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河流沉積體系是陸相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順直河、辮狀河、曲流河與網狀河。沉積學研究將河流環境劃分為四種亞相,即河床亞相(包括河床滯留沉積微相和邊灘或心灘沉積微相)、堤岸亞相(包括天然堤和決口扇沉積微相)、河漫(泛濫盆地)亞相(河漫灘、河漫湖泊及河漫沼澤沉積微相)和牛軛湖亞相。所有這些亞相的沉積物都可形成古土壤化並被造跡生物、水面波動和植物改造。在生物學上,這些沉積包含一些最為複雜的由植物和昆蟲群建造的遺蹟化石。每種環境通常顯示和記錄了不同的水面位置和符合每種生態環境居住條件並有一定差異的生物群。而不同的生物群有不同的生活習性,因而產生不同的遺蹟組合。相反,生物群不同而生態環境和習性相同,又可形成相似的遺蹟組合。例如水生和陸生昆蟲的潛穴存在一定相似性。
造跡生物
陸相中,造跡生物類型較多。Chamberlain(1975)、Ratcliffe and Fagers(1982)總結了居住在沖積體系的河道和相關環境中的不同類型無脊椎動物。這些生物包括以下四大類:昆蟲和蜘蛛類的節肢動物(螞蟻、白蟻、黃蜂、蜜蜂、蟋蟀、蜈蚣、蜘蛛、毛翅蠅)以及兩翼昆蟲(陸生和水生的不同類型的昆蟲);蠕蟲(陸生和水生的蚯蚓、水蛭和線蟲類);軟體動物(陸生和水生的腹足動物和蚌類);陸生和水生甲殼綱動物(小龍蝦、小蝦、螃蟹、土鱉、蠍子、介形蟲和片腳類動物)。另外,植物根與許多水生和陸生無脊椎動物有密切的關係,能為它們提供掩蔽、食物,並有助於造穴。
舉例
甲蟲常生活在濕到乾早環境,建造掩蔽穴幼蟲的穴和居住穴。甲蟲的穴對解釋古水面很有用。比如,喜歡在泥漿中挖穴的甲蟲當水面幾乎在表面時,可營造水平潛穴,而聖甲蟲卻喜歡在脫水充分的土壤和地面多植物落葉的地方建巢(Chamberlain,1975)。
在脫水的沉積物(水位低)中常發現群居性和獨居性昆蟲的複雜的潛穴系統。群居性的白蟻可建造很精細的巢穴。白蟻的巢穴出現在乾枯的河道、河漫灘和遠端泛濫平原沉積環境,但在脫水充分的土壤中最常見。該巢穴結構的變化是源自於土壤的潮濕度和空氣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