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清街

河清街,是歷史上宿遷城區有名的商業街。這條街始建於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地理位置

它位於今黃運路西段南側,東西走向。起初全長500多米,東端與迎熏街(中山山南路)相接,西端瀕臨古黃河,文曲溝縱穿而過。取“河清海晏,天下昇平”之意得名。因街內建有彤華宮,宮內供奉火神,故民間又俗稱火神街。解放後,因開拓黃河路、黃運路和建造長途汽車站,西段被占200米左右,東段被占100米左右。

歷史

清代時,宿遷屬徐州府治,因此,宿徐交往極為頻繁,河清街作為宿遷西向進出門戶和唯一交通通道,整日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旅棧邸林立,飯菜館櫛比,小吃鋪、小攤販更無法記述,商業非常繁榮。公元1855年,黃河最後一次改道從開封向東人海,黃河支流宿遷段逐漸淤廢停航,物資吞吐賴以運河。加之宿遷縣治改隸淮陰,陸路交通逐漸發達,河清街的繁榮景象才開始降低。但當時仍屬本縣城鄉交通要道,熙來攘往,未減當年。

河清街由於地處縣城要衝,故很多官商往來棲止,城區的士紳名流,四鄉的土豪老財,加之少數騷人墨客,終日無所事事.飽暖遂思淫慾.常來河清街尋花問柳,使河清街成為宿遷地區有名的“紅燈區”。據該街常住老人說.清代時河清街已成為官娼公開賣淫場所。官府批准操業的妓女,聲價高於私娼和暗娼。民國初年,軍閥割據、兵匪紛擾,她們多恃靠山庇佑,照樣操業。北伐以後,國民黨明令禁止、暗中掩護。至1937年,我省大江南北各縣市相繼淪陷,宿遷對外交通轉向,河清街生意一落千丈。原有店鋪及小商小販營業蕭條,大都遷往他處。日偽時期已極荒涼。抗戰勝利後,又遭頑軍踐踏,河清街的昔日繁榮才一去不返,穢聲四播的街市成了冷落的僻巷。

解放後,黨和政府關心民瘼,多次撥款整修街道,剷除坑坑窪窪、坎坷不平的泥濘路面,鋪設水泥路,疏浚溝渠,暢通積水,建造排污溝。街內居民家家蒔種花木,栽植盆景,美化環境。整條街道,道路平坦光潔,溝通渠暢,雨過路乾,行人稱便,居民額手。新時代的河清街,環境優美,氣象清新,社會公德,發揚光大,成為遠近馳名的文明一條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