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的前身是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河南省分會,於1980年5月6日成立。當時會員30名,杜希唐任主席,牛運倉、趙青勃、趙建功任副主席,林野任副秘書長。1985年朱可先任秘書長,杜道恆任副秘書長。1987年協會更名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河南省分會。1991年11月19日召開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名譽主席為張振犁,王嶺群任主席,任騁、朱可先、張桂琴、杜道恆任副主席,程健君任副秘書長。1992年協會易名為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1996年10月27日召開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名譽主席為張振犁,王嶺群任主席,王振昌、任騁、喬台山、杜道恆、陳江風、閻夫立任副主席,程健君任副秘書長。1997年7月夏挽群任秘書長。2001年11月23日,協會召開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張振犁、王嶺群為名譽主席,楊傑任主席,陳江風、任騁、王振昌、喬台山、閻夫立、夏挽群任副主席,夏挽群兼任秘書長。2003年9月增補王復興、鍾海濤為副主席。協會現有會員1200名。全省18個市全部成立了民協,部分縣也建立了民協。
1980年,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河南省分會成立後,以收集、整理、研究、出版民間文學為基本宗旨。1991年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之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河南省分會的工作開始延展到新故事創作和民間工藝藝術的領域。到1996年協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之際,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的業務範圍又進一步向民俗文化和民間表演藝術的領域覆蓋。23年來,河南省民協始終以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繁榮民間文學藝術為己任,走過了一條事業領域逐步拓寬,組織體系日趨健全,工作理念日漸深化的發展道路,大體可分為起步、發展、振興三個階段。
自1980年協會成立至1985年,是協會的起步階段。1981年,舉辦了河南省民間文學專乾培訓班,為全省各地培訓了一批民間文藝骨幹隊伍,民間文學的挖掘、收集、整理工作開始在全省各地鋪開。1983年舉辦了“全省首屆故事會講”,進一步推動了民間文學工作的進展。在這一階段,各地(市)、縣收集了大量民間文學資料,協會擇優選編《河南省民間文學》9集。一些地(市)、縣也編印了近百卷民間文學資料集。公開出版故事集《看花樓》、《三門峽民間故事》、《少林寺民間故事》等10集,同時全省有大量傳統故事和新故事在全國性刊物上發表。1984年召開了全省首屆民間文藝理論研討會。1985年舉行全省首次民間文學作品評獎,檢閱了此階段全省的民間文學工作。這一時期的成果為後來的民間文學集成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從1986年到1996年,作為協會的發展階段,在此期間的工作重點是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工作。全省民間文藝工作者團結協作,克服困難,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基本完成了普查、收集、整理和資料卷本的編印工作。180餘部資料卷本獲“河南省民間文學集成優秀成果獎”,111位同志獲全國民間文學集成先進工作者稱號,省民文集成辦被評為全國先進集體。在整個民間文學集成工作中,全省約積累了1億多字的資料,僅編印成冊的卷本就達300余種,約6000萬字。豐富的資料為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的全省性整理出版工作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其中,《河南民間故事集》獲省政府“河南省首屆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毛澤東的傳說》等53部著作獲第一、二屆“中國北方民間文學獎”。《少林寺的故事》等96部作品於1995年在全省第二次民間文學作品評獎中獲優秀成果獎。由省民協主持編輯的《河南文苑英華·民間故事卷》選錄了我省百餘位作者新時期以來的200余篇獲獎作品。
