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黃沙鎮沙坪村位於黃沙鎮東南部,東與長村鄉東溪村相鄰,南與黃沙鎮石頭寨村相連,西水源山村相鄰,北與新坌村山嶺相連,全村4個自然村,12個村民小組,415戶,總人口1911人,有中共黨員36名,其中女黨員2名,全村總面積8600畝,其中耕地面積1512畝,(其中水田面積1112畝,旱地400畝),林地6580畝(包括荒山和林地),其他用地508畝(住房,巷道,公共場所等)。有一家爆竹廠,系省級扶貧村。
沙坪村人文演化
沙坪村以李姓為主的村莊歷史比村對面的沙洲村、東北方的小蓮塘村、東南方嶺背村、正東邊的歐家村,還有西邊的水源山、以及西南方的石頭寨村都要短。甚至沙坪村對面的沙洲村,只有不到十來戶的小村子,都比沙坪村的歷史早100多年!
沙坪村原始氏族居民其實不是以李姓為首,其中陳姓(發源於白沙鄉)居民超過半數,歐陽姓和嚴姓共同組成其主體。在李姓氏族遷徙來此之前,沙坪村還不能稱之為沙坪村,它的真名應該是陳家莊。陳姓是大戶,因為陳姓居民眾多,還分上、下陳家一說,下陳家舊址就是現在沙坪村大禮堂到沙坪國小學校這段。上陳家位於沙坪村“水路田”一側,也就是現在的村前公路西邊一側地區,均屬於是上陳家地盤! 正因為沙坪村李姓先民踩中了風水寶地,陳姓家族從此慢慢流亡,其他雜姓也相續搬離。 於是李姓家族一家獨大,終於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坐擁整個沙坪村地盤。沙坪村地處風華寶地,物產豐富,人口數量井噴式發展,到近代已然形成近千戶居民的大村。沙洲村、小蓮塘村、嶺背村、歐家村等小村因發展緩慢形同沙坪村的衛星村,在近代自然村行政劃分中歸於沙坪大隊管轄!
沙坪李姓氏族有村譜世代相傳,記載非常詳實!經查證,湖南郴州宜章黃沙沙坪村李氏宗普輩分依如下口訣排列:令再仲常、仁定文德、昭仕承宗、源紫伯千、祖代昌榮、安居永遠、忠孝才良、萬世光顯、高曾衍慶、嗣裔維蕃、衡岳鍾秀、楚南傑英、九州倚重、直步青雲。
沙坪村的文物
1990年,宜章縣黃沙鎮沙坪村組織村民“冬修”水利,改擴建位於村西北方向的大沖水庫,以提高蓄水能力擴大灌溉面積。本工程由村委組織,以村民為主力投工投勞,人力施工建設。施工過程中,一位村民用鋤頭刨出一個“鐵疙瘩”。“鐵疙瘩”直徑10CM-20CM左右,高20CM上下,剝落泥巴露出鼎式外形。村民用鋤頭剔除泥巴,不經意把它弄破一塊巴掌大小的面積,器件由此分為兩部分,分別被兩位村民撿拾進糞框挑回家中。其中較大的一塊被村民撿回家後,因為外形奇醜難看生怕不吉被擺在農戶家門口當凳子坐!這個“破鼎”一直靜靜地躺在門口,直到有一天,來了一位收破爛的“輕而易舉”地以8元錢的廢品價格收購,它淨重達24KG!幾經轉手,本器件以40萬元的價格流入香港,據說流入香港再易其主,居然賣出了180萬元的高價。器件較小部分因聽聞價值不菲而讓另一村民私下收藏,至今下落不明。如果本器物能保存實物,測算年歲,確認其屬於青銅器,那么它將把湖南省宜章縣的人文歷史向前推進!對宜章縣歷史的考證具有重要的的人文意義!並將改寫現有的宜章歷史!
本地區曾經出土過商代氏族後石器時代的物件,可以佐證出土青銅器的可能性。宜章縣級文物黃沙鎮沙坪村橋背山商代氏族居住遺址,橋背山遺址位於宜章縣城西南方約52公里的黃沙鎮沙坪村。系一處商代氏族居住遺址,文化層暴露於地表,厚約30厘米,採集的遺物有斧、奔、陶珠、陶鼎足及殘陶片。石器均系石灰石磨製;陶器胎質為夾砂紅陶、黑陶、火候高;陶片飾方格紋、米字紋等,陶鼎足為圓柱形。遺址面積約1800平方米,均為村民菜地及農耕土,有幾冢墳墓,有部分未開墾的處女地,植被稀疏。1992年被宜章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湖南省宜章縣黃沙鎮發現一本《應舉雜字》難倒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研究生,裡面有很多是農家日常用語,貌似還有不少方言。很多生僻字,如今不太常用的。這一本書,估計很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研究生現在也不一定能通讀。什麼籮筐扁擔蔑皮之類的辭彙都在裡面,為什麼叫做《應舉雜字》,為應付科舉考試的?貌似說不通啊,不得其解。屬於清代同治至宣統期間的一種手抄善本,這一本有點特別,他是清代一個讀書人對當時所見的各種風土人情,和他的所見所聞的一些記錄和描敘,雖然言語初俗,卻有一定的研究價值,這種善本很難保持,要注意收好,以後會有所增值。如有這方面研究的看上了,價格會水漲船高。 這一本《應舉雜字》,發現於湖南省郴州市宜章縣黃沙鎮“革命老區項目村”的沙坪村,湖南省郴州市宜章縣黃沙鎮沙坪村。本書是研究宜章縣本地民俗與方言、文字、人文的重要文獻,具有很高的本地特色與研究價值!書中內容與“女書”一樣,使用當地方言書寫,紀錄的也是當時的人文生活景觀,非常難得。是宜章縣的重要先人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