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第七中學

泉州市第七中學

泉州七中創建於1931年5月,原名“私立晦鳴中學”,擇天后宮為校址,1948年增設高中部,1956年改為公辦,易名泉州第七中學,並遷校至現址,是一所具有76年辦學歷史的高中。校園占地33畝,學校占地31278.6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積13.74平方米,擁有42個教學班,學生2276人,教職工224人。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中文名稱:泉州市第七中學
中文簡稱:泉州七中
舊稱:晦鳴中學

學校資料

一、學校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區兩級黨委政府的直接領導下,七中師生髮揚不甘落後、團結拼搏的苦幹精神,深化內部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硬是在“一般”中學辦學條件下,創造出“不一般”的成績和特色:學校1990-1995年“五年連上三個大台階”躋身省一級達標中學行列,用五年的時間完成九年的任務,這在全省是首例;1996年開始按國家示範高中標準建設,2001在全省普通中學中首家通過ISO9002教育質量體系認證;2003年全省首家通過國家示範性高中省級驗收;2004被省教育廳授予首批“省素質教育先進校”稱號;2005年通過“第九屆省級文明學校”驗收,從而成為1984年至2005年泉州市區唯一一所連續九屆榮膺該項稱號的學校;2006年被國家教育部確認為“漢語國際推廣基地學校”;2007年成為全國第六所、全省唯一一所“清華大學實驗基地校”,2008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模範職工之家”稱號,至今榮獲集體榮譽稱號國家級14項,省級68項。
二、顯著的教育教學成績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我校一手抓師資隊伍建設,一手素質教育和辦學特色,著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出一大批既有個性又品學兼優的學生,學校教學成績逐年大幅度攀升。
(一)集體榮譽:先後榮獲集體榮譽稱號國家級14項,省級68項。其中不乏高層次榮譽,如成為1984年至2005年泉州市區唯一一所連續九屆榮膺“省文明學校”的學校;福建省首批 “漢語國際推廣基地學校”;全國第六所、全省唯一一所“清華大學實驗基地校”,泉州市唯一一所榮獲“全國模範職工之家”稱號的學校。
(二)高考、奧賽:05-08年有39位學生考入清華、北大、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176位學生考入全國排名前十所重點高校,600分以上高分人數達478人(不含保送生),連續四年位居市區第一。49位學生獲得全國學科奧賽和科技創新大賽金牌,並取得清華、北大等全國重點高校的保送資格,連續四年位居市區第一、全省前列。共獲得各級各類科技創新大賽、電腦機器人比賽獎牌93枚。更重要的是,學校堅持“No student left behind”理念,面向全體學生,不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近幾年本二升學率遠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三)體育、藝術:先後榮獲全國中學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國家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省體育傳統項目優秀學校、省學校體育衛生工作先進單位等多項集體榮譽稱號;20多位學生被北京體大、華東師大、上海體院、中國美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等重點高校錄取,6位學生進入省體校、省體工隊,還向國少隊、國青隊各輸送1名隊員。2007年參加市區中學生運動會第十次奪得團體總分冠軍,校男籃第八次蟬聯市中學生籃球錦標賽冠軍,校足球隊首次參加市中學生足球比賽獲冠軍。
三、形成文化育人的長效機制
在鞏固一級達標成果,建設示範高中,深化新課程實驗的過程中,我校始終堅持“理念先行、制度保障、以人為本、文化育人”的思想,引導學校結合制度的管理並進一步提升到校園文化的管理。
1.“理念先行”:我校以相適應的科學理念為指導,科學規劃,形成“福建著名、全國聞名、世界知名”的發展目標;培養“身心健康的現代中國人”的育人目標,“策略性、計畫性、實施性”的目標管理;“標高管理、分層輔導、過程控制、動態調整”的實施策略;“尊師愛生、嚴教勤學”的教風、學風;“和諧、創新、魅力”的校訓、校風;“要為成功找辦法,不為失敗找藉口”的積極策略;“不稱職的員工永遠是學校最大的成本”的質量意識;“創一流業績,建美好家園”的生活願景等理念,引領學校各項事業的發展。
2.“制度保障”:我校以借鑑交流和自主研發相結合的形式,創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使我校能夠在黨建、教育、教學、教研、工會、後勤等各方面高效辦事,促進學校各項事業發展。如:ISO9000輔助管理、學校發展規劃、新課程各項管理制度、工會各項制度、人力資源管理、教學教研常規管理、學科競賽和科技創新管理、國際交流管理體制等。校領導班子統一認識,教職工全員積極參與,學校一切工作都有章可循,領導幹部、教職員工、學生們都自覺樹立競爭意識、創新意識,品牌意識,並由此打造魅力學校、魅力師生。
