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河西鄉位於縣境東部,東鄰玉龍縣,南接通甸鎮,西與中排、石登兩鄉接壤,北通維西縣永春鄉;地處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併流”的核心區域,全鄉地跨北緯26°42′~27°04′,東經99°14′~99°33′之間,總面積57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026.6公頃。全境面積因歷史沿革、區域歸屬的多次變更,到1960年以來穩定為576.3平方公里。
河西鄉轄河西、共興、仁興、永興、新發、白龍、玉獅、箐花、大羊、三界、勝興、聯合、勝利13個村民委員會,99自然村,101個村民小組。2005年底,共有農戶3844戶16245人。其中女性7867人,白、普米、傈僳、彝族等少數民族人口13663人,占總人口的84.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8人。
歷史文化
一)大羊場旅遊風景區
大羊場旅遊風景區位於麗江市玉龍縣黎明鄉和怒江州蘭坪縣河西鄉交界,行政區劃隸屬河西鄉箐花村委會海拔3500米,具有高山草甸、丹霞地貌、遠古地貌等獨特風景。由於長期不通公路造成的與世隔絕,彝族風俗純厚久遠、保存完整,使其形成十分獨特的完整的彝族聚居地風情民俗,彝族同胞能熱情好客、能歌善舞,是個人自助游的絕佳目的地。
2000年伊始,基於大羊場累積豐厚的旅遊資源,保存傳承民族既有文化,以中國“情人節”為主題首次在大羊場舉辦“河西鄉大羊場旅遊文化節”;本地彝族同胞還開展騎馬游草甸、觀丹霞地貌,品嘗彝家風味獨特的氂牛奶等風格獨特的參與式開放旅遊活動。在總結2000年旅遊開發經驗的基礎上,2002年為方便遊客出遊,進一步打造河西鄉旅遊文化品牌,在鄰近大羊場彝胞聚居區建成了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的原木結構、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招待所;為了進一步整合旅遊文化資源,2007年8月將建成的招待所交予箐花村委會管理。
(二)一年一度的畜牧物資交流會
自1978年以來,為方便民眾生產生活,河西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畜牧物資交流會,以活躍市場、促進商品流通,確定每年的11月16日舉辦交流會,期間還組織大型的民歌對唱、鍋莊晚會等文娛活動。當地政府的精心組織、服務到位,使交易量、交易額逐年攀升,成為當地經濟開放、開發的平台,吸引了各地客商,形成了集商貿、文化為一體集中展示河西經濟開放、民族和諧進步的一個視窗。
基礎設施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自實施“八七”扶貧攻堅計畫以來,全鄉的基礎設施建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局部到整體均獲得了長足進展;使人民民眾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持續改善。鋪設“U”型槽2016米,PVC管道理8216米,修建PVC蓄水窖1座。實施“安瀾工程”,對通甸河(河西段)兩岸實施小流域治理和河堤治理(含熱水塘段、新發段、共興莊子段、河西松坡河段)6083.4千米,完成堤防工程21846立方米;實施技改轉讓水電站一座(河西電站)。通過實施國債人畜飲水工程一期工程,累計投入203萬元,先後解決全鄉13個村委會84個村民小組,14.6萬頭(匹、只)大小牲畜飲水問題,工程惠及人口9014人。認真推進農網改造,沼氣推廣使用為主體的農村能源建設,完成高壓輸電線路10萬伏42.6千米,覆蓋3村560戶2301人,用電普及率達80.4%。發放使用節柴灶10000眼,使用率83%;通訊事業從無到有,尤其近10年發展迅猛,到2005年,全鄉共有3條鄉村郵路,總長8401米,實現村村通郵;1997年開通512執行緒控電話,2003年實現全鄉村村通話;1999年鋪設通甸—河西光纜電路,2003年開通行動電話,2004年實現村村通路的目標。2007年要提高通訊覆蓋面,使行動電話覆蓋面達到80%。
農村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科技推廣和扶貧攻堅力度,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資源配置,全鄉農村經濟發展很快。根據縣委2006年工作安排和河西鄉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五次會議精神確定的“工業經濟強鄉、畜牧業和生物經濟富鄉,旅遊和民族文化活鄉”抓結構高速培育支柱產業、重點項目帶動、改善投資環境,進一步加快發慌速度,增強發展後勁,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要求,一年來,鄉黨委、政府解放思想、團結幹事,共謀發展,取得了經濟社會各項指標的穩定增長。