解決的基本問題:

(1)人性取向--人性本善(Good ),人性本惡(Evil )或善惡兼而有之(Mixed );

(2) 人與自然的關係取向—征服(Mastery )、服從(Submissive )或和諧(Harmonious );

(3)時間取向--過去(Past ),現在(Present )或將來(Future );

(4)人類活動取向—存在(being )、成為(being-in-becoming )或做(doing );

(5)關係取向—個體主義的(Individualistic )、附屬的(Collateral )或等級的(Hierarchical )。

背景

價值觀研究始於20世紀30年代,自價值觀研究被提出,受到許多研究者的關注,並成為多種學科關注的問題。

哲學、教育學、人類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等從不同角度對價值觀進行探索:哲學關注價值觀所反映的主客體之間關係;人類學關注價值觀表達的文化特徵;教育學關注價值觀形成和改變的過程及教育干預;社會學關注社會結構及社會變遷對價值觀的影響;心理學則關注價值觀的心理結構、過程、功能及測量。這些研究相互補充和拓展,使價值觀研究不斷深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