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名勝
洋中鎮區周圍山峰環布,乃鷲峰山脈的東南余脈。風景綺麗,地靈物博,勝跡甚多,有“東皋十景”和“雙環六勝”兩大自然景點,其中“東皋十景”屬寧德八大勝景之一,由自然山水形成“環水波光”、“龍潭午日”、“花洲魚泳”、“鑒池雲影”、“旗阜清天”、“大坂耕雲”、“棋山擁翠”、“青鸞曉色”、“白象飲湖”、“東山月霽”等十大景觀。獨特的地理條件構成了洋中“峰巒環立,溪流環繞、田洋環村、道路環街”的獨特自然美景,故有前人稱讚洋中“環峰環溪,錦江萬里”。
國師公園
洋中國師公園,建於1995年。是為紀念明代國子先生周斌所建。國師公園總面積6000多平方米,公園建有門樓、溪亭、石獅、國師石像等,石像底座鐫刻有“明太祖欽賜 國子先生——周斌(1331-1394)”字樣。2014年初,在洋中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洋中村委會向鄉賢和社會各界籌措資金,投入160萬元對國師公園進行改造建設,對照現存的國師畫像重新雕刻了塑像,建設欄亭、廣場和綠化,改造後的國師公園更加明亮整潔,給民眾和遊客提供了一個休閒遊覽的好去處。
東山古街
東山老街位於洋中鎮東山村,長約300米。老街也許並不老,只是柳州祠、古戲台、六扇房、進士第、小河流、雙重四角飛檐 ,向晚的村影有些古樸;古樸的還有淳樸的居民以及濃郁的鄉風民俗。古街簡潔曲徑通幽,綿延意長,訴說著古老傳奇的故事。我打東山老街走過,何時才能與你邂逅在有著斑駁濕苔石板的窄窄懷仁路?兩人面對行走,只能差肩而過的懷仁路,好一條穿越心靈的古巷,抬頭看見明亮的藍天,心中不再有了壓抑千年老街深巷留下的足跡,是心靈與歲月的寧靜對話。
頂旗峰
洋中古鎮的頂旗峰也稱“展旗峰”,海拔1165米,山峰挺拔峻峭、高聳入雲;登頂遠眺,群山層巒疊嶂、蜿蜒起伏,山上滿坡色彩斑斕的蘆葦在微風中起伏,景色令人陶醉。頂旗峰擁有獨一無二的高山草場,風光無限。登頂遠眺,群山層巒疊嶂,蜿蜒起伏,呈現一片泛綠的青翠。
頂旗峰前瞰官井洋、橄欖嶼、羅源縣中房,滿盾盡收眼底;背看支提、天湖山群峰相連;左觀洋中、三峰山恍若觸手可及;右望鍾洋、老鷹山近似咫尺。晴天,初升的旭日染紅了東方半邊天;傍晚,夕陽西墜,五彩的晚霞像一幅巨大的天簾披掛於西天;雨日,祥雲盤頂,薄霧輕繞,峰鸞如黛,宛如雲中仙境。每逢農曆十五及前後數日清晨,當艷陽凌空升起時,天幕的西邊仍垂懸著銀盤般大滿月,形成“日月同輝”的祥瑞天象。
夢裡水鄉
洋中古鎮東山“夢裡水鄉”園區項目位於東山村東山溪畔,總占地面積40多畝,項目投資約160萬元,主體工程為“夢裡水鄉”美食長廊:包括西鄉美食酒樓、特色小吃店、自助燒烤、天山茶館、休閒公園等,主要推廣洋中當地豬蹄凍、燙粉、糟姜、光餅等特色美食。同時,建設北洋溪水上樂園,配套遊船、水上泳池、漂流等遊樂項目,以發展洋中親水旅遊。
在“夢裡水鄉”休閒園,河水清澈見底,江畔風景秀麗,花紅綠柳,沿河修建的竹製涼亭、走廊、閣樓、延岸的涼亭、吊橋、石凳、庭院等都別具特色。踏著乾淨整潔的青石板小路,悠悠前行,竹建築一字排開,翠竹深深,嫻靜清爽。涼亭與天山茶樓掩映在竹林深處,酌一壺清茶,品人生百態,置身其中,茶香與竹香纏繞其中,似述說著博大精深的“天山綠茶文化”。還可以到“夢裡水鄉”美食長廊品嘗洋中豬蹄凍、光餅、拌粉、生薑、黃粿,回味無窮。這裡可以讓遊客飽覽山清水秀,目睹春華秋實,品嘗鄉村風味,體驗田園風光。
