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巴湖水庫除險加固工程

2工程地質條件2.1地形地貌沖巴湖為一天然冰川湖泊,水位4570m左右。 唯西北角湖泊出口地形較低,出口沖巴涌曲,河谷兩側冰磧階地高出河床約10m。 河谷寬約39m,主壩左側冰磧階地寬約320m,為一鞍部地形。

1工程概況

沖巴湖水庫大壩經高壓擺噴灌漿加固處理,實際防滲軸向總長度876米,灌漿1.05萬餘米。防滲加固後,主壩背水面坡角線以外200米範圍內,原沼澤地帶乾枯,植被枯萎。經過二個汛期的考驗,再未發現任何散浸、管涌等滲漏通道現象。
實踐證明,在高寒凍融地區,採用高壓擺噴灌漿防滲加固技術,對砂礫石土壩進行加固處理,雖然在西藏水利工程治理中尚屬首例,但高壓擺噴灌漿技術在本工程中的成功運用說明,該技術適應範圍廣,技術可靠,經濟合理,是一種有效的防滲處理方法,值得在高原地區進一步推廣使用。

2工程地質條件

2.1地形地貌

沖巴湖為一天然冰川湖泊,水位4570m左右。東、西、南三面環山,分水嶺高程多在5200m以上。湖周以冰蝕地貌為主,古冰川遺蹟遍布,見由側磧壠、中磧壠和終磧壠。唯西北角湖泊出口地形較低,出口沖巴涌曲,河谷兩側冰磧階地高出河床約10m。河谷寬約39m,主壩左側冰磧階地寬約320m,為一鞍部地形。

2.2地層岩性

水庫兩側分水嶺地帶出露石炭——二疊系碳酸鹽岩和碎屑岩,有輕度變質,岩石走向NE、傾向SE或NW、傾角20°~25°。南部為喜馬拉雅山期花崗岩和花崗質片麻岩。發育有NE和NW向兩組斷裂。北部及濱湖一帶均分布冰磧和冰水或湖積的泥礫、礫卵石和泥質鬆散堆積物,多有泉水出露。
各建築物均坐落於第四系冰幘和湖積鬆散堆積物上,自上而下大致分為三層:即砂礫石夾中、細砂層,厚度3~17.5m,K=8.3×10~3.7×10;粉細砂與粉質粘土或砂壤土互層,厚5.5~20m,K=1.6×10~6.9×10;卵礫石層,厚10~20餘m K=9.12×10~5.7×10,相對不透水層礫質粘土,厚度5~10m,K=2.3×10~6.5×10。區內水文地質條件簡單,按成因上層滯水和潛水兩種類型。上層滯水主要分部在砂礫石夾中、細砂層中,水量較小,潛水主要賦存於粉細砂、卵礫石層中,水量豐富。主要受大氣降水、地表水及湖水補給,地下水位隨季節性變化明顯。

2.3新構造運動及地震

工程處於喜馬拉雅山褶皺帶的中部。近期上升強烈,歷史上無強震記載。1960年8月21日,在工程區以北約40km的康馬一帶發生一次5級地震,對工程區無影響。工程區地震基本烈度為Ⅶ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