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水寶剎
千年寶剎聖水寺坐落於河南省新密市白寨鎮境內的聖水峪峽谷中,距離河南省省會鄭州市大約15公里。該寺歷史悠久、環境清雅,是鄭州市郊距市區最近的一家佛教活動場所,也是拜佛祈福的聖地和休閒旅遊的好去處。
根據資料顯示,聖水寺最初興建於佛教盛行的北魏(公元386年--557年)後期,開山始祖天台僧人維顯在此設壇講經布道,信徒們為他築室建屋,日後漸成規模。因為峽谷上九個突起的峰巒似九條神龍一般拱衛著寺院,是以早期被稱作“九龍口梵廟”。又因為寺旁由一泓泉水出沒無常,神妙無匹,百姓皆視為“聖水”,後來就更名“聖水寺”了。唐朝年間,高僧神秀的兩個弟子寂恆、寂瑞在這裡修持弘法。一代女皇武則天曾經於巡遊登封途中至聖水寺拜佛問道,並賜銀於寺,立銅佛像三尊。依現存的石碑記載,其時聖水寺擁有三院四堂,建築百餘間,僧眾超過百人,寺田也達到數百畝,足見當時氣象之盛、規模之大。到了北宋時期,聖水寺已成名剎,文人雅士紛至沓來,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歐陽修曾攜好友至此間禮拜遊覽,並寫下《聖水禪寺》一文為記。明朝嘉靖、清朝順治、康熙、乾隆、道光年間累次重修,碑文有曰:“(寺院重修後)金碧煌耀,信足以妥神靈而肅觀瞻矣。”八年抗戰時期,寺內愛國僧人積極參與救亡鬥爭,抵禦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密東黨組織於此設立秘密活動場所,八路軍皮定均司令員也曾率領部隊在這裡駐紮。由於清末一直到民國年間持續動盪的時局,戰火不息,干戈不斷,到解放前,聖水寺廟宇樓閣,倖存無幾,林木花草,毀棄殆盡。改革開放以後,這座曾經與“天中三林”(即:少林寺、竹林寺、洞林寺)齊名的佛教聖地在當地信眾的支持下得以重建,並經上級批准開放為新密市第一家佛教活動場所,千年寶剎開始煥發新的活力和生機、
聖水寺周圍群峰蒼翠,草木郁然,崇阜廣水,煙霧渺茫,所謂“百鳥會禪林,游魚聽梵音”“水色花香鳥語,可供詩人之吟,恍而鍾魚聲、板經聲,笛明繚繞”者也。優美怡人的自然風光,別有一番清幽雅致的情味。聖水寺旁有聖水泉,《密縣縣誌》上是這樣說的:“聖水峪池水涌出地面丈許……地形奇特,景色宜人。”聖水泉的泉水翻湧而出,每逢時令變遷,泉水的顏色亦會隨之突變。而且泉水出沒無常,神奇難解,水大時乃可行舟,但每隔數年便會突然乾涸,不知道什麼時間又會突然冒出。更令人奇怪的是,泉水冬季時竟然熱氣騰騰,到了夏天則清涼襲人。
聖水寺現任主持是智虛法師,他於2006年發心來此擔任主持至今。智虛法師是普陀山佛學院和中國佛學院畢業的雙料大學生,現為新密市政協委員、佛協主席等職,年輕有為,與多位高僧大德都有聯繫交往。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大師曾經力邀他到少林寺發展,被他婉言謝絕,決心要把聖水寺發揚光大。
2006年開始,新密市耗資近200萬元對聖水寺進行了大規模的重修擴建,現有藏經樓、大雄寶殿、兩個配房、6座菩薩塑像,規模達十幾間的書院和一座三層樓房等基礎設施。智虛法師立志將聖水寺特有的文化資源發揚光大,與少林寺形成“東文西武”的格局,目前寺院內收藏的古今名人字畫蔚為大觀,徜徉其間,不由使人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氣息和氛圍。
如今每逢佛節或廟會,寺內便人潮人海,紅燭高燒,香菸繚繞,香客們虔誠的拜佛祈願,鐘磬齊響,鼓缽和鳴,悠悠而飄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