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灣村

津灣村

津灣村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新甸鋪鎮東北4公里處。南臨刁河,東、北依白河,西鄰杜崗村。面積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247畝,灘涂地3000畝,人均1.21畝。 首批全國農村社區建設示範單位。

基本信息

人口民族

村轄新農村、張家、寨內、羅家4個自然村,12個村民小組,696戶,2702人。其中,男1270人,女1432人;漢族2697人,回族5人。有張、王、李、趙、杜(其中杜姓以十組為主,1組少許)、馬、孫、夏、白、劉、程、尹、羅、郭、袁、吳、陶、朱、宋、閻、鈔、高、呂、曹、陳、楊、黃、徐、周、喬、崔、丁、申、馮、岳、魏、韓、畢、潭、肜、常、卶、秦、龎、代44個姓氏。

主要經濟

2007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4301萬元,農業總產值106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32元。

農作物種植以小麥、棉花、花生、蔬菜為主。2007年,糧食畝產360公斤,棉花70公斤,蔬菜800畝,均收入2000元。

養殖業以養牛為位置面積 津灣村位於新甸鋪鎮東北4公里處。南臨刁河,東、北依白河,西鄰杜崗村。面積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247畝,人均1.21畝。

農作物種植以小麥、棉花、花生、蔬菜為主。2007年,糧食畝產360公斤,棉花70公斤,蔬菜800畝,均收入2000元。

養殖業以養牛為主,有專業戶7家,存欄210頭。

林業以速生楊為主,已植樹3萬棵,果樹業以桃為主,間有梅、梨、柿、棗,現有3000畝。

該村大量引進優良果樹品種,尤以桃為主,現已有十幾個品種,獲得了非常客觀的經濟效益。 全村先後開發荒灘地栽種林果近3000畝。建成畜位200頭的養牛示範小區2個,全村戶均養牛達到2.5頭以上。年出欄皮雜肉牛1000餘頭,銷售包裝精品果1000噸以上,肉牛養殖水果銷售收入占全村總收入的一半。2007年全村人均純收入近6000元。

自然狀況

津灣村地處白河、刁河交界處,河岸兩道大堤。村部以東為沙土,以西為黃土壤老土。其中沙土1250畝,占總面積的38%,黃土950畝,占總面積的30%,老土1014畝,占總面積的32%。植物資源有蘆葦、車前草、香棒棒、蒲公英、芭茅、以及治療小孩感冒 根湯的優良原料蘆根、茅根、葛根、等。礦產資源有貯量豐富的白沙,是建築的優質原料。

基礎設施

縣委領導在津灣村的敬老院調研 縣委領導在津灣村的敬老院調研

在市委組織部直接幫扶和協調下,市縣聯建單位先後幫扶我村發展資金60餘萬元,村自籌資120餘萬元,修通柏油路3條4公里,架設路燈40盞,修建入戶水泥路1500米。村主幹道兩側分別栽植廣玉蘭等風景樹800餘棵,砌建花帶1200米。注重村容村貌專項整治,清理柴草100餘處,改建廁所100餘座,清理破棚爛院60餘處,修建垃圾池12個,製作文化牆2個108平方米,美化牆體1500餘平方米,整修下水道1300米,建沼氣池156個。服務體系基本健全。建成標準化衛生所2個,新農合參與率100%,建成占地1000平方米文體廣場1處,2層35間敬老院已入住五保老人50個,配套完善了村圖書室、閱報欄、健身器材等文化體育設施。

村有拖拉機150台,其它機械200台,總動力1670千瓦。

村修油路2條,總長2500米,磚渣路2條,長2300米。

在外打工人員520人,人場年均收入7000元。

社會事業及村民生活

村有國小一所,占地14畝,房舍40間,教師10名,適齡入學率100%。

村有衛生所一個、醫務人員4名,村民全部參加合作醫療。

村有農民書屋、文化大院、文化廣場、有健身設施8種,文娛器材50件。

村有敬老院1個,房舍35間,入院老人50名。

組織工作

全村共產黨員74名,無職黨員67名。近年來,在市委組織部指導和幫扶下,該村以爭創全市強村為目標,以建設“雙強”支部為突破口,通過推行“4+2”工作法,提高基層組織建設水平,新農村建設不斷深化,通過幹部培養教育、無職黨員設崗定責等工作,經過幾年努力,村班子人人都是“雙強”幹部,全體黨員中除個別年老多病以外,90%以上的戶有致富項目,初步實現了全村黨員、幹部人人有致富項目,個個有幫扶對象,初步形成了幹部帶黨員,黨員帶民眾共同致富謀發展格局。村兩委充分發揚黨內民主,堅持推行支部提議、兩委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大會決議,事前決議公示,事後決策公示的“4+2”工作模式,凡村中重大事務,嚴格按程式辦,把上級意圖、支部意願,通過“4+2”工作法轉變為全體民眾的自覺行動,從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新農村建設中,我村先後籌資上百萬元建設“村村通”、“戶戶通”、文體廣場等工程,得到了全體民眾的衷心擁護。該村先後被評為省、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村黨支部被評為省、市“五個好”村黨支部。

農業亮點

2005年,津灣村被市、縣確定為首批新農村建設示範村。聯建的市、縣委組織部領導,經常深入該村調查研究。基於津灣村原來集體經濟相對簿弱的實情,市、縣委組織部提出了在該村發展“股份田”、搞林果業產業化經營的建設性指導意見,為津灣村創新農業經營方式,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實現興村富民目標提供了理論支持。

2006年春,“股份田”在津灣村 2組開始試點運行。做法是:在土地利用上,村民小組共有400人,按照“土地集中”的指導思想,每人置換土地0.1畝種植桃樹,共發展“股份田”40畝;在經營管理上,由村民小組統一栽培、管理和經營,統一僱工施肥、修剪、除蟲等;在利益分配上,到年底契約約定時間,每畝按照1000元的標準,現金分配給相關民眾,剩餘部分作為村民小組集體所有,用於日常開支、發展公益事業和償還歷史債務;在監督機制上,組裡每月按時公開管理經營情況,並聘請老黨員、老幹部實地督查。目前,該村民小組40畝桃樹已進入盛果期,畝均收益4500元,除畝均1000—1500元的管理成本和1000元的民眾分配外,每畝還能給集體經濟帶來純收入2000元以上,40畝“股份田”每年給集體帶來純收入達8萬元以上,不僅保證了村民小組的正常開支,還徹底還清了村民小組的歷史債務。津灣村“兩委”依據2組的發展模式,把村集體所有的800畝灘涂地全部發展為“股份田”。目前村組“股份田”發展健康,運行良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