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圖[元代衛九鼎創作紙本水墨畫]

洛神賦圖[元代衛九鼎創作紙本水墨畫]

《洛神圖》是元代畫家衛九鼎創作的一幅紙本水墨人物畫作品。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 《洛神圖》以單一人物為主,意在突出洛神的靈韻。 畫家以簡率的淡墨刻劃遠景的山丘,使得江面益發顯得空曠清新。幅中主要是用纖細綿長而柔韌的白描線條繪就,墨色輕淡,更襯托出主角人物的嫻靜幽雅,絕塵出世。

畫作內容

洛神賦圖[元代衛九鼎創作紙本水墨畫] 洛神賦圖[元代衛九鼎創作紙本水墨畫]

該畫作以白描表現洛神,脂粉未施、素服無華、體態輕盈、凌波江上之狀。她的臉呈長橢圓形,五官細緻,柳葉眉、丹鳳眼、懸膽鼻、櫻桃嘴,耳無飾物,造型端麗。她的長髮中分後束,一部分在身後結為盤髻,一部分在頭頂上梳作長辮,後繞成扭轉的單,高聳而微微地傾向腦後。

上方有作為遠景的山丘,以簡率的淡墨刻劃,丘壑隱現。

人物下方為蕩漾的清波,和緩舒展、粗細變化極微。

圖中鈐有清初張孝思、梁清標及清內府鑑藏印,右上部有倪瓚題詩。詩曰:“凌波微步襪生塵,誰見當時窈窕身。能賦已輸曹子建,善圖唯數衛山人。”款署:雲林子題衛明鉉洛神圖,戊申。

創作背景

此圖取曹植《洛神賦》詞意而作。無作者款識、印章,但憑藉元末畫家倪瓚的題識,可判定此圖為衛九鼎傳世孤本。倪瓚詩題中款署“戊申”應為明洪武元年(1368年),此圖大致亦應作於同時。

元代文人畫以清潤、雅逸為其藝術特徵。衛九鼎等代表性畫家基本都以李公麟為楷模,因此在技法和風格上無不打上文人畫的烙印,衛九鼎的人物畫以遒勁細膩的線條,和簡潔蘊藉的風格見長。《洛神圖》即為此種風格之典型畫作。

藝術鑑賞

形象

《洛神圖》所繪洛神身材修長,秀麗而端莊,飄舉的衣帶襯托出其正乘雲徐徐行於浩淼的水波之上。其轉身回眸,神情婉轉。她以45°斜角的站姿面對觀者。長發中分後束,一部分在頭頂上梳作鬢辮,高聳而微微地傾向腦後。這高揚的鬢辮不但表現出它本身的輕盈狀,同時也增加了視覺上的韻律感。

構圖

《洛神圖》取縱構圖,以一個狹窄的空間突出洛神的翩翩之姿,不再沉湎於《洛神賦》本身豐富多采的情節發展,捨棄場面而單取人物,採用單幅標幟構圖,也即以單幅的洛神像代表整個《洛神賦》的故事。這種構圖模式由於簡單易行,且更傾向於對人物本身形象的刻畫。

技法

局部 局部

《洛神圖》以白描繪人物,線條爽利流暢。飄忽的衣帶有節制地飛揚著,波紋的橫鱗與人物的縱勢正構成一種大關係的對比,而在大面積的波紋橫鱗中,不失機宜地以某些圓卷的雲紋加以間隔形成一種變化節奏,造成虛實相生的效果。服飾線條描繪用“高古遊絲”描,細勁飛動,很好地表現了“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神態。

名家點評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陳振濂《時替風移——從顧愷之到衛九鼎的〈洛神圖〉》:“與顧愷之的注重情節發展因而人物甚多相比,衛九鼎的突出洛神這單一形象,無疑更切近於近世的趣味——這是一種不面面俱到、以虛化實的文人畫慣用的技巧,只不過它未必以水墨清華表現、而出之以白描人物罷了。”

後世影響

衛九鼎這幅《洛神圖》的重要性,在於他僅以一個代表性的圖像來表現整個《洛神賦》的故事。這種標幟式的構圖法以一代全,簡單易畫,有別於六朝和宋代以來所採用的連續式構圖法和單景系列式構圖法。它成為後來明、清,甚至近、現代的畫家在表現《洛神賦》故事時最常用的構圖模式。

歷史傳承

《洛神圖》在清初經張孝思、梁清標等人鑑藏,之後流入清廷內府,為北京故宮舊藏。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洛神圖》在清內府《石渠寶笈·初編》等有著錄。

重要展覽

2017年10月,台北故宮博物院舉辦“國寶的形成——書畫菁華特展”,《洛神圖》為展品之一。

作者簡介

衛九鼎(約1300—?),元代畫家,字明鉉,天台(今屬浙江)人。工界畫,善山水,師王振鵬,筆力遒勁,工細精微。傳世作品有《洛神圖》《溪山樓觀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