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社會理論

法國社會理論

本書對於法國大革命之後的社會理論(聖西門、巴札爾和孔德)一直到近代由克莉絲蒂娃、德勒茲、布迪厄和布西亞主導的場面,本書提供了一個系統性的解釋;且將把法國社會理論分類至三個邏輯上一致的時期:一八○○年至一八八○年(實證主義時期)、一八○○年至一九四○年(人類學時期)以及一九四○年至二○○○年(馬克思主義時期);為戰後的法國理論提供詳細的導讀,包括存在主義理論、結構主義理論以及後結構理論;在相關的社會與政治脈絡下,將個人與各學派之間的討論予以定位。

基本信息

簡介

法國思想和辯論長期以來都頗具魅力,這本不凡的著作,是由英國頂尖的社會理論家甘恩(Mike Gane)所寫,其中對法國傳統的闡釋,是他人難以望其項背。

本書對於法國大革命之後的社會理論(聖西門、巴札爾和孔德)一直到近代由克莉絲蒂娃、德勒茲、布迪厄和布西亞主導的場面,本書提供了一個系統性的解釋;且將把法國社會理論分類至三個邏輯上一致的時期:一八○○年至一八八○年(實證主義時期)、一八○○年至一九四○年(人類學時期)以及一九四○年至二○○○年(馬克思主義時期);為戰後的法國理論提供詳細的導讀,包括存在主義理論、結構主義理論以及後結構理論;在相關的社會與政治脈絡下,將個人與各學派之間的討論予以定位。

這是一本深入淺出的著作,作者學問廣博,不過文字的呈現卻兼具有趣與教育性。對社會理論和社會學有興趣的人絕對都該閱讀本書。

2.《法國社會理論》( French Social Theory)

著者: Mike Gane 麥克·甘恩

譯者: 李康

出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年4月

內容簡介 · · · · · ·

本書縱覽法國社會理論,起自法國大革命餘波(聖西門、巴札爾與孔德),直至克里斯蒂娃、德勒茲、布迪厄和布希亞主導的當代景觀,頗有新意。書中將法國社會理論劃分為三個內在邏輯一致的周期:1800-1880(社會學的最初發展);1880-1940(古典社會學與現代人類學之誕生);1940-2000(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的發展),每一周期都體現出從世俗思想朝宗教思想的演變軌跡;融合法國歷史跌宕起伏的社會政治背景,討論了一系列個體與思想流派的核心方法和研究,挑戰了有關法國社會思想的傳統觀點。

自序

致謝

第一編

第一周期:1 800一1 879社會理論的誕生:利他主義

第一章 後革命時代的虛空

第二章 犧牲性的理論與現代性的社會學

第三章 理論在危機中:宗教與主觀範疇

第四章 第一周期的終結:學院風格

第二編

第二周期:1880—1939社會理論的首次重生:失范

第五章 社會理論重生

第六章 法國社會:沒有規範的先鋒

第七章 方法的危機與《自殺論》中對理論的求助

第八章 第二周期的終結:人類學與宗教

第三編

第三周期:1 940--2000社會理論的二次重生:超終局

第九章 存在主義學說

第十章 阿爾及利亞戰爭

第十一章 從病理學到規範性

第十二章 結構主義理論

第十三章 激進理論與社會範疇的終結

第十四章 周期之末:對抗策略的時代

第四編 終結

結語 社會終結時代的社會理論

參考文獻

中外人名索引

中外術語索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