年內通過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加大了勞務輸出力度,三界、永興、共興等礦山的開發,農民增收的渠道得到拓寬,全年農民外出勞務收入達 170萬元,鄉村企業數得到增加,在大災之年經濟仍得到了較好發展。全年共完成財政總收入232萬元,其中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9 萬元,比上年增長137%。全鄉農民人均所得1000元以下3個村3441人,1000元以上的10個村12804人。按新脫貧標準計算,年末脫貧12325人,脫貧面為75.9%.鄉鎮企業總數394個,從業人員759人,鄉鎮企業總產值3638萬元,其中集體企業完成181萬元,有限責任公司160萬元,私營企業完成657萬元,其他2640萬元。總收入3461萬元,實交稅金100萬元,實現稅利2026萬元。
文化教育
我鄉一直致力於民族文化建設,早在2004年即藉助著名詞人陳哲實施的美國福特基金會項目的社會力量實施“土風計畫”,進行民族文化的發掘和整理,取得了顯著成效——2005年由“土風計畫”隸屬的我鄉普米族文化傳習所學員排演的民族文化節目在中央台成功展播,深受好評,我鄉的民族舞蹈通過電視傳媒,積極展示了獨特的文化風采。2005年11月我鄉成功舉辦怒江州第十四屆鄉級農村文藝匯演,並匯集文藝匯演節目精華,結集出版了《河西歡歌》VCD光碟,廣大人民民眾踴躍購買屬於自己的音樂、舞蹈。一批批在廣大人民民眾中口耳相傳的民族歌謠、舞蹈,《鹽馬情歌》等開始廣泛流傳於蘭坪劍川鄰近各地區。通過現代傳媒的巨大力量走出大山,進入千家萬戶,成為人民民眾喜聞樂見、自主欣賞的優秀文化產品,進一步擴大了鄉級農村文藝匯演這一文化活動的社會影響力,弘揚了民族文化,振奮了民族精神,開拓了文化市場。這充分說明民族文化不是老古董而是活化石,只要認真挖掘整理保存開發,就會有自己的一個獨特的市場。一批批的原生態歌曲、舞蹈廣受人民民眾歡迎,足以印證文化市場的潛力巨大,進行生產推廣有巨大的市場空間。我鄉一批民族文化藝術作品的創作出版,增強了民族文化的活力,挖掘了民族節日文化、服飾文化、歌舞文化及一些名特產品文化內涵,使我鄉的民族文化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凝聚各族民眾力量,促進民族團結和諧,推動我鄉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2005年,全鄉有中心完小1所,57個教學點(村小12所,一師一校44所,二師一校1所),共124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666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8.36%,15歲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7.67%,鞏固率99.61%,初級中學1所,13個教學班,在校生738人,國中入學率95.57%,鞏固率97.3%,中考升學率34%;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全鄉教職工人數202人,其中專任教師179人,國小教師133人,國中教師46人。生均占地面積24.14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築面積8.77平方米。青壯年人口非文盲率97.94%。
特色產業
河西具有豐富多樣的特產,建設“一鄉一品”、具有獨特產業發展優勢,按照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指導推進生產,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鏈條,迄止2007年建成了藥材產業基地,其中秦艽10000畝、桔梗100畝、板藍根90畝。全年生產生漆 305公斤,羊肚菌2334公斤,牛肝菌1258公斤,香菌1136公斤,松茸1850 公斤,板栗2550公斤,黑木耳1382公斤,花椒21770公斤, 松籽3980公斤,木材8432 立方米,竹材24萬。全年生產水果457325公斤 ,其中蘋果(紅富士)252960 公斤、梨102835公斤、其他水果101530公斤。年末果園面積1768畝,其中蘋果1376畝、梨193畝、其他199畝。蔬菜播種2041畝 3142185公斤,其中葉菜類畝316160公斤(即大白菜)、瓜菜類109畝200900公斤、塊根和塊莖類1344畝259105公斤、茄果菜類100畝24200公斤、蔥蒜類79畝9875公斤。盆栽觀賞作物(包括盆景)1634盆,蔬菜大棚7個7畝。河西鄉13個村委員均有核桃分布,總面積達9萬畝(包括2005年實施的4萬畝乾果基地),其中低產、野生核桃達5萬畝,共112萬株。年產乾核桃27.2萬公斤,總收入達535萬元,戶均收入達1090元。
核桃已經成為河西人民重要的收入途徑之一。