步入“夢裡水鄉”,寬廣的湖面波光點點,恰似心底的歡快音符在跳躍,春風拂過,頓覺神清氣爽;側邊一排樸質小木屋與傳統文化長廊相互輝映;再往邊上的東園內,一片綠蔥蔥的翠竹林格外惹眼,樹影婆娑,陽光迷離……讓人只想在這安靜與從容的氛圍中休憩。
水利風景區
洋中水利風景區以水庫、山潭、河流為依託,結合周邊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形成的自然河湖
型水利風景區。景區核心項目占地面積約為2.6平方公里,東至三溪電站水庫,西至林坂村溪尾水庫,北至陳洞村龍潭瀑布,南至東南溪。景區內交通條件便捷、自然生態多樣、文化底蘊深厚、水力資源豐富。
景區內水系蜿蜒迂迴,常年綠水如綢、波光粼粼,時而穿梭於天然石灘之間;時而匯聚成寬廣的水面,水體景觀豐富多變。另有天然落差達百餘米龍潭瀑布,沿峭壁飛瀉而下,峽谷幽深,水深凝動。水因山而活,山因水而秀。景區內天山、棋盤頂、展旗峰等山峰屹立四周,環顧水面,山體起伏變化無窮,青山與綠水相融,河湖山水組合巧妙,風光旖旎,為景區的核心。
同時,景區動植物資源豐富,植被覆蓋率極高,林下植被多樣,一年四季鬱鬱蔥蔥。現存有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南方紅豆杉、水松、栲、柳杉等,國家珍稀保護動物穿山甲、眼鏡蛇、大靈貓等。附近茶園面積8000多畝,是榮獲國優產品的“天山綠茶”的主產地;草場近三萬畝,是建設畜牧業基地的優良場所。
2015年11月,蕉城區洋中水利風景區被列為省級水利風景區。
現代農業觀光園
北洋現代農業觀光園是集生產、觀光、體驗、休閒、科普等多功能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園,形成以農業展示館,休閒廣場,藥材、果蔬、食用菌種植、採摘為特色,打造全方位田園勝地。
在園內,奶油西紅柿、蔬菜、板栗南瓜、鍾洋紫薯、西鄉優質大米,黃家老酒、天山綠茶、食用菌等農產品盡收眼底。園內還展示了一些精緻的農業工藝品。
古建遺址
鞠多寺
又稱鞠多院。位鋸刀嶺邊,寺以嶺名,後衍為今名。始建於宋淳化元年(990年)。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重修,後因無人繼承而廢。清鹹豐五年(1855年)前後改為書院。改書院後傳國子先生周斌像曾掛在院中,供學生瞻仰。清代內閣中書陳翼謀於鹹豐庚申年(1860年)親臨書院拜國子先生像。1949年後改為洋中村茶場、畜牧場,1965年洋中農業學校創辦於該院,文革開始後停辦。現建築為宮殿式土牆瓦片結構,占地面積約為0.5畝。傳為國師周斌讀書處。
彌陀寺
位於洋中院坪,始建於唐天佑元年(904年),後廢,唯基存。據傳1940年前後曾重建,占地面積270平方米。寺坐西南朝東北,木石結構,單檐歇山頂,穿斗式梁架,面闊、進深各3間,高7米,內遺存原始須彌座,寬7.25米,深7米,高0.8米,邊有凹凸線腳紋飾,6根梅花形石柱,4根立在須彌座上,高2.80米,直徑0.60米,覆盆蓮花石柱礎,柱上刻有“天佑奉此柱”楷書字樣,保存尚好。1992年12月25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柳州祠
洋中東山古村落柳州祠
