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洛陽春·雪
密灑征鞍無數 。冥迷遠樹 。亂山重疊杳難分 ,似五里、蒙濛霧。
惆悵瑣窗深處 。濕花輕絮 。當時悠颺得人憐 ,也都是、濃香助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洛陽春:也叫《一絡索》。此調有多種體格,皆為雙調。本作為其中之一體,上、下闋各四句,共四十六字,上、下闕第一、第二、第四句押仄聲韻。
②征鞍:遠行人的馬鞍。
③冥迷遠樹:指在漫天飛雪中,遠方的樹木一片迷濛。冥迷,迷濛。
④杳:幽暗。
⑤瑣(suǒ)窗:窗欞上雕刻著精緻花紋的窗,代指女子閨房。
⑥濕花:即雪花。雪為六角形晶體,古人稱雷為六出(瓣)之花。
輕絮:指雪。
⑦悠颺(yáng):雪花輕盈飛舞的樣子。
⑧濃香:指瑣窗內溫馨的環境。
白話譯文
騎馬遠行的路上,雪花鋪天蓋地落下,迷濛了遠處的樹林,模糊了重疊的山嶺,教人無法辨個明白,仿佛身陷五里霧中。
當初這雪花也飄進過我們的窗戶,一如濡濕的花朵、輕盈的柳絮。那悠揚的樣子多么惹人憐愛,但不是因為雪花太美,而是因為你就在我身邊。
創作背景
詞作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與《採桑子·塞上詠雪花》均作於塞外,所用故實相同,意緒相近,惟所見景致不同。前者寫廣漠原野萬里雪飄之勢,或是安營紮寨時所見,此則描繪高山叢林雪花迷濛之景,當時行軍途中所感。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詠雪之作。
上片主要描繪了室外景物,將大雪紛飛之壯觀之景展現在讀者眼前。視角由近及遠,近處是征鞍上密密麻麻的灑滿了無數的雪花,遠處則是樹木冥迷,亂山重疊,杏渺難分,仿佛一切都籠罩在蒙蒙的煙霧之中。
下片隨著雪花的飄揚,由室外轉入室內。雪花像濕花柳絮一樣,飄入了惆悵的瑣窗深處。而這輕盈散落的雪花又勾起了詠雪人的感懷,因為那紛紛揚揚的雪花是那樣的惹人憐愛,更何況它除了擁有輕盈的體態之外,還有“濃香”暗助呢。
整首詞中,結句“濃香”二字用得巧妙, “濃香”到底是和雪花一樣有若孤高清懷的梅花還是詞人心中所思念的伊人,令人尋味。
名家點評
現代學者何雅苓《納蘭的詞》:“此詠雪花之作深具情致深惋之妙。然究其境界而雲,竊以為不若《採桑子》一首。”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