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橋構造
泉林之泉水經卞橋之下入泗河。卞橋呈弧形,為東西走向,三孔聯拱券砌。橋長24米,寬6米,兩端各有引橋35米。三孔拱形石橋洞中間大孔高約5米,東西兩個小孔高約4米,中孔跨徑4.5米,拱腳厚0.5米,拱頂厚0.4米。中孔拱券頂刻著“卞橋鎮重修石橋,自(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八月一日起工,至二十二年四月八日訖。謹記”。
卞橋橋頭各有一對大型石獅,相向蹲踞於須彌蓮花座上,神態威猛,形象逼真;橋墩下部為梭形迎水;拱腳處有蓮花座,花瓣肥厚圓潤,帶有顯明的晚唐風格,托石以下部分應為晚唐建築;拱頂上鑲有透雕龍首向南北探出橋外0.6米,深目高鼻,旋毛飄然耳後,作張口狀,口內或含寶珠,或含游魚,形態多變,神采各異;橋面兩邊各有14根望柱和13塊欄板,柱頂均為細雕雲頭,欄板和14根望柱。望柱為長方條石柱,頂部刻方蓮圖案;欄板四周飾平面線刻雲水花紋,中間刻有人物、花卉、珍禽、異獸、雲水、山石、建築等浮雕,內容豐富多彩技法精湛高超,其中“太公釣魚”、“卞莊刺虎”、“周處除三害”、“松下問童子”等浮雕形象逼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是石雕之珍品。橋下綠水長流,碧波蕩漾。 卞橋集數學、力學、美學於一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它造型美觀,建造精工,石刻採用線雕、浮雕、透雕、整體雕等技法,集古代雕刻藝術之大成。它布局巧妙,結構合理,設計精心,整座橋渾然一體,堅固異常。雖然歷經800多年的風雨滄桑,主體建築除橋面、望柱、欄板外,基本完整無損,仍然可以通行車輛。
建造歷史
卞橋始由春秋時期魯國宣公(公元前690年左右)的大夫卞莊子所建,最初為8塊石條的簡易橋。相傳楚漢相爭時,韓信避難於橋下,為報恩,改建為三孔石拱橋。唐初李世民東爭歸經此橋,聽人介紹人文典故之後,為揚皇威,令魏遲恭(字敬德)重修此橋,至今橋下拱頂上仍鐫刻有“敬德監造”字樣。金大定21年(公元1183年)進行了改建,明代又進行了修補。建國後,在1978年和1998年進行了修復,至今在當地的生產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古代經濟專題史話·古代橋樑史話》記載 ,卞橋“可能是全國罕見的晚唐建築”。金大定二十一年 (公元1181年)重修,明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曾對部分欄板、望柱進行補配。1978年,進行加固維修,補雕石獅一隻,補齊望柱、欄板、橋墩、引橋;1998、2006年又兩次維修。卞橋歷史悠久,即使從重修算起,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也早於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的北京盧溝橋。是與河北趙州橋、泉州洛陽橋、漳州江東橋、北京盧溝橋齊名的現存古老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