始建於南宋乾定四年(1226年),是為曾經任過南宋柳州知府,後官至武功大夫的東山人、南宋愛國將領、民族英雄陳紀而建。陳紀,字仲禮,少時就讀國子監,考第一,備受南宋著名思想家呂祖謙青睞。陳紀文武兼備,淳熙十四年(1187年)以武舉特奏名中丁末科進士。初任邵陽知縣,歷騰洲、英德州、柳州三郡知府兼知軍事、柳州剌史、武功大夫,賜封忠節大夫。陳紀擔任柳州知府兼知軍事、柳州刺史其間,威懾“南蠻”,盪靖邊關,與南亞鄰國友好往來。紀公有善政,重教化,興學堂,勸農耕,賑災民,使柳州千里成一方樂土。陳紀因政績升遷武功大夫,與宋景和出使金國, 使金國不敢南侵。後勞累成疾,卒於仕,柳州百姓得知,立祠祀之。鹹淳二年(1266年),南宋度宗賜移柳州祠於東山之陽。柳州祠於明成祖永樂九年(1411年)由吏部員外郎陳彬主持重修;嘉靖十五年(1536年)重修,增建門廊;康熙二十年(1681年)和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兩次重修。清光緒十三年在柳州祠傍增建古戲台。
聖母宮
洋中東山古村落奶娘宮
又稱“臨水宮”、“奶娘宮”,位於東山村村頭400米處,始建於明朝,重修於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祀聖母陳靖姑。其結構在明朝建築物中具有代表性,門樓和主殿藻井各具特色,樑柱粗獷,柱上有梁,樑上有柱,梁托精雕細刻,有龍托、鳳托等。樑上之柱,有整木浮雕蓮花托等。
親母嶺戰役遺址
在洋中鎮邑堡村村界,兩山夾峙之處,有一個叫親母嶺的地方。相傳,曾有親家母面對面喊話,走親戚卻走了半天,故名“親母嶺”,而這裡就是著名親母嶺戰役發生地。
1937年威震閩東大地的“親母嶺戰役”,就發生在洋中芹嶼、邑堡與九都坑尾交界的山窩裡。1937年8月18日,閩東獨立師二縱隊到達親母嶺,葉飛、阮英平、陳挺等領導人憑藉親母嶺的有利地形,設下埋伏,翌日敵人果然進入伏擊圈,在當地民眾的大力支持下,紅軍大獲全勝,共斃敵40多人,俘70多人,繳獲108支步槍、2挺機槍、5支短槍、200多枚手榴彈和2800多發子彈,敵加強連全軍覆沒,上至連長下至馬夫幾乎無一漏網。親母嶺戰役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當局,迫使他們接受了閩東特委提出的“停止內戰,進行和平談判”的要求。親母嶺之戰殲敵140多人,紅軍大獲全勝,成了閩東紅軍三年游擊戰的轉折之戰,最後一戰,也是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大的戰役。親母嶺戰役大捷,終於促使國民黨不得不坐下來談判。由此,紅軍走上了抗日前線。如今,人們路過這段山路時,都會停下車來深情地看一下這個山窩谷地,它書寫了閩東獨立師光輝的一頁,敘說了蕉城老區人民奮勇支前軍民魚水情的生動故事。
閩東地委誕生地
在寧德市蕉城區洋中鎮芹嶼村有一處叫九斗丘的地方,它不僅是畲族將軍雷應清和胡布福將軍的故鄉,它還是中共閩東地委的誕生搖籃。1947年9月,中共閩東地委在這裡宣布成立,開啟了領導閩東人民謀求當家作主、開展轟轟烈烈革命鬥爭的序幕,推動著解放戰爭的進程。[19]
中共閩東地委誕生地
洋中鎮當前正抓緊將親母嶺戰役遺址和閩東地委誕生地打造成一個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舌尖美食
