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層名稱:洗腸井組
地層名稱(英文): Xichangjing Fm
階代碼:Z1
地區代碼:3
命名:
湯光中、余以生和趙文杰1978—1979年命名,1984年發表。命名剖面位於內蒙古額濟納旗洗腸井南。
沿革:
北山地區震旦紀冰磧層最初由何銘鈺提出,但無命名剖面亦無名稱;1965年王大為、高振家等在牛圈子地區亦曾發現,但將其置於寒武系底礫岩未加命名;湯光中、趙文杰等1978—1979年在內蒙古洗腸井首次發現了層序完整的冰磧層,不整合於一套碳酸岩之上,命名為洗腸井群,並劃分為上、中、下亞群;趙祥生1984年將上述地區冰磧層作了重新研究,分為上、下兩個岩組,改稱紅山口群;楊雨、范國琳等在綜合上述資料後提出上述兩個名稱均予以保留的建議,將下岩組冰磧岩改稱洗腸井組;將上岩組改稱紅山口組,廢棄洗腸井群一名。
特徵:
由灰色、青灰色及紫紅色、灰綠色、黃褐色冰磧礫岩(雜礫岩)、冰磧泥礫岩、紋板岩組成,夾含礫鈣質泥岩、含礫白雲岩、硬砂岩等夾層。冰磧特徵明顯、塊狀礫岩無層理、無分選,礫石大小混雜、形狀奇特,具有明顯的釘子形擦痕、壓坑、壓裂等。本組分布較廣,西自方山口經澤魯木、雙鷹山向東斷續到內蒙古額濟納旗洗腸井和紅山口等地區。本組厚度變化較大,可由105—376m。其底部與下伏通暢口組為角度不整合接觸,本組可超覆於下伏地層不同層位之上;上部與紅山口組為整合關係。在本組冰磧岩的膠結物與冰水沉積的板岩內采全岩樣測得Rb-Sr法535.7Ma的年齡值。故其時代亦有可能屬早寒武世。
備考:
編撰者:高振家、范國琳
作者1:王大為
年份1:1965
作者2:高振家
年份2:1965
系名:新元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