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縣第二中學

泰順縣第二中學

隸屬部門:教委學校類型:國中所在省市:浙江省泰順縣地址:浙江省泰順縣泗溪鎮泗水西路1號郵編:325504。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泰順縣第二中學,位於泗溪鎮溪東底葛藤坪,東距泗溪鎮約一公里,西臨下橋村。學校坐北朝南,背靠獅子山,南朝將軍峰。東、南、西、北四溪匯集於此,形成合流,拐彎向南流去。校門口有一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清代樓式木拱橋溪東橋飛架東溪之上。整個校園三面環水,一面靠山。這裡山清水秀,風景獨佳。古有“泗水迥瀾”之稱。

歷史沿革

學校1956年創辦至今,幾經周折,幾度風雨,在艱辛中跋涉前進。三十五年來,她大致經歷了1956年至1965年的初創時期,1966年至1977年的折騰時期,1978年至今的振興時期。

1956年4月12日,泰順縣人民委員會決定在泗溪國小創辦國中班,以利工農子弟就近入學。暑期抽調四名骨幹教師擔任教學工作,首手招收初一新生112名。9月,正式開學,校址臨時設在泗溪國小西側。以一幢兩層泥房充作教室及教工宿舍。同時,正名為泰順縣第二初級中學,並由當時泗溪區委書記楊欣來兼任校長。10月,吳克非副校長到校主持校政。辦學條件簡陋,教學任務繁重,教師不辭勞苦,積極工作,勤於教學。

1957年2月,吳克非副校長離任。姜志華接任副校長,主持校政。因臨時校址已不適用,學校多次向縣委奔走呼籲。經多方協商,時任縣委書記張育青決定擇新址於獅峰南麓溪東底,將溪東“娘娘宮”“陳大翁宮”及“居士林”劃歸學校作為校舍。擇址既定,當地民眾及全校師生同甘共苦,投入建校義務勞動,興建教室,平整操場。上半年落成一幢三間泥牆平房教室及廁所。9月,學校遷入新址,擴大招生,全校增到四個班級,學生200多人。10月,平整出100米跑道,迎接第一屆中小學生運動會;同時,一幢磚木結構,擁有六間教室、一間儀器室及一間階梯形實驗室的兩層教學樓落成。教職員工由8人增到16人。學校初具規模。同年秋,組織全校師生前往革命根據地白柯灣、半崗、山後等地訪問,聽講革命鬥爭故事。從此,教育學生沿著革命先烈足跡前進,便成為學校的優良傳統。

1958年,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陳招祥兼任校長。3月,學校加強黨的領導,成立黨支部。主持校政的倪學繆副校長任首任黨支部書記。全校師生開展勤工儉學,拾柴火、種稻田。成立教研組。7月,參加全縣中學統考,成績第一。同年,建成一幢18間磚木結構的教工宿舍,一校教職工得以集中居住,得於教學。

1959年4月,倪學繆副校長離任。5月,周賢沐到校任副校長,兼任黨支部書記,主持學校工作。7月,首期學生60人畢業,除不數升入高中外,大部分到中等專業學校就讀或直接參加工作。同年,建成學生泥房宿舍13間。

1960年,繼續開展勤工儉學,組織學生辦起養兔、養豬場。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國家經濟困難。1962年間,學生糧食取消國家供應。大多數學生因家庭貧困,迫於生計而紛紛棄學。全校學生銳減。廣大教師不辭勞苦,不分寒暑,射擊,家訪動員,甚至解囊相助,使部分學生得以返校繼續完成學業。

1963年後,學校從困頓中恢復過來,學生逐步增多。全校師生精神飽滿,掀起“學雷鋒、學毛著”的熱潮。為迎接1965年夏初全縣第四屆中國小運動會在該校舉行,全校師生一齊動手,發揚“螞蟻啃骨頭”的精神。搬小山,平操場。1964年、1965年間,學校教風正,學風實,教學質量顯著,師生員工感情融洽,被評為全縣先進學校。1965年,全校有教職工18人,6個教學班,240多名學生。

建校以來,直到70年代末,學校師資力量最主要依靠外省、外縣支援。來自外地的教師為學校教育事業做出了無私的奉獻。

1966年秋,招收初一新生兩個班。1967年,師生參加破“四歸”,開展“大鳴、大放、大學報、大辯論”,組織紅衛兵、戰鬥隊,外出大“大串適”,繼而搞“半、批、改”,正常的教學秩序受到嚴重衝擊。1968年、1969年,兩度成立學校革命委員會,校旗、運動服、娛樂器具等財物損失嚴重。學校陷入嚴重的混亂局面。

