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縣姚莊村

姚莊村位於洪洞縣城東南部,與梗壁隔澗河相望,地處平川,與梗壁村隔河相望。東與秦壁村以霍侯一級公路相隔,西與莊園、建橋兩村相連,南距秦堡村2公里,北隔洪安澗河與城東村相望。全村現有耕地面積1200餘畝,400餘戶,2000餘口人。霍侯路從村東向西南穿過,另有由村北向南的洪曲公路,交通極為便利。該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有機井8眼。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姚莊村位於洪洞縣城東南部,與梗壁隔澗河相望,地處平川,與梗壁村隔河相望。東與秦壁村以霍侯一級公路相隔,西與莊園、建橋兩村相連,南距秦堡村2公里,北隔洪安澗河與城東村相望。全村現有耕地面積1200餘畝,400餘戶,2000餘口人。霍侯路從村東向西南穿過,另有由村北向南的洪曲公路,交通極為便利。該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有機井8眼。

村名來歷

相傳,經考證村內有“雙柏頂廟”等13處古文化建築遺址,及朝官墓地三座,(詳見續後)加之民宅建築、樓、陽場、井配套,這說明姚莊村曾是富庶鼎盛的繁華之村。據“洪洞縣地名錄”記載,早在(公元25—56年)的東漢光武時期,劉秀的部下武將姚期及其家族就居住於此。劉秀稱帝後,武將姚期征戰負傷,告老還鄉回姚莊,在現今莊園村開闢菜園種花養雞,因當時兩村人口稀少,就將姚莊村與莊園村合併在一起定存名為莊園。清末民國初才將兩村分開,並以姚期生於此地,定名姚莊村。

