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化書院

洪化書院

書院之名,始於唐代,盛於宋代。 (光緒三十一年),乙已科 待完善

洪化書院

洪化書院

書院之名,始於唐代,盛於宋代。

魏晉遺風魏晉遺風

武都古書院大多為明清時所建,而最以宋洪化書院和清武都書院(又名錦屏書院、正明書院)為代表。
洪化書院約建於北宋真宗元帝大中祥符(戊申公元1008年)年間,位於慶壽寺前院(今安化國小)。安化古稱洪化,因西魏大統十二年(546)建洪化縣得名,今僅存古洪化縣碑一面。洪化書院為武都鄉下唯一書院,自宋以來,書院時興時廢。從明洪武初年至成化初年100年間,書院處於沉寂時代。成化後,書院逐漸恢復,順治時敕令“不許別創書院,群居徒黨”,雍正時又倡書院,經乾隆至嘉靖復轉興盛。光緒二十三年(1896年),山西巡撫胡聘之、刑部侍郎李端萊、侍講學士秦綬章奏議改國內書院為學堂,“以擴舊規而收實效”,此形勢下,正明書院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改為階州中學堂,洪化書院改建為安化國小(1921年)。
洪化書院,培育了許多優秀人才,如隴上著名學者邢澍,祖籍安化駝子灣人,清代乾隆年進士,歷任江浙知縣、知府,晚年歸鄉著書自娛,有《守雅堂文集》等。郭維城,安化郭家坪人,清光緒舉人,歷任羌縣教育、秦州學正、階州正明書院山長,晚年閉門著述,有《尚書辨偽》等。王鴻起,魚龍許家灣人,清末秀才,教書育人,創辦倉河壩私學,民國時改為國立國小任校長,著《孔堤考源》,提議該南坪鄉為孔堤鄉,省主席谷正倫於六十壽時贈與親書“樂育菁娥”匾額一面。

洪化書院史志

武都安化,有洪化書院一所.始建宋大中祥符年間,它是本縣北鄉一帶文人講習研討文學的場所,也是全縣鄉村惟一書院.最後一任山長(主講)是王執中先生(清舉人》。講習課程,是以當時科舉取士的“五經西平”和應試詩斌為主要教材.學員有童生、也有附生、增生和凜生,人數無定,年齡不限,來去自願。講習的時問,逢三、七日為“正課,,逢五、十日為“偏箋’.有時正課則命題考試,名日:“閱課”.成績優異者,則授以銅錢若干文,以資獎勵。
洪化書院,曾在北鄉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乙已科(清代最後一科)的階州儒學取士,全州考取附生(秀才)共二十六名,其中北鄉就占了十一名。就是謝必昌、李軒才、焦澎霖、杜如桂、張慎言、田世琳、王乾、王鴻起、王允中、秦雨霖、秦步雲十一人,幾占總數一半,一時傳為佳話。

洪化片區簡史

建制
待完善

北峪河

待完善

文化

待完善

洪化書院同學會

待完善,正在籌備之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