1970年2月,為學校辛勞了十多年的原副校長周賢沐調離。

“文化大革命”後期,學校相繼有李君清、賴霖和、周時疏、麻永海擔任領導工作。

1972年春,招收首批高中學生兩個班120名。自此,學校成為一所完全中學。次年,重視整頓、提高,將高中學生調整為一個班。1974年春,首屆高中學生48人畢業。同年,學校成立“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委員會”。建成一幢磚木結構的三層樓房。不久,受“批林批孔”運動的衝擊,一批教學骨幹被排擠。學校再次陷入嚴重混亂。

“十年浩劫”,給學校帶來了一場深重的劫難。

1978年8月,整頓領導班子,縣委組織部任命鄭欣華擔任學校黨支部副書記兼副校長,主持校政。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學校在劫難中中復興。重視體育,修整體育器械,加強體育課教學,組織田徑隊、排球隊,注重基礎訓練。全體師生,積極參加體育鍛鍊,校園形成一股體育熱。1979年冬,校排球隊榮獲縣中學生男子排球賽冠軍,同時,6000餘平方米的大操場由全體師生員工歷時二十三個寒暑,最後平整完成。

1980年5月,校排球隊代表泰順縣參加市中學生男子排球賽。7月初,高中畢業生參加大中專招生考試,成績回升,為體育院校輸送全縣首批人才,還為其他中等專業學校輸送一批品學兼優的學生。暑期,在原教學樓東首擴建六間磚木結構教室。秋,充實領導班子,林世如擔任副校長,主持校政;吳開城任副校長。因學生宿舍緊張,林世如副校長多次出面交涉,得到時任雅區委書記陳志輝、縣委書記施松濤的支持,“臨水殿”(俗稱“上宮”)歸學校使用。領導分工協作,密切配合。全校師生員工更是精神煥發,信心倍增。大批青年教師充實教學第一線,教師隊伍趨於年青化。學校重視以老帶新、教書育人、美化環境、開展第二課堂。學生遵紀守法,勤奮好學,校風明顯好轉,教學質量逐漸提高。1981年、1982年,考取大中專學校的學生逐年增多。1981年,學校創辦國小教師進修輔導班。1982年春,開展“五講四美”活動。同年秋,林世如副校長離任。吳開城副校長主持校政。

1984年,投資9萬多元人民幣,建成一幢840平方米的綜合樓,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及辦公室得以配套。8月,學校黨支部書主鄭欣華退休。縣委組織部任命翁新德擔任黨支部書記。學校黨支部重視組織及思想建設,及時培養吸收優秀中青年教師入黨,發揮黨員教師的先鋒模範作用。翌年秋,吳開城副校長離任。翁新德兼任校長,鄭國貴任副校長。

1986年,學校圍牆竣工,校門落成,裝用了山泉自來水,食堂改用了新鍋爐,節約開支,扭虧為盈。5月,全縣中國小後勤工作會議在該校舉行。此時,教師隊伍進一步年青化,領導班子統一認識,加強分工協作。學校關心青年教師,重視“愛國、守紀、尊師、勤學、成才”的校風建設,提倡“刻苦鑽研、認真教學、言傳身教、團結奮鬥”的教風與“嚴格要求、勤奮學習、刻苦鑽研、持之以恆”的學風。

1987年,教學效果顯示,國中畢業生升學考試,成績創學校歷史最高紀錄。高中實行三年制,學校規模進一步擴大。12月,召開首次教職代表大會,學校的民主管理制度得到加強。同年,玉西鄉有識之士王行忠熱心學校教育事業,個人捐資1300元人民幣,次年建成校的一個欄桿。1989年,下橋村林上滿捐資1000元,彭溪唐店山捐資1200元建成宣傳窗及宣傳窗前的水泥路。1991年,泗溪林邦輝捐資1500元,用作學校基本建設。

1988年,高考成績優良,考取大中專學校12人。

1989年,縣教育委員會部署,學校增設政教處。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學籍管理等工作均得到加強。暑期,投資1萬2千元人民幣,改造了教學樓走廊。9月,召開首次學生代表大會,標誌著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1989年,全省生物會考,合格率高達98.2%,名列全市前茅。

