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公元前六—前五世紀。在這個時代,印度出現了與婆羅門思潮相對立的沙門思潮。沙門思潮是
當時自由思想家的各種觀點、派別的通稱,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佛教、耆那教、生活派、順世派和不可知論派等。這些思潮雖各有標榜,但也有相同之處。
詳細介紹
沙門思潮中最有影響的是佛教、耆那教、生活派、順世派和不可知論派等。
(1)順世論沙門思潮
印度古代唯物主義派別,淵源很早。其先驅者之一是與佛陀同時代的阿耆多·翅舍欽婆羅(意為“發褐”)。順世論宣稱:世界的基礎是物質,構成物質的原素(大)是地、水、風、火四大。一切有情識的生物都由“四大”和合而生。認為物質原素不斷運動,具有內在的力量,從而否定了神和其它的原因。順世論在社會倫理方面主張種姓平等,反對輪迴業報、祭祀苦行,指出幸福既不在天堂,也不在來世,而在今生。因此佛教稱他們為“現世涅論”。這個派別從古代到中世紀一直在廣大人民中流行。
(2)耆那教
耆那教的真正創立者是與佛陀同時代的筏馱摩那,號稱大雄。大雄建立了一套修持理論和實踐,這個派別在佛教興起時代十分活躍,它一方面反對婆羅門教,另一方面與佛教也保持著相當的距離。
(3)生活派
生活派的梵文原意為“嚴格遵守生活法的規定者”,漢譯佛經稱為邪命外道。相傳為末伽黎·俱舍羅所創,據後來南印度發現的碑文記載,與佛陀同時代的“六師”中的婆浮陀·伽那和富蘭那·迦葉也歸入這個派別。在佛教興起時期,生活派在恆河流域的舍衛城和補羅沙城等地組織過獨立的僧團,擁有自己的寺廟,過著極為嚴格的戒律生活。生活派宣稱:宇宙和一切有生命的物類由靈魂、地、水、風、火、虛空、得失、苦、樂、生、死等12個原素構成。各種原素的結合是一種自然的、機械的、無關係的結合;在社會道德觀方面提出了一種宿命論學說,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受命運支配著的,在命運的鎖鏈中,任何人的意志都是無能為力的,倫理道德也是沒有意義的。這個派別在印度孔雀王朝、戒日王朝時很流行,以後在南印度又和耆那教、印度民間信仰相結合,直至15世紀才銷聲匿跡。
(4)不可知論派
以佛陀同時代的散惹耶·毗多梨子為代表。據佛經記載,在佛教興起時,散惹耶也組織過自己的僧團,有弟子250人,佛陀的兩個大弟子舍利佛和大目連原先都是散惹耶的門徒,後皈依佛教,因此散惹耶氣憤而死。散惹耶宣傳一種懷疑論或不可知論,認為對於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及其真理都是不可遽然斷言的。例如我們對於來世化生、因果報應、罪惡是非、如來(人格化的修行完善者)可以說有(S是P),可以說無(S不是P),可以說亦有亦無(S是P亦不是P),可以說非亦有非亦無(S不是P亦不是非P)。散惹耶這種理論被佛教徒稱為“難以捕捉的魚學說”。不可知論作為一個派別在佛教興起以後就銷聲匿跡,但它的思想對後世一直有影響。
沙門學說
上述沙門思潮,雖各有所標榜,但他們反對吠陀權威和婆羅門教精神統治方面是一致的。在世界觀方面則集中反對梵天創世說,從而提出了自然因說(世界是由自然的物質原因構成的)、偶然因說(世界是由偶然原因構成的)、結合因說(由物質和精神的原因結合而成)、宿作因說、生類因說(世界的各種事物及人分成不同的種姓是先天命定的),這些學說對世界的認識大都是從自然或現實出發的,相信自然界的原因或規律比神的創造更為重要,來源於實踐的人的知覺、經驗比吠陀天啟更有效。在社會生活方面,他們反對祭司的精神統治和種姓的不平等制度,反對以動物為犧牲的血腥屠殺和繁瑣的祭祀儀式,但這些派別也有很多時代的局限,他們中除順世論外一般都相信業報輪迴,有的還陷入詭辯、不可知論或宿命論,有的實行極端的苦行主義或享樂主義,甚至為了反對婆羅門教的社會倫理準則而走向極端,否定一切,抹殺是非界限。沙門思潮反映了當時正在興起的社會力量一一武士貴族、商業富有者和城市居民的思想和傾向。
佛教也是沙門思潮之一,但佛教在公元前6一5世紀興起時並不象佛教經典所渲染的那樣是一個有重要影響的派別,早期耆那教文獻中並沒有注意它。當時在新興的思想界中最有影響的是生活派、順世論,其次是耆那教、佛教和不可知論派等。
佛教的創始人
釋迦牟尼,出生於古印度迦毗羅衛(今尼泊爾國南部的釋迦族。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姓喬達摩(也譯瞿曇),原名悉達多,佛教徒稱之為“佛”或“佛陀”,意為覺悟者,達到覺悟的人。
釋迦牟尼出身於剎帝利種姓,父親是迦毗羅衛國的國王,稱淨飯王,母摩耶夫人。釋迦牟尼生下第七天母親去世,他由姨母撫養成人。從8歲起學習吠陀、武藝,17歲娶妻,生有一子。29歲時因感於人生無常,要求擺脫生死苦惱而出家。出家後先跟數論先驅阿羅邏和優陀羅學習禪定,又修行了六年苦行,但認為這樣做都達不到解脫,便到王舍城外尼連禪河畔伽耶的一棵畢缽羅樹下坐禪,經七天七夜,對人生和解脫問題進行思考,達到“覺悟”。此後到波羅奈的鹿野苑地方找到了原先跟他一起修苦行的陳如等五位侍者,把自己覺悟的內容向他們宣說,收他們為弟子,創立了最早的佛教僧團。此時他35歲,直到80歲去世。他在45年的時間內,在恆河中上游一帶傳教,使佛教傳播範圍不斷擴大,影響也越來越大。
佛教是佛陀的言教,佛教包括它的經典、儀式、習慣、教團組織等。佛、法、僧三寶是學習佛法應該具有的根本知識,所以首先提出來解說。佛陀是佛寶,他的言教就是法寶,他所組建的教團就是僧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