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水河

泡水河

泡水河,又稱蚣壩河。系湘江二級支流[河流支流]。發源於湘源錫礦向家坪(另一條水系源於洪塘營瑤族鄉黃皮沖),自南向北流經洪塘營瑤族鄉、四馬橋鎮、蚣壩鎮,於蚣壩鎮金雞洞上游納橫嶺瑤族鄉大河(黃皮沖水系),至沙子河注入瀟水。全長50公里(大河長60公里),流域面積509.18平方公里。屬長年河,上游不通航;四馬橋至蚣壩,春夏雨季通小木排;蚣壩至瀟水9.5公里河段,通木船及中型排筏。

基本信息

簡介

泡水河泡水河
泡水河發源於湖南道縣寧遠交界的九嶷山脈,流域內生活著,四馬橋鎮,洪塘營瑤族鄉,蚣壩鎮十餘萬民眾,全長60公里,流域面積508平方公里,是國家水利部,“小水電代燃料”的試點,有23個小水電站,屬瀟湘河的一級支流,瀟湘河的源頭之一,由於種種因素,十餘萬民眾,至今飽受嚴重污染及洪澇災害之苦。流經山區,谷窄、流短、水急,雨期多暴雨,枯水期地下水補給占25%左右。沿河泥沙淤積,多邊灘、心灘、沙洲。

泡水河發源於道縣、寧遠、江華、藍山等縣交界的九嶷山脈,屬瀟水支流,是道縣洪塘營等6個鄉鎮11萬瑤漢同胞的母親河。曾幾何時,泡水河兩岸層巒疊嶂,綠樹成蔭,河水清澈見底、魚蝦成群。

污染

泡水河泡水河
1938年,位於泡水河上游的湘源錫礦開始建礦,從此打破了泡水河的寧靜,60多年來,給沿河民眾帶來了無盡的災難。到上個世紀80年代,錫礦每年採礦、洗礦的120萬噸廢水不經任何處理就直接排放到河中,每年產生的2萬多噸尾砂和大量廢渣被雨水沖刷到河裡。由於河水混濁發紅,沿岸民眾乾脆將泡水河稱為“紅河”。上世紀90年代以後,由於礦源枯竭,無法組織正常開採,湘源錫礦進而將礦山轉包給個體老闆經營。他們大肆進行掠奪式開採,使整個礦區千瘡百孔。為提高錫礦的品位含量,一些黑心老闆還在洗礦時添加硫酸、硝酸等化學藥品,更加重了對河水的污染。據道縣環境監測站1998年對河水採樣分析,鉛、砷的含量分別超過國家標準180多倍和60多倍,泡水河上游近36公里河道水生生物絕跡。長期的污染使泡水河的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危害了沿岸民眾的身體健康。在離錫礦最近的茶花坪老屋田自然村,由於受錫礦排放污水危害的影響,解放前全村有41人,50餘年後的今天卻只有39人,且其中痴呆、殘疾的占一半。

治理

泡水河泡水河
治理泡水河,最根本的辦法莫過於封礦停產。然而,這個由省、市、縣接管的國營老礦有近千名職工。不解決職工的出路問題,就無法根治污染。根治泡水河的“良方”在哪裡? 2000年3月,在道縣人大第13屆3次會議上,一份頗具創意的議案引起了道縣主要領導的重視。由道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蔣玉新牽頭的10多位縣人大代表聯名提出:利用湘源錫礦的溫泉資源優勢,開發湘源溫泉,綜合治理泡水河。這樣以來,將礦區變為風景區,由第二產業轉向第三產業,既可解決錫礦職工的就業出路,又可徹底根治泡水河污染。清除了污染源頭,只是泡水河的綜合治理走出的第一步。循著開發與治理相結合的這一思路,道縣縣委、縣政府決定,在封山育林的基礎上植樹種果,以防止水土流失。 如今,瀟水上游的水質常年保持在二類水標準內,水質總體良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