洋中拌粉
洋中米粉,其中一種主要的吃法是現做現拌,也稱拌粉或燙粉。對於這道美食,洋中、虎貝、石後等蕉城西部幾個鄉鎮的人們,許多人都是從小吃到大,對它有著難忘的情結。
對於洋中米粉,許多蕉城西鄉人,也就是包括洋中、虎貝、石後等蕉城西部幾個鄉鎮的人們,大多有著這樣的童年記憶:每天清晨,許多人便拿著一個大盆子,裡面放上豬油、蔥花、味素、醬油等調料,到村裡的米粉店去買拌粉(也稱“燙粉”)吃。其時,店裡已經有好些人,都在扎堆兒等著。
只見店裡猛火燒著大灶,乳白色的熱水在翻滾著,冒出騰騰的熱氣。鍋的上方則架著一個木頭和鐵製成的壓制米粉機械,店家將一團已經磨好發好的米粉團放入凹槽中,然後用力將壓桿壓下,於是,一條條筷子粗的、柔韌而筋道十足的米粉就流入鍋中,經過兩三分鐘的沸煮後,用竹篩撈出,趁熱放入裝有調料的碗內拌勻,然後再撒上醃製好的生薑絲。充滿濃郁而獨特香味的拌米粉,讓人忍不住大口吃起來。
“洋中拌粉”果真店如其名:這道美食最早從蕉城洋中、虎貝、石後一帶鄉鎮傳播開來,而現在即使在蕉城城關,其大多數食客也是洋中一帶的西鄉人。這種吃法由來已久,是一種很受當地人喜愛的美食。與蕉城區的肉丸一樣,許多人從小吃到大,怎么都吃不膩,堪稱最受歡迎家常主食。但新奇的是,當地人通常只在早晨吃拌米粉,而午餐則少吃,晚餐基本不吃的,也許是其拌生薑的獨特吃法的緣故。也從旁印證了“早晨吃生薑,勝過吃補湯”的養生保健之道。
有資料記載,地處閩東的寧德人口味清淡,最常用的烹調方法是“白焯”,即用清水煮,然而境內的洋中一帶鄉鎮卻無辣不歡,當地人們所崇尚的辣味亦非常特別,並非來自辣椒,而是來自生薑。“洋中拌粉”在洋中當地和蕉城城關相當出名,而外地人往往卻步,因為端上來便是“半碗米粉半碗姜”。過去,米粉店裡的姜是敞開供應的,本地人往往還會覺得不夠味,再抓兩把薑絲是自然的事情,而現在,姜的價格比較高,如果覺得生薑不夠,想多吃往往還要加錢。
天山綠茶
天山綠茶,以香高、味濃、色翠、耐泡四大特點著稱,1982年評為30種名茶之一,獲烘青綠茶第三名。
天山綠茶為福建烘青綠茶中的極品名茶,原產於西鄉天山岡下章後的中天山、鐵坪坑和際頭的梨坪村。主產地是從無坪山的“中心葫”延伸,東接章後,西連際頭,南達留田,北至芹嶼,分布在里、中、外天山,方圓約10千米,近百個村落。據《寧德縣誌》記載,天山綠茶曾經歷一段變革演化過程。宋代生產團茶、餅茶,也生產乳茶、龍團茶。到了元、明代生產“茶餅”,供作禮品和祭祀品。1781年前後,天山所產的芽茶已被列為貢品。明、清以後,以生產炒青條形茶為主。幾經變革,到了1979年,才改制為烘青型綠茶,成為高檔花茶的優質原料。其主要特點以色澤翠綠,湯色碧綠,葉底嫩綠,以“三綠”著稱。其外形條索緊細、勻整、翠綠,鋒苗挺秀,茸毛特多;香似珠蘭,清雅持久,滋味濃厚回甘;湯色清澈明亮。該茶很耐沖泡,泡飲三四次以後,余香猶存。
洋中香菇
改革開放以來,寧德洋中香菇生產不斷發展,菇葉厚、香味濃,價格適中。1986年以來,洋中已成為來自浙江、江西省及本地的香菇市場,日客流量達300多人,交易額300多萬元。1989年,年產值6000多萬元。
洋中豬蹄凍
說到拌水粉的“伴侶”,肯定首推“豬腳凍”,其次就是“蛋花湯”。“豬腳凍”也是洋中美食之一,最上層凝結著一層白色油脂,被切割成略微方正的大塊,黑紅而透亮。熱氣騰騰的拌粉與“豬腳凍”搭配一起,再加上一碗撒上蔥花的清淡蛋花湯,是洋中人最愛的早餐!
