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洪水鎮全境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0.6℃,年平均日照數2592.7小時,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無霜期170天左右。 農業方面:洪水鎮黨委、政府立足本鎮實情,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根本,以調大、調優、調綠為目標,取得了顯著成效,在種植上形成了綠色蔬菜、土豆、小雜糧三大龍頭產業,全鎮現有日光溫室大棚266座,明地菜2000餘畝;種植土豆2萬畝,年產6000萬公斤,僅此一項,全鎮人均增收500餘元;種植小雜糧10000畝,形成了規模生產。在林業發展上,圍繞“乾果規模化,水果優質化,產權明晰化”的興林目標,完成造林1.2萬畝,其中實施退耕還林8000畝,發展核桃為主的乾果經濟林4000畝。在畜牧業上,以規模化發展為方向,全鎮規模以上養殖戶達到了600餘戶,羊飼養量達到了40000隻,牛飼養量達到了3000頭。通過大力調整農業結構,農業基礎地位得到了加強,為農業增收開闢了穩定的渠道 。
衛生醫療
鎮內有衛生院一所,醫護人員75名,病床30張,設有急症、內科、外科、婦幼、口腔化驗室,能開展骨科、普外、婦科的常規手術。全鎮共有醫護人員128名,形成了較為健全的醫療預防保健網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90%以上。
文化體育
全鎮有秧歌隊5家,八音會4家,寨坪村的威風鑼鼓更是享譽全市。每逢趕集、過節,都有村民們自編自演的節目上演。當地民眾十分熱愛體育活動,曾多次參加,市、縣組織的運動會,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名勝古蹟
黃堂凹道場,位於武鄉縣城東50公里處的洪水鎮芝麻角村。這裡四面環山,藏風聚氣,景色幽深,風光絕佳。黃堂凹建築宏偉,為近年重修。黃堂凹道場系中國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典型產物。其修士、僧徒以行善積德、修身養性為能事,除少數子弟隨師修行外,其俗家弟子遍布全縣各個村寨。黃堂凹歷代坐堂主師,以治病救人,施方施藥,勸人為善而聞名遐邇。
集鎮建設
洪水鎮歷史悠久為本縣四大集鎮之一,(2008年以來在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08年完成了董家莊39戶,122個人的避讓搬遷工程,2009年完成了北反頭、閆家莊、蔡家華、中村、四個村160戶,550人避讓搬遷任務。全鎮26個村安裝了閉路電視,20個村接通了寬頻網,入戶率達到78%。在熬垴村新建沼氣80個,完成了新寨村等10個村飲水解困工程,解決了3800口人,275頭大牲畜的飲水安全問題。完成了莊溝、茂樹角、下石牆3個行政村的單村提水工程。完成了新莊、拴馬等8個村的集中供水工程。投資50萬元在西山馬鈴薯基地新建水利工程一處,完成了農業配套工程。
教育
(1998年通過省級“普九”驗收,洪水鎮教育事業步入發展的快車道)。2000年洪水、窯灣、廣志合併為洪水鎮,2004年洪水聯合學區、窯灣聯合學區、廣志聯合學區合併為洪水聯合學區。截止2010年全鎮有中國小校29所,在校生2900多人,教職工230餘人,全鎮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鞏固率達到100%,年輟學率0%,殘疾兒童入學率88.0%,國中入學率100%,鞏固率100%。
環境資源
轄區內主要河流有:濁漳北源幹流蟠洪河,按其流域歸屬為海河流域。蟠洪河:古稱洪水河,是濁漳北源一級支流,上游有兩條源流,一條發源於左權祁家岩,一條發源於左權溫城附近,分別經佛口、南台、馬堡村等,匯合於白和村下,流經洪水、蟠龍、監漳等鄉鎮至襄垣南漳村入濁漳河北源幹流。轄區內全長33公里,流域面積442.5平方公里。
洪水鎮東南一帶山脈,板山,這裡是武鄉縣的最高處,平均海拔在1800米以上,最感峰花兒垴達2008.5米。是溶革命傳統教育,自然風光遊覽和消夏避暑於上體的著名風景旅遊區。
洪水鎮全境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0.6℃,年平均日照數2592.7小時,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無霜期170天左右。
洪水鎮地處太行山腹地,四周丘陵連綿,地下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並且儲量大,品位多,種類多,易開採。現已探明的礦產達10多種,主要有煤炭、鋁礬土、石灰石、白雲石、鐵礦石、硫黃等。其中煤炭儲量達12億噸,占全縣儲量的40%,白雲石儲量15億方,石灰石儲量8億方,鐵礦儲量8億噸。
人口
全鎮1949年有2914 戶,10579 口人;1978年有 3383戶,12462人;2010年有7619戶,總人口29710 人。現有人口中農業人口22542 人,非農業人口7168 人。
交通
該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南沁線、武左鐵路、紅色旅遊線、洪榆線跨境而過,織就了便捷的交通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