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資隊伍
學院現有教職工44人,專任教師37人,幹部職工7人。專任教師中教授4人(其中碩士生導師1人),副教授19 人,講師9人,助教5人,高職稱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62%。專任教師中博士2人(在讀1人),碩士17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51%。國家級裁判1人,國家一級裁判員9人。1人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國體育事業突出貢獻獎”榮譽稱號, 1人入選福建省新世紀優秀人才資助計畫,1人入選泉州市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泉州市“優秀教師”1人,泉州市教育系統“優秀教師”3人,校級“教學名師”1人,校級“優秀教師”和“師德標兵”多人。形成一支學歷、職稱結構較為合理的師資隊伍。
教學基礎設施
現有綜合體育館2座,室外標準塑膠田徑場1個,配有風雨跑道立項在建的體育場1個,游泳池1個,並擁有室內籃球館、排球館、體操館、健身館、健美操館、桌球館、羽毛球館,以及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網球場等眾多室外運動場。學院建有解剖實驗室、運動生理實驗室、體育保健實驗室、體質測試室、體育綜合實驗室、學術中心。教學儀器設備價值達230多萬元,有較豐富的體育專業圖書資料和音像資料。建立了十幾個校外實習、實踐基地。專業場館、實驗教學設施、教學儀器設備能夠滿足體育專業和公共體育教學和訓練的需要。
學科、專業建設
學院秉承“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的宗旨,堅持特色化和錯位化發展思路,著重打造體育人文社會學、民族傳統體育兩個二級學科領域,的學科品牌,凝練“體育產業、社會體育、地方武術、民俗體育”四個學科建設方向。學院現有體育教育學士學位授予點2個(體育教育、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擁有福建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示範基地1個、福建省體育產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福建省精品課程1門、泉州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板鞋基地1個、泉州市體育發展研究基地1個、晉江經濟開發區體育產業研究基地1個、體育與社會發展研究所1個。2014年體育學(社會體育)被學校遴選為特色學科。
科研教學成果
科學研究是現代大學的四大職能之一,是強校強院重要標誌,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也是社會服務的前提基礎。幾年來,學院主持並完成國家社科基金2項、省部課題5項、市廳課題40多項;在國內各類學術刊物發表論文300多篇,其中權威、核心專業刊物50多篇;出版學術專著8部、教材3部;獲得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三等獎3項,泉州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5項,校級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及一等獎各1項、二等獎二項,校級科研優秀成果獎多項,以及全國體育科學大會、中國體育社會學科報會、全國大學生運動會科報會等20多項優秀學術論文獎項。同時,學院與福建省體育局、泉州體育局、廈門體育局、漳州體育局、晉江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局等體育行政部門建立良好的關係,承擔近20項體育決策諮詢項目,為地方體育行政部門體育巨觀政策的出台和調控提供高水平的理論研究成果和決策諮詢服務。
訓練競賽
在2007年全國第八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學生獲男子板鞋競速100米第2名、60米第3名的佳績。在2009年全國板鞋競速邀請賽上,學生獲4金1銀的佳績。
在2006年第四屆全國高等師範院校田徑運動會上,學生獲1金3銀4銅的佳績,名列團體總分第3名。在2010年第5屆全國高等師範院校田徑運動會上,學生獲1金2銀3銅的佳績,並勇奪丙組男子團體總分第四名。在2014年第6屆全國高等師範院校田徑運動會上,學生獲1銀1銅的佳績。
在福建省第13屆大學生運動會上,學生田徑隊獲得1金2銀3銅牌,學生健美操隊獲得第2名的佳績。在福建省第14屆大學生運動會上,學生取得1金3銀8銅的佳績。在福建省第15屆運動會(大學生部)乙組中取得驕人成績,獲得3金8銀18銅,男子籃球獲得第四名,團體總分數榜在12個體育院系中排名第三,僅次於集美大學體育學院、福建師大體育科學院,這是我校體育學院學生參加的歷屆省大學生運動會比賽取得最好成績。在福建省第六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學生取得2金2銀的佳績。1名運動員獲國家一級,多名運動員獲國家二級運動員證書。
2010年榮獲福建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福建省體育局頒發的“福建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示範基地”稱號。2010年榮獲國家體育總局頒發的“2010全民健身活動先進單位” 。
我院學生在學習、訓練之餘,還承擔了各種大型體育賽事的裁判工作(如2008年第六屆全國農民運動會游泳、風箏、腳踏車裁判,省、市、縣、區級中國小運動會裁判),在實踐中提高裁判工作水平。目前已有807人次獲得了國家二級裁判員、國家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救生員、健身教練等資格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