3.“以人為本”:一切實踐重視人的因素,以促進人的提高為根本目的。我校形成“團結協作、敬業奉獻、拼搏進取、開拓創新”的七中精神,“No student left behind”,“讓每個家庭充滿陽光”,“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等一系列的服務意識和師生自勵行動。學校構建教師專業成長共享的資源平台,及時有效地整合校內教育教學資源。同時,以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為內在動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通過教師水平提高,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同時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
4.“文化育人”:抓住創建一級達標、示範高中和開展新課程實驗的契機,通過這些過程中一步形成的新型管理文化、師生文化、課堂文化、課程資源構築文化、教研文化、教師專業成長等文化,形成涵蓋軟硬體環境的良性育人機制。全校師生將這些文化自覺融為立身行事、學習生活、建功立業的動力和品質,做到更加和諧、不懈創新,努力實現學校各項事業持續不斷地飛躍。
四、雄厚的師資力量
1.班子建設。校領導班子團結高效、開拓進取,富有事業心、進取心,學歷層次高,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專業水平。他們充分認識到教育對鯉城未來發展的重要意義和泉州七中作為鯉城教育“視窗”學校的重要位置,不僅高瞻遠矚規劃學校的發展,而且身體力行深入具體實踐,密切聯繫民眾,帶領廣大教職工實現一次又一次的飛越,為鯉城教育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2.師資建設。優質高效的教育,要靠一流的師資隊伍來實現,因此,學校把師資隊伍的建設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對教師努力做到政治上關心、工作上幫助、生活上照顧。首先,加大了對教職員工尤其是高層次人才福利待遇的投入,主動調整課時津貼,及時辦理新教師及新引進骨幹教師的醫療保險、社會保險等手續,妥善調整、解決他們住房和配偶工作問題。對於新引進的中高級教師,學校未能及時安排住房的,每人每月給予300元的住房補貼。校領導還經常利用課餘時間組織前往關心、慰問教師,同他們談心,關注其思想和心理發展狀況,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使他們能安心教學。其次,以任務為驅動,通過課題研究、課程資源開發、校本課程開發、公開教學等各項活動,抓好常規落實、抓好教學研究的有效性、持續性,制度化。開展教師的業務訓練和業務考試制度,加強教學研究和高考研究,全面跟蹤高三的教育教學和質量管理,統一教師認識,做好教、學、練、考各個環節,做好提優補差、質量分析、勵志教育等各方面工作。最後,從教師引進、培訓、配置、編制、晉級、獎懲,包括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業務管理等方面開展工作,全面協調,穩定和發展教師隊伍,如積極鼓勵在職教師攻讀碩士學位,定期選派教師外出學習交流,開展校本培訓、以老帶新、發展性教師評價等工作,聘請省內外教育教學專家到校講學,引領教師專業化成長,加強青年教師培養,開展名師工程建設,樹立教師榜樣,以良好的教師群體形象體現學校形象,以名師水平增強名校品牌效應。目前我校專任教師平均年齡33歲,有19位研究生,並且擁有一大批省、市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教師們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學工作,不搞有償家教,“愛崗敬業,教書育人”成為每一位七中教師自覺的行為。“不甘落後、拼搏進取”的團隊精神,使學校形成人人“講敬業,爭一流服務;講愛生,送一片溫馨;講奉獻,創一流業績”的良好教育教學氛圍。近幾年,教師在課件、教具製作、說課、優質課、技能等各項比賽中多人次獲得國家級、省級獎勵,獲獎層次和次數居全省前列。
五、深入開展新課程實驗工作
06年我校被列為省級高中課改樣本校,一年以來在課程建設、師資培訓、校本教研、校本培訓、課程資源建設方面著力建設,突出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效率這一新課程重點工作,努力提高師德水平和業務水平,整頓教研風氣、提高校本教研、校本培訓的有效性,建設好課程資源網站。在2007年9月份的新課程省級樣本校評估檢查中獲得領導、專家的好評。發揮省樣本校的實驗、示範、輻射作用。接待了多所省內外兄弟學校的來訪考察,各學科專家回訪活動或市、區校際交流組示範課;聯合區屬其他學校開展新課程實驗,取得良好的成效。
六、豐厚的獎教獎學基金
我校的長足發展,極大鼓舞了廣大海內外校友,他們紛紛慷慨解囊,鼎力支持母校。香港太平紳士李群華、南益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林樹哲、菲華公會常務理事長戴國興、金鹿集團董事長張華安、匹克集團董事長許景南、金山石材董事長梁志鵬等海內外校友紛紛回響,共設立12個獎教獎學助學基金會,為母校的再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75周年校慶之際,我校發動海內外校友及社會各屆人士成立“泉州七中助學獎學基金”,對品學兼優者予以免費入學並提供一定的生活費補助,以實現“構建和諧社會,從七中校園做起”,“不讓任何一位七中學子因貧困而輟學”。

泉州市第七中學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