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建國後,於50年代展開了全國漢語方言普查,第一次得到了關於漢語方言的完善資料。1960年,甘肅師範大學(今西北師範大學)中文系方言調查室出版《甘肅方言概況》一書,是第一次嘗試對甘肅省方言進行系統分類。隨後的幾十年間,針對漢語方言的零星調查從未中斷。1985年,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即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李榮發表《官話方言的分區》一文,奠定了漢語方言分類的基礎。 據此,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青海省東部地區的漢語方言被列為中原官話。1985年,元鴻仁編寫的《隴右方言探源》一書出版,再次對甘肅方言演變進行研究。198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作編纂《中國語言地圖集》。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青海省東部地區的漢語方言被劃分為中原官話隴中片和秦隴片。1988年,李鼎超編寫的《隴右方言》一書出版,嘗試對甘肅部分方言辭彙進行科學的解釋。 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賀巍發表的《中原官話分區(稿)》一文,嘗試對中原官話再次進行分片,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青海省東部地區的漢語方言仍屬於中原官話隴中片和秦隴片。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201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撰寫的《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將中原官話劃分為14片,分別為:鄭開片、洛崇片、南魯片、漯項片、商阜片、信蚌片、兗荷片、徐淮片、汾河片、關中片、秦隴片、隴中片、河州片、南疆片。原被分為中原官話隴中片和秦隴片的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青海省東部地區的漢語方言單置河州片。
背景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青海省東部地區是歷代治所,人文薈萃之地,也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多種宗教信仰和諧共處的地方。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這裡創造了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進入文明時代以來,這裡作為漢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碰撞的地帶,呈現出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局面。此地世代生活居住著回、漢、東鄉、撒拉、藏、保全、土等民族,分布著漢藏語系藏緬語族、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突厥語族等諸多語言,這對漢語方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分布
甘肅省:臨夏市、臨夏縣、和政縣、廣河縣、永靖縣(不含黃河以東的三個鄉)
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樂都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同仁縣
共10個縣市
特點
古全濁入聲歸陽平,清入、次濁入聲歸陰平
古全濁聲母仄聲字,今讀塞音塞擦音聲母時不送氣
從語法看,河州片表現出明顯的SOV型語序特點,為漢語僅有。
如:我你啊看來了。(我看你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