發展歷程

據傳,姚期告老還鄉後,廣勝寺一帶土匪猖獗,當朝皇帝劉秀就招回姚期率兵剿匪。姚期率兵將匪徒抓捕後,不慎讓土匪頭子逃竄。姚期全家即怕沒有完成朝廷旨意,滿門抄斬;又怕土匪捲土重來,無奈之下連夜攜家出走,逃至河南省林縣。此也是姚氏家族在姚莊村沒有留後的1遺憾之處。後來,各姓氏家族陸續遷入本村,尤其在光緒年間遷入地較多。遷入後開始都暫住在當時的廟宇里中,或在溝中崖邊打些土窯洞或自己購買建造房屋。 現就本村各大戶家族概況略一下:
A、 姚氏家族: 公元二五—五八年東漢光武時期生息繁衍在此村,至今二千餘年,未留後人。
B、 吉氏家族: 建村以前就居住本村,僅據吉林關東房的梁心板記載為大清乾隆三十二年它宅吉正朝所建,至今時間二百三十六年,吉正朝家有一職業保鏢,曾以武藝高強,大力無比,廣為流傳。
C、 任氏家族: 據賈老會南房梁心板記載,為大清雍正年間(1723年),距今二百八十一年,因全家遷出,未有留後。
D、 治氏家族: 始祖治洪友生有三子長子治國峰(單號治頭),武則天當朝時為朝內經濟官員,家住姚莊村十字廟南,晚年因吸毒時間長,吸窮了光景,未成家最後在床上以脖子吊磚而自盡。次子跛子,以吹鼓手為生,早逝。三子務農,給本村郭維成打井時被砸而亡。兄弟三人均未成家留後。根據後傳,治國峰曾參與十字廟建造,推測治家應在乾隆三年(十字廟建造年)以前就住在本村,故距今三百年左右。
E、 趙氏家族: 據傳原籍古縣北平,先遷入洪洞子安村於城東村,本村趙氏家族即從城東遷移而來,據趙廷家譜記載以七世之多,推測遷入本村已二百年以上。
F、 辛氏家族: 從本縣辛村遷移而來,始氏祖據傳兄弟三人,老大遷移河北省遵化縣,老二留在洪洞辛村、老三遷入本村,當時老三以放皮影為生,家業興盛後,建房院兩座,購柄兒井一眼。據北房看家樓心板記載為“大清康熙二十五年房主辛懷玉所建,據今三百一十七年”。
G、 李氏家族: 可分為四大祖。
(1) 始祖李飛禪,李正祥,據李振國家譜查找,遷入本村已七世有餘,推測時間二百一十年左右。
(2) 始祖李春元,據傳從河南內黃遷入本村,以開果園放詳片為生,有各園子裡,從院門梁心板記載好,同治十一年歲次壬申所建,據今一百三十一年以上。
(3) 始祖李大興,為李維河的老爺爺是一名武秀才,據傳在二百五十年以上。
(4) 始祖李хх,據李建望介紹,遷入本村已四代有餘,距今約一百餘年。
H 、 王氏家族: 以其祖先王公太推測距今三百餘年。
I、 胡氏家族: 從莊園村遷入,據始祖胡之坤之子胡源武、胡源勝弟兄二人分家契約推算,距今百年以上。
J、 郭氏家族: 原籍蘇堡鎮郭盆村,據傳遷入時間五世有餘,距今百年以上。
K、 虎氏家族: 從李堡村遷入,據傳始祖胡登富為乾隆年間搭建村北戲台的主持人,據今二百五十餘年。
L、 鍾氏家族: 原籍河南省,大清乾隆年間始祖鍾永富攜家眷遷入南磨村,又遷入本村,距今二百餘年。
M、 張氏家族: 從洪洞後泉村遷入,始祖張長祥、張長發至今七世以上,推測距今二百餘年。
其餘20餘戶姓氏家族,由於遷入時間較短,不再一一敘述。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口不斷增多,原來狹小的村莊,不斷向四周擴展延伸,形成現在的南北寬六百米,東西長一千五百米的大村,人口由原來的幾戶、幾十戶,增加到現在的400餘戶2000餘口人。
抗日戰爭前後,歷任過村長的有李大興、虎成祖、郭丁元、郭維成、郭長祥、鍾玉仁、李如銅、李光輝、李紹曾、郭萬傑等,他們圍繞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時期的中心工作,組織村民抗擊侵略者,在解放臨汾、洪洞的各大戰役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1947年解放後,姚莊村回響共產黨的號召,進行了土改,互助組、合作社、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即:黨民社、洪流五社、雄火公社、馮張公社。歷任村級的黨支部書記、社長、村長,大隊已任有杜玉堂、賈文英、峰森、趙全福、賈克儉、郭金奎、李廷福、王青雲、李振興、趙全虎、郭少千、王月巧、辛東喜、胡林平、雷小華等。
姚莊村有史以來,北有澗河,東西為梁1,中間低凹,可謂風水寶地,不僅引來外地始氏族紛紛遷入,而且建廟宇,修門樓、補風水,使人口更加繁盛,村貌更加壯觀,風景更加秀麗。經查本村大小不等的古建築公共13處。即:
(1)雙柏頂廟,位於村北沿河崖上。據傳由姚氏家族所建,廟院內有聖母廟、龍王廟、和兩顆蒼勁柏樹,後人重修擴建時,柏樹已長到身州長二至三米粗,為保護柏樹完好無損,就將兩棵柏樹擴建在聖母廟內,形成了古會流傳的“雙柏頂廟”,經查碑文重修擴建時村人捐款9800文。
(2)土地廟,位於雙柏頂廟院背面。
(3)財神廟,位於趙家果園東面的土壟上面,廟門朝西,據傳該廟是胡氏家族遷入本村後,距今在百年以上。
(4)十字廟, 位於本村中心,建於乾隆三年,廟內有關公、菩薩。關公朝北,菩薩朝南,主要供奉火神。
(5)老君廟,位於村內大道正北。廟西有下澗河的石坡,故俗稱廟坡。
(6)河神廟,位於村北澗河沿岸的土壟上,河神朝南。 (7) 三官廟,位於村西及聖母廟西坡之上。
(8)祖師廟,位於村中心十字廟東五十米處。廟門朝西,院內有此殿,殿內有十八羅漢塑像,菩薩、雷震子。馬王廟,解放前被學校占用多年。 (9)土塔,位於雙柏頂廟的西面,澗河南崖上,塔高十餘米,據傳以撲風水而建之。
(10)魁星樓,位於村東南角,據傳亦為撲風水所建。
(11)村門及護村牆:村們俗稱樓門,位於原村南進村處,共兩層,一層為村門,二層為護村人歇休處。護村牆為土石結構,西至牛圈窯,東至賈登席住宅。總長300餘米,高約4米,為保護村民生命和財產安全起了很大作用。
(12) 此外,各地官府衙門的朝官,也紛紛到姚莊買地,建造墳園。據《洪洞縣誌》記載,贈按察使劉餑墓就近與本村村南一華里處,俗稱劉家墳,墳院有垣有坊,石人石馬,十分壯觀。
(13) 北漢主劉淵墓建於村東南方,冢高三丈有奇,周圍一百四十步,院內套院,房屋林立,俗稱劉墳。 按察使劉世林之墓也建在村東,墓碑林立,俗稱劉家墳。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14畝(其中:水田139畝,旱地75畝),人均耕地2.85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735畝,荒山荒地1824畝,其他面積16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通水,全村有12戶通自來水,有12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擁有電視機農戶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4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8戶,分別占總數的67%和67%。
該村到鄉鎮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1.8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1.8公里,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39畝,有效灌溉率為65%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7戶居住於磚木結構住房,還有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2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05萬元,占總收入的54%;畜牧業收入1.45萬元,占總收入的1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5頭,牛5頭);林業收入2.02萬元,占總收入的18%;第二、三產業收入0.78萬元,占總收入的7%;工資性收入0.22萬元,占總收入的2%。農民人均純收入82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2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人(占勞動力的8%),在省內務工2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縣內。該村目前正在發站橡膠、蠶桑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2戶,全村共鄉村人口75人,其中男性42人,女性33人。其中農業人口75人,勞動力26人。該村以哈尼族為主,其中哈尼族75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73人,參合率98%。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院,距離鄉衛生院21.8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小佛房村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新城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8公里,距離中學21.8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8人,其中小學生5人,中學生3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14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沒有收入,農村財務管理實行村財鄉管制度,定期開展村務公開,已成立民主理財小組.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農業基礎設施落後,農田水利滯後。科技含量低,農民生產方式粗放,難以形成產業化,規模化。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抓住糯扎渡移民搬遷為鍥機,發展沿湖經濟,大力發展養殖業、橡膠產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