河西鄉林果基地建設涉及13個村委會,其規劃面積為4.31萬畝,2006年實施的任務是2萬畝,其中核桃1.55萬畝,花椒0.45萬畝。我鄉根據施工作業設計,結合全鄉實際情況,按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選擇以核桃、花椒和漆樹三大樹種為主,造林與生態治理相結合,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相統一,堅持“誰種植,誰經營,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廣泛動員千家萬戶參與林果基地建設,全鄉各村相繼完成了種植任務,總共完成2.12萬畝(超額完成0.12萬畝),其中核桃完成1.6萬畝,花椒完成0.46萬畝,漆樹完成0.06萬畝。2007年實施的分配任務為0.99萬畝(其中核桃為0.47萬畝,漆樹為0.02萬畝,花椒為0.5萬畝),實際完成1.117萬畝(其中核桃為2825畝,漆樹為1320畝,花椒為7025畝),超額完成1270畝。
資源環境
鄉域地處滇西北橫斷山脈老君山和雲嶺山系雪盤山脈東部之間的河谷地帶及其延伸部分。通甸河自東南向西北貫通河西全境,從南至北分別沿途接納了安樂河、德勝河、箐花河、三界河、三岔河、共興河、河東箐河、清水江、弓江等9支河流,最終匯流中排碧玉河,在多依村北溶入瀾滄江,是典型的“V”字形彎延幽深河谷,兩岸有28條箐溝小河呈“非”字狀況匯入河中,形成狹長的高原峽谷地形。地表崎嶇起伏較大,形成峽谷與寬谷並存的地特徵。河西谷地位於通甸河中游,呈“U”字形,東起河西街以東1公里,向西北至共興壩,全長約8公里,谷地平均海拔2100米,河流一、二級地發育。海拔最低是白龍村的熱水塘社1900米,最高是大寶山頂3891米,大羊場3950米,雪門坎3620米,元寶山3591米,13個村公所駐地平均海拔2455米,鄉人民政府駐地2100米,人均居住在2000-2500米的平、坡地上。氣候屬於低緯度山地季風氣候,因海拔高差較大、地形複雜、大氣環流,形成了典型的垂直溫差大於水平溫差,立體氣候特點突出、有高原壩區曖濕氣候和中山溫濕氣候並存的垂直氣候帶特性,全境屬曖溫帶中溫帶高原山地季風氣候。歷年最高氣溫31.9℃,最低達零下10.6℃,霜期150天,平均氣溫13℃。歷年最高降水量1114.9毫米,最少688毫米,平均855.6毫米。因氣候覆雜多變,自然災害較為頻繁。
雲南省地質礦產局在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地區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河西鄉共興村民委員會四十里箐白秧坪,發現超大型銀多金屬礦。
現在已經查明,白秧坪礦分為東西兩個礦帶。其中,東礦帶有5個礦段,是白秧坪礦區最重要的資源富集帶,目前已圈定出22個礦體。長2900多米的一號礦體,經工程控制的礦體平均厚6米,探獲銀資源量1000噸,銅資源量30萬噸。近年新開展工作五礦段,控制銀資源量占全礦區資源總量的一半以上。西礦帶兩個礦段的11個礦體中,長1400米的一號礦段,脈狀礦層平均厚2米以上,品位向深部富集。
地質工作者發現,白秧坪相鄰地段和周圍地區找礦潛力巨大。初步查證,該地段至少存在6個以上的銀、銅、鉛鋅富集區。目前掌握的22個礦體中,有的礦段查獲鉛鋅資源量已經超過中型規模。而且異常區尚未圈閉,有望進一步擴大。白秧坪相鄰和周圍地段新發現礦產,估算有銀資源量1000噸以上,銅13萬噸,鉛鋅達大型規模,展示出銀資源超萬噸地找礦前景。
蘭坪縣位於橫斷山腹心地帶,瀾滄江從境內穿過,是中國新一輪國土資源調查和“三江”特別找礦計畫的重點地區。白秧坪銀多金屬礦與中國第一大鉛鋅礦蘭坪鉛鋅礦毗鄰,兩個特大型礦床的勘查和開發,江為雲南省在西部大開發中加快礦產業建設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提供資源保證。專家預言,“三江”中南段有望成為我國重要的貴金屬、有色金屬資源儲備基地。
林業生產
全年生產生漆505公斤,羊肚菌2077公斤,牛肝菌1163公斤,香菌961公斤,漆臘150公斤,松茸1453公斤,核桃290755公斤,板栗1534公斤,黑木耳1399公斤,花椒18613公斤,松籽2400公斤,木材6898.1立方米,竹材13.464萬根。
畜牧產業
2008年末大牲畜存欄11177頭(匹),出欄 569頭(匹),小牲畜存欄46556頭(只),出欄21976頭(只)。全年肉類總產量1159噸。培育畜牧業發展重點戶24戶(其中:養雞9戶,養豬5戶,養羊10戶),能繁母豬4350頭。春秋“兩防”預防注射防疫密度為92%。
社會保障
全鄉行政事業單位全部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大病醫療保險、互助醫療保險。建立健全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現有1364戶4597人的城鎮居民和農村貧困人口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008年共發放金額238萬元;定補105戶223人,發放金額13萬元。全鄉統一參加了農村住房意外災害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