隨著民間文學集成工作的開展,帶動了理論研究工作。1987年,以民間文學蒐集整理和新故事創作為議題舉辦了“河南省第二屆民間文藝理論研討會”,成立了“理論研究委員會”,將理論研究工作推向了一個新的台階。張振犁教授的專著《中原古典神話流變論考》,被全國學術界評價為“中國神話學史上的一次突破性嘗試”。全省60余位作者的百餘篇論文在《民間文學論壇》、《民俗研究》等專業性刊物上發表,或收入公開出版的文集。《盤古之神》、《神話與民俗》等近30部(篇)理論著作和論文獲省級以上多種獎項。
1991年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以後,協會把民間藝術正式納入工作日程,在摸清了全省民間藝術的蘊藏情況的基礎上,於1992年召開了以民間藝術為主題的“全省第三屆民間文藝理論研討會”,成立了“民間藝術工作委員會”。1993年在開封大相國寺舉辦了“河南省首屆民間工藝博覽會”,發展了一大批民間藝術方面的會員,提高了民間藝術家的社會地位和藝術作品的知名度。1995年組織推薦了一批有一定造詣的民間藝術家參加“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評選活動,全省60余名藝術家先後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協共同頒發的“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榮譽證書。1997年春組織部分民間工藝美術家赴香港、泰國等地進行民間藝術交流。同年7月在平頂山市舉辦“河南省第二屆民間工藝博覽會”,命名了一批“河南省民間工藝美術家、大師”,對全省民間工藝美術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從1997年開始,面對新形勢下新的情況、新的機遇、新的挑戰,協會充分發揮其工作覆蓋面寬廣、業務潛力巨大、文化內涵深厚的優勢,逐步建立起市場意識、資源意識、開門辦協會的意識,充分發揮主席團的領導作用,依靠基層協會的大力支持,充分利用社會力量,群策群力,集思廣益,開展工作。為了調動廣大會員的積極性,加強與會員的聯繫,創辦了會刊《河南民間文藝家》,並對原有會員進行了重新登記,積極穩妥地發展新會員。在圖書出版方面,組織出版了《故事簍叢書》20卷、《河南工藝美術圖志》、《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河南卷》、《中國歌謠集成·河南卷》、《中國諺語集成·河南卷》等。理論研究方面,1998年6月,與《故事家》雜誌社在信陽聯合舉辦了“全國故事期刊座談會暨新故事理論研討會”。1999年10月,在登封市舉行了“中國五嶽文化系列研討會·嵩山文化研討會”,並出版了論文集。在此期間,由張振犁、陳江風、高有鵬合著的社會科學重點資助項目《古代東方文化的曙光——中原神話文化價值論析》受到理論界的高度評價。任騁的《民間禁忌》,劉永立主編的《河南民俗志》,程健君、孟憲明等人合著的《河南民俗叢書》等代表了河南民俗文化研究進入的新層次。在民間工藝美術方面,1998年8月,組織工藝美術家參加了“首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全省20個廠家,47位民間藝術家參展,獲10項金獎、12項銀獎,協會獲優秀組織工作獎。1999年9月,在鄭舉辦“全國民間工藝美術書法大展”。10月舉辦了“慶祝建國五十周年河南工藝美術獲獎作品展”。與此同時還組織部分民間工藝美術家赴德國參加“’99柏林亞太文化周”,使河南的民間工藝美術品走出國門,受到國際友人的青睞。2002年10月舉辦了“中國木版年畫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木版年畫大聯展”等。
民協工作的薄弱環節民間表演藝術,也得到了發展。1999年8月,成功地舉辦了“迎接新世紀華夏舞龍大賽·河南省預選賽”在全省引起了轟動。同年12月,組織8支舞龍代表隊赴京參加了“中華舞龍大賽”及在天安門廣場舉辦的“迎澳門回歸大型聯歡晚會”。2000年成功舉辦了規模宏大的“河南省首屆民間藝術節”。隨著民協業務領域的不斷拓寬,民協還用一年多的時間,組織操作了以反映中原民俗為主體,熔民俗文化、民間藝術、名勝古蹟為一爐的大型系列電視專題片《中原風情漫話》的拍攝播放工程,引起了較大的社會反響。2003年協會成功地啟動了河南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計畫用10年時間對行將消失的民間文化進行保護性搶救。
歲月在河南省民協這棵高大的樹木上留下清晰的年輪,標誌著她的成熟和自信,記載著全體會員多年灌溉耕耘的辛勤。23年的日日夜夜,為了河南民間文藝這一神聖的事業,多少人奔走呼號,華發早生;多少人孜孜以求,伏案筆耕。如今,改革開放為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學藝術事業帶來了一個充滿生機和無限憧憬的季節,協會正面臨著一個充滿創造和更新的階段。在新的世紀,工作理應有新的開拓和進取,組織理應有進一步的健全與發展。要繼續強化自己與時代同步、與民族振興共命運的崇高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為民間文藝事業做出新的更大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