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法國巴黎世界博覽會
1900年4月,巴黎萬國博覽會開幕,這是巴黎第三次舉辦博覽會,也是人類歷史上的第9屆博覽會。參觀者達4000萬人,多於歷屆博覽會。在這次被稱為“世紀之總”的博覽會上,展示了西方社會在整個19世紀的技術成就,同時介紹了移動人行道和地下地道,但最受歡迎的展品來自英法殖民地,異域風情的小玩意蓋過了工業文明的驚奇。
會期:1900年4月14日至11月12日
主題:新世紀發展
參展國:58
參觀者:50,860,801
詳述
1892年7月13日,工業部長儒爾・羅什在一份通令中,宣布開始籌備1900年巴黎世博會,號召法蘭西民族在19世紀的最後一年裡,展出一幅整個世紀中人類思想進步的畫卷。儒爾・羅什聲稱法蘭西將改變昔日以希臘的輝煌照亮著人類思想的局面,在以後的人類史上,巴黎將是一個新的雅典。他認為世博會的舉辦可以促進法國了解世界――“世界變得越來越小,距離變得越來越短,鄰居也就越來越近,因此了解自己的鄰居也就變得越來越重要。如果一個人對周圍的鄰居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他將面臨危險。”換句話說,也就是讓世界了解法國,讓法國了解世界。這種國際化的經典理念,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已經得到了所有民族的認同。
1892年12月,巴黎市議會成立了一個20人組成的調研委員會,主要任務是決定本屆世博會在法國的選址:是設在巴黎市內,還是設在郊區,或是設在外省?各種意見湧現出來,有人提出博覽會應該設在首都高牆的外面,但官方這樣回應:“一個在巴黎舉行的世博會,同樣能夠促進里昂的絲綢業、利摩日的陶瓷業、北方的玻璃製造業、東部的織布業。大家應該更多談論世博會對外省的種種好處。如果有人可以抱怨的話,也應該只有巴黎的中產階級。他們可能被博覽會期間巴黎的喧囂所紛擾,他們還要以巴黎的規格來接待外省來參觀的親友。”
1893年11月13日,選址落定在巴黎的戰神廣場。反對者貝爾熱甚至用數學方法通過計算來證明戰神廣場太過狹窄,支持者阿爾福雷德・皮卡爾則用美學的觀念為這個選址辯護,他說:美應該比面積大小更重要。對世博會的事務作出決定總是伴隨著爭議,一個世紀前就是這樣。
1900年4月14日,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總統埃米爾・盧貝(émile Loubet)為世博會開幕剪彩。本屆世博會參觀人次超過5000萬,而當時法國人口約為4000萬。有8300家企業參展,其中60%是法國企業。
中國和俄國的展區相鄰。俄國館建造了“莫斯科火車站”,安裝了一列長80米的“臥鋪列車”。長120米的車窗外布景以每秒4米的速度在列車外移動,沿途最美的景點都會逐一呈現在旅客眼前,旅客在30分鐘內可以領略到從莫斯科到北京的愉快旅程。各種道口、電線桿、圍欄等迅速向前移動,使人感覺似乎真在列車上。為了使旅行的效果更加逼真,在旅程開始時旅客還會感受到輕微的震動和顛簸,隨後才逐漸平穩。
世博會開幕後,參觀者摩肩接踵,各種參觀指南也紛紛出版。孔蒂的《實用參觀指南》把世博會描繪成城市中的城市,從文字中,今天的人們可以隱約感受到當時的參觀狀況。
法國人格里姆・塞宋(Grimoin Sanson)於1897年發明了一種“圓景電影(Cineorama)”,距電影問世剛兩年,並獲得了專利。塞宋認為電影使用小銀幕,很難發揮出它的應有實用價值;提出了採用圓筒形銀幕來實現電影畫面影像的全視野放映。為了讓人們在世博會上能大飽眼福,塞宋採用10台連鎖在一起的攝影機進行圓景電影拍攝,他在巴黎艾菲爾鐵塔的廣場上設計了一個像跑馬場那樣的大放映廳,高約10米,頂部用布幔蒙住,內壁為100米長白色帷幕作成環形銀幕。大廳中央是一個巨大的氣球吊籃,10台連鎖在一起的放映機在吊籃下面排成圓形。
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刻。就在1900年艾菲爾鐵塔廣場前的大廳里,放映了人類史上第一部環幕影片――“跨越歐亞兩洲的氫氣球旅行”。在環形銀幕上依次出現了巴黎、布魯塞爾、倫敦、巴塞隆納等地的城市風景。人們可以想像,當世界上電影剛誕生4~5年之後,就出現了這種新形式環幕電影,是一種驚人的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