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琴村

洪琴村隸屬黃山市歙縣霞坑鎮。位於黃山腳下,四周環山經典的山村造型。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洪琴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發展狀況

交通狀況

村北杭徽高速公路延村而行,村南S324省道而通。距歙縣縣城僅15公里。交通極其方便。

景點

.洪琴全村古民居大部分保存相當完整,三雕精細,風格各異古特,藝術價值極高.此外還有洪琴村的石龍洞,萌坑革命老區,沿線有關村的農家樂都值得開發。

建制沿革

與里河坑、七賢、白楊、鴻飛界鄰。來龍山分脈於績溪龍鬚山,雄峻綿亘,至村北已低矮平緩,山上草木稀疏,砂石裸露,偶見貝殼化石,稱“剝皮來龍”。山坡上有兩處石窩,相距十多米,一圓形,一條狀,稱“龍眼”。村南前山攔腰斷開三十米豁口,為天然門戶。前山有一岩洞,稱石龍洞。伏源河自東北流來,折西南而去。先居洪姓,以村居為鯨魚形,名曰洪鯨。元末汪氏遷入,後又有胡、凌等姓遷入。後汪氏成為村族主幹,村居逐漸西擴,村落漸變成船形,故改名洪琴。

汪氏聚居的正街,用一色條磚斜鋪街面,稱“人字街”。唐至清屬長樂鄉,明清並屬三十四都一、二、三、四圖。民國24年(1935)屬北岸區伏源鄉,1246民國32年屬德源鄉。1949年5月屬三陽區伏源鄉,1950年7月屬大阜區,時洪琴分設琴敏、琴明兩個行政村(1961年後合為一個大隊)。1952年6月屬洪琴鄉,1956年3月屬霞坑鄉,12月屬鴻飛鄉,1958年屬霞坑人民公社,1959年屬洪琴管理區,1961年屬霞坑人民公社,1983年後公社改鄉、鎮皆隸。2005年轄洪琴、野雞塢、金光眼、高塢山、鄭坑店、塘塢6自然村8個村民組,624戶2297人。

清代有仕清書院,民國23年(1934)創辦私立啟明學堂,民國30年過渡為保國民國小,解放後始設公立洪琴國小。2005年在校學生220人,教職工13人。

清有道光十三年(1833)進士汪元方,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汪士仁,任吉林奉天新民知府;汪如彪任千總。解放後輸送大中專學生108人,其中教授1人,高級農藝師1人,留美博士4人。

村周有香油寺、香濟寺,香油寺以寺中井水浮油而得名。村頭水口有道觀、關帝廟、忠烈廟(俗稱汪蔭廟)、社屋等廟宇。關帝廟供奉關羽、關平、周倉、東平王、華佗諸神像,華佗像前設簽筒供病家求籤,由道士對簽簿給藥方,皆野菊花、水菖蒲之類清熱解毒藥,小病多療效,香火尤盛。前山西側山腰峭壁建有亭,亭後壁有天然溶洞,洞內供上帝菩薩一尊,俗稱聖僧洞。晚清建三孔石橋,橋頭建小石廟,內供大聖菩薩,逢旱即抬出菩薩曝曬求雨,橋側立有護橋禁碑,禁止在橋面上擲樹劈柴、打豆槌栗、堆積豬牛糞,甚至禁過鐵圈車輪和用鐵頭擔柱之挑擔者,違者罰錢。另有淇園、文昌閣、求書軒、順德堂、是政堂等特色建築數十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