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泰伯即吳太伯,相傳正月初九是泰伯生日。泰伯三讓王位,奔無錫梅里創建吳國,開創吳文化。人們為了紀念泰伯造福江南的業績,在無錫梅里(今梅村)建有泰伯廟,每年正月初九泰伯生日,設有梅里泰伯廟會。這是 無錫一年中的第一個廟會,城鄉百姓到此朝拜,盛況空前,歷年不衰。人們懷著虔敬的心情,祈望得到泰伯的庇護,所以鄉間流傳有“正月初九拜泰伯,稻穀多收一二百”的民謠。
歷史起源
泰伯廟會起源於古代吳地先民的祭祀信仰,與歷史典籍中一位有名有姓、有據可查的人——泰伯直接相關。3200多年前,商朝沒落、周王興替,周太王長子泰伯為避讓周室王位,從陝西歧山一路南下,最後定居江南梅里(今梅村),將中原地區禮儀制度、農耕文明引入江南,開創了吳國五百多年的基業,源遠流長的吳地文明由此發軔。泰伯“三以天下讓”被孔子尊為“至德”,百姓尊其為“讓王”,司馬遷的《史記》將其列為“世家第一”。東漢桓帝為其建廟修墓。
為紀念泰伯的“三讓”高風亮節和開發江南的豐功偉績,每年正月初九,四鄉百姓紛紛前來趕游泰伯廟,焚香參拜“讓王爺”,世界至德宗親十二姓氏之後裔紛紛前往梅村以各種形式歸宗祭祖。每年有十萬餘人參加泰伯廟會,大街小巷被擠得水泄不通。
歷史傳說
相傳,正月初九是泰伯的生日,而這一天也正是民間傳說中玉皇大帝的生日;農曆三月初三是泰伯祭日,也是玉皇大帝登仙日;民間又傳說姜子牙當年是被泰伯收留,認作乾兒子,隨泰伯的妻子姓姜,後來姜子牙封神的時候,就是沒敢封玉皇大帝。由此,民間後來就把泰伯認同為道教里地位很高的玉皇大帝,而民間也稱正月初九這天為“天生日”,以天為尊的民間信仰也讓泰伯廟會成了開春的第一個廟會 。
所獲獎項
2006年又被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12月,泰伯廟會被批准為第一批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7月,又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AA級旅遊景點和國家風景名勝區,無錫市旅遊十八景之一。
傳承與發展
2003年春節,梅村街道在新區管委會的支持下創新舉辦泰伯經貿文化節,以泰伯廟會為紐帶,增加了經貿文化節開幕式、經貿洽談會、高新產品成果展、經貿文化節文藝晚會、海外宗親親情聯絡等全新的內容。
2003年至2009年,持續七年間,泰伯經貿文化節通過文化搭台,“泰伯廟會”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得到提升。
從2010年開始,街道改變已持續多年的“以文興商”的主題,將原“泰伯經貿文化節”更名為“泰伯文化節”,添加文化元素。文化節活動以“泰伯廟會”為核心,主打“傳統文化”牌,新增民俗巡遊、燈謎會等吳地文化氣息濃厚活動,同時舉辦街道年度發展成果展、新春電影周等文化活動,倡導傳統文化和地方習俗的回歸與重振。
泰伯經貿文化節上舉行經貿文化節項目簽約、高新技術產品成果展、梅里新城房產展銷等活動白天的大型廣場文藝演出、晚上專業歌舞團演出的文藝晚會,星光璀璨的焰火晚會。
2010年以來,以“泰伯廟會”為核心的泰伯文化節立足傳承至德精神、展示吳地文化、推介梅里古都、提升梅村形象的追求,堅持以民為本,注重擴大“參與面”,突出市民與活動的“互動性”。
其他相關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宗教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就廟會的活動內容來說,偏重於祭神賽會,而在民間商業貿易方面相對薄弱。廟會的真正定型、完善則是在明清以至於近代。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娛樂性活動。於是過年逛廟會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過年內容。但各地區廟會的具體內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