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十音

泉州“十音”是南、北管、弦樂、打擊樂等多種樂器組成的合奏,起源於籠吹(鼓吹)音樂的“十音吹”,並在流傳中吸取外來諸多曲調,逐漸成為獨立的地方樂種,是泉州民間音樂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 因“十音”短小精悍,易學、易唱、易記故深受民間樂隊的喜愛。 泉州城鄉各地均有“十音”社團組織,大多用於自娛或參與迎神賽會、婚喪喜慶等演出。

泉州“十音”是南、北管、弦樂、打擊樂等多種樂器組成的合奏,起源於籠吹(鼓吹)音樂的“十音吹”,並在流傳中吸取外來諸多曲調,逐漸成為獨立的地方樂種,是泉州民間音樂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
“十音”採用中國工尺譜,用品管(bE宮)演奏。
以北噯為主樂。使用的管弦樂器主要有“雙簫一噯”(洞簫、品簫、小嗩吶)、“三倒”(三弦、北月琴、雙清)、“三豎”(二胡、京弦、瓢弦),以及四胡、椰胡、京胡、北琶、大廣弦、殼仔弦;打擊樂“五音”為主,加上南音“下四管”的硬鼓(北鼓)、響盞、小叫等小打擊樂器。
曲牌吸收多樂種音樂,樂曲結構大多呈方塊,適合舞蹈動作,故泉州民間舞蹈亦大多採用“十音”配樂。曲目豐富多彩,約有400首左右,其中以《跳龍門》、《貴子圖》、《上下樓》、《十八板》、《賣花串》、《一枝花》、《雪梅》、《水仙花》、《棉答絮》等民間歌曲和小調最為流行。曲調通俗明快,節奏輕捷熱烈,音響高亢挺拔。
“十音”演奏南音“指尾”也頗為常見,如《對菱花》第三節《魚沉》、《自來生長》第三節《紗窗外》、《一紙相思》第三節《出庭前》、《金井梧桐》第二節《繡成孤鸞》。以上即所謂“魚沉、西窗、出庭、繡成,走遍泉州城”之南音界諺言。泉州城內南音各館閣之間為更便於友好交流(俗稱“拜館”)並約定俗成,自然而然的形成以上四“指尾”為交流曲目。然而不限於此,非“指尾”的樂曲如《走到涼亭》、《汝因勢》也不為少見。以上南音“指套”,雖被鼓吹樂原曲照搬,但卻改用品管演奏並經常出現加花現象,目的在於提高其音高,增加其音量並豐富其色彩,以適應曠野演奏之需。
因“十音”短小精悍,易學、易唱、易記故深受民間樂隊的喜愛。泉州城鄉各地均有“十音”社團組織,大多用於自娛或參與迎神賽會、婚喪喜慶等演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