特色農家菜
洋中有許多獨具風味的特色美食令人難忘,遠不只耳熟能詳的洋中水粉。一桌極為地道的洋中菜餚:香酥雞卷、蟶乾筍湯、黃粿煎、豬腳凍、藥膳老鴨湯、炒光餅……每樣農家菜都深深刺激食客的味蕾。洋中的蟶乾筍、槽姜、黃粿、米酒、燙粉、光餅、餡餅、年糕和藥膳也十分出名。原滋原味的農家美食,這就是洋中特色農家菜。
著名人物
周導
周導(公元882-985年前後),字宗政,宋乾德5年(公元967年)任中書右相、金紫光祿大夫;周霆(約公元902-1000年之間),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遷授戶部尚書,後晉封金紫光祿大夫;周霓(約公元930-1050年之間),號伐土,初授郡職,升遷侍御,兵部侍郎,宋景佑誥贈朝議大夫;周斌(宋)(約998-1100年),御封朝議大夫,考功監察御史;周皋(約公元1023-1125年前後),宋元豐官授戶部侍郎兼諫集賢院事;周亨明(1101-1180前後),宋紹興文舉特奏名,歷官寶文閣學士;周亨升(約1127-1224前後),南宋淳熙文舉特奏名,歷官司法參軍;周用亨(約1131-1227前後),宋紹熙武舉正奏名,兩倌郡符,歷任循州、高州知府;周牧(約1135-1223前後),宋淳熙進士,授通議大夫,廣西經略使,廣東橫州知州;周斌(明)(1331-1394),明洪武鄉試進士,官拜中都國子監司業、齊王府左長史,欽賜“國子先生”;周寶(約1368-1449前後),明洪武末官授縣丞,明永樂任北城兵馬司副指揮、推官;周徽(約1403-1500前後),明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中選貢生,授廣東四會知縣。
周斌
周斌,字質夫(1331-1395),洋中街人。端重閒雅,襟度夷曠,聲色,貨利不以動心。領鄉薦,授建寧教授。與郡有司語,皆政教大端,非公事不私謁。雲南平,撰賀表稱旨,有金幣之賜。秩滿,洪武帝召見便殿,承顧問,以質直見重。拜中都國子司業。周斌公到國子監上任後,“即不辭辛勞地課藝訓誨,偕同僚屬督導諸生,國子監常是燈火通明,吟誦之聲達於午夜。他以其“為人師表”之尊,贏得“從游三千人”,哺育出朱允炆(建文帝)、朱棣(永樂帝)、楊榮(丞相)、鄭賜(尚書)等君臣及許多國家棟樑之才。
周斌公調任齊王府左長史,執掌齊王府內的內政等“秉節直,持正道”,盡職盡責輔佐東宮太子齊王,政績頗著。明太祖欽賜“國子先生”。
《明史》中這樣介紹周斌:
周斌(1331~1394年)字質夫,洋中人。明洪武五年(1372年)舉鄉試,授建寧教授。任上,一心興學課徒,培植後秀。他素來健談,言論風生。與郡有司所論皆政教大計,從不言及私事,彼此非公事不私謁。時值明朝初立,兵革未息,社會不寧,教育弊端頗多。為修廢起弊,砥礪學行,他嚴立教規,督誨門生;勉其振肅士風,勵志求學;對貧苦而勤奮的青年獎掖揄揚。周斌頗有知人之明,任建寧教授時,學生楊文敏出身微賤,家道貧寒,見其氣質不凡,傾力指授。一日,他對文敏說:“子器識非凡,他日之進,惜予老不及見也,宜益自勉!”文敏在他教誨下學問大進,後果成名,位居師相。周斌家訓亦嚴,孜孜課子,其子周繕精通六藝,並以善畫稱著,時人莫不服膺其識才眼力和教子有方。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八月,明太祖派兵平定雲南境內元兵殘部。翌年詔天下大慶並選拔人才,周斌撰賀表呈送,皇上閱後深感滿意,“有金幣之賜”;還在便殿召見他,詢以治國大計。他評論時政,褒善貶弊,侃侃直言,無所避忌,故以直節見重於時。十六年,周斌任國子監司業。一到位,即不辭辛勞地課藝訓誨,偕同僚屬督導諸生。國子監里常是燈火通明,吟誦之聲達於午夜。
他平時嚴於律己,約度明信,誠懇而平恕,諸生無不悅服,其風範亦為士子所崇尚。
十七年,召還京都,擢為齊王府左長史。他“秉直節、持正道”,盡心竭力輔佐齊王,政績頗著。數年後,因奔母喪回鄉。染疾病卒於家。
周斌死後,於洪武戊寅年(1398年)十一月初一日葬於洋中鎮棋盤山,祀於鄉賢祠。欽賜匾額“國子先生”(背面“文獻之里”)。明邑人陳雲鷺訪其居後,寫詩讚云:“卓行高居萬丈巔,才華器識總超前,平蠻賦獻丹楓重,太學名稱北斗懸。”[18]周斌遺有《學古齋集》,今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