1987年度被評為全縣教育先進單位。1988年度榮獲縣“理想之光”教育活動組織獎。1989年度榮獲縣“我熱愛”教育活動優秀獎。

1990年暑期,縣教育行政部門、當地政府、學校三方共同努力,944平方米的學生宿舍樓及322平方米兩層新教學樓相繼落成。1990年參加市高二化學競賽,榮獲市普通中學組團體第一名及個人一等獎。1990年,全省生特會考,成績更為突出,平均分達81.2分,合格率96.4%,這兩項均超出全省平均值;優秀率名列全市第三。1990年,翁新德榮獲省教育“春蠶獎”。

1991年3月,翁新德校長離任。陳正平副校長主持校政。

學校在歷任成績的基礎上著手健全種管理制度,理順管理層次,認真落實各處室的工作職責,努力發揮各部門的職能作用;重視國情教育,積極開展文娛、美術活動和“踏著革命先烈足跡前進”的革命傳統教育。參加省高中會考,成績屬全縣普通中學組中游。高考成績良好,考取大中專學校12名,升學率達20.7%。

1992年8月—1997年8月,季永鐸任校長、書記。

九十年代以來,學校的硬體設施得到改善,在相繼建成學生宿舍,綜合實驗樓,計算機機房、多媒體教室後,新建的教學樓也已完工,進一步提高了學校的辦學條件。

1997年8月—2001年8月,歐自黎任副校長、書記,主持校政黨務。

學校不斷進行教育改革,“請進來,走出去”,通過多種渠道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大批青年老師脫穎而出,成為學校教學骨幹。20多篇教育、教學論文在市級刊物上發表或在市、縣級交流評比中獲獎。受教育局委託實行教師學校聘任制和教師考核等級制試點工作。

2001年8月—2003年11月包序威任校長。2003年12月—2006年8月,包偉東任校長。現任校長為陳志新。

目前,共有30個教學班,其中國中18個班,高中12個班,在校學生1500多人,教職工113人。學校認真貫徹德、智、體、美等方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倡導“愛國、勤奮、求實、創新”的校風,倡導“想學、會學、樂學”的學風,發揚“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主人翁精神,圍繞一個中心-----“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抓住兩個重點-----狠抓德育管理、狠抓教學管理;做到三個教育人-------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於人;努力培養四個意識------教學中心意識、教學質量意識、教學效益意識、教學改革意識。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的關心和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學校辦學成績日顯豐著。30多名學生榮獲市、縣級學科競賽中取得好成績。參加省、市、縣體育競賽,累計300多人次獲獎。5位青年教師榮獲縣級教壇新秀的光榮稱號。20多位教師被評為市級、縣級先進教師, 10多位教師在市、縣級教案、書法、演講、音樂、教具設計等有關的技能競賽中獲獎。三位體育教師先後取得國家二級田徑、籃球裁判資料。1位教師被重慶《學英語》雜誌社聘為特約編委。近兩年來,參加全省高中畢業會考,成績良好。

學校先後榮獲: “省B級完中”、“市優秀教工之家”、“市國防教育先進單位”、“市行為規範達標學校”、“縣文明單位”“綠色學校” “縣優秀黨支部”、等榮譽稱號。學校教學質量穩步提高,特別是中高考成績顯著,近兩年中考成績名列鄉下中學前茅;高考成績繼98年度林宜泵同學考生上重點大學後,99年度起,高考升學率均超過50%,特別是藝術類考生上線率高達90%以上。當前我們在“走質量立校之路、走發展高中之路”的思想指導下,不斷進取,努力把二中建成高質量的有特色的綜合性高中。

建校50年來,學校師資一直緊缺,甚至一度青黃不接。但是,全體教師任勞任怨、勤勤懇懇、埋頭工作,共培養了國中畢業班5200多名,高中畢業生2400多名,為大中專學校輸送了大批人才。如今,這些畢業生活躍在各行各業,有的已成名成家。他們當中,有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溫州市書法家協會理事薛國泰;有中青年書法家協會會員蔡衛泰;有中國散文詩研究會會員、溫州市“青年精英”、泰順縣副縣長張黎華;有留學美國的陳向逵、林元祝;有全國新長征突擊手包松永;有碩士研究生何向東、陳秋香等,並有50多人擔任縣局級以上黨政領導職務。

歲月如流,轉瞬即逝。回顧過去,思索今天,學校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息息相關。展望未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學校將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