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中文病名 : 洋蔥白粉病
英文病名 : Onion powdery mildew
病原類別 : 真菌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 : 病原Leveillula taurica (Lev. ) Arn.稱撻粗內絲白粉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
形態特徵 :
菌絲體生於葉兩面,分生孢子梗無色,較簡單,從寄主氣孔下抽出,直立,大小137.5-260×5-8μm。分生孢子多單生,偶見鏈生,具兩型:初生分生孢子柳葉狀或彈頭形飛大小45.5-63.3× 12.5-19.5μm;次生分生孢子圓筒形或長柱形,直或略彎,兩端稍平截至弧圓狀,大小32.5-77.5 ×12.5-21.3μm;閉囊殼球形至扁球形;具短而不分枝的絲狀附屬絲,個別1次分枝,單細胞至雙細胞,無色,大小7.5-65.3×3.5-7.5μm;閉囊殼內有23--27個子囊,子囊長橢圓形至長圓筒狀,基部具無色的長足胞,子囊大小87.3-115.3×24.8-45μm;內生2個子囊孢子,淡色,長卵形,大小25-49. 8×15-22.5μm。
生理生化特徵 : 孢子萌發適溫15-3 0℃。
危害對象 : 洋蔥。
分布 : 僅見新疆報導。
侵染循環 : 在我國北方,病菌主要以閉囊殼隨病殘體於地面上越冬,翌春條件適宜時,閉囊殼內散出的子囊孢子,隨氣流傳播蔓延,以後又在病部產出分生孢子,成熟的分生孢子脫落後通過氣流進行再侵染。南方常年種植區,病菌無明顯越冬現象,分生孢子不斷產生,輾轉為害。
危害部位 : 主要為害洋蔥葉。
危害症狀 :
先是侵染外層老葉,在葉管上形成長橢圓形柔毛狀白色霉斑,致病部葉組織褪綠,白色霉層逐漸向周圍擴展,時間長了霉層增厚變為灰色呈氈狀,不久見脫落,只剩下枯斑疤痕。條件適宜時霉斑猛增,彼此融合,致病葉很快黃化早衰,洋蔥成片枯死。秋季在霉層中長出乳白至黑色的散生小顆粒,即病原菌閉囊殼。
防治方法 :
1.選育抗白粉病品種,加強管理。
2.採收後及時清除病殘體,減少越冬菌源。
3.發現病株及時噴灑30%特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2%武夷菌素水劑或2%農抗120
水劑150倍液、15%三哇酮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25%敵力脫乳油3000倍液、15%三哇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加25%敵力脫乳油40.00倍液、4a%福星乳油9000倍液,隔7--21天1次,連續防治2-3次。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