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沖山村有百十來戶人家,祖祖輩輩以雕刻佛像為業。雖然不少年輕人都走出村莊做桃胡雕刻等賺錢多的營生,雕刻師仍在堅守祖輩留下的手藝。現在,“沖山佛雕”已經被納入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午後,光線透過天窗投影在光線暗淡的工棚,木屑揚塵在陽光的照耀下。陽光投影在佛雕身上,猶如神光鍍金。
由於純手工,一年只能做40個雕像,年收入在十幾萬元。師傅很滿足,“孩子在外面跑銷售,我們在家雕像,養活三四口人,挺好。”
雕佛師傅基本都是從年少起就師承父母,從最初的原木剖板材、到加工、搭架子、雕刻等每個環節都爛熟於心。
或許時常有遊客來工棚參觀,見我們拿著相機拍攝,雕刻工藝師傅也見怪不怪,並沒有停下手中的活兒,依舊各自忙個不停。
雖然有切割機這樣現代化工具,但師傅們依舊沿襲著傳統的手工雕刻,在這個充滿香樟樹刨花香、木屑的工棚里按照自己的節奏雕刻佛像。
生長在江南一帶的香樟木質地堅韌、輕柔、細密,紋理細膩,花紋精美,非常適合用來木雕,香樟樹幹散發出的香味,能防止蟲蛀。
師傅用平刀刻畫佛身上的紋飾,無需藉助外力捶打,全憑腕力控制平刀將輪廓粗狂的原木雕琢成慈眉善目的佛像模樣。
看遍工棚內所有的成品、半成品佛像,除了幾個小型金剛木雕、佛頭之外,絕大多數都是五路財神。
財神爺在漢族民間傳說中是主管財源的神明,也是天官上神,這種被中國人普遍接納、敬畏的神仙在師傅眼中不過是塊木頭。
在師傅身邊沒有尺寸精細標註的圖紙、沒有做參照的佛像,全憑几十年練就的技藝,就能將粗糲的木頭雕刻成精美的佛像。
師傅將厚實的木板按照不同比例切割成大小不一的木塊,有的用來製作佛頭,有的則變成身子,那些枝椏部分則用來雕刻成佛手。
在寺廟經常能看到羅漢、金剛木雕像,如今在工棚現場看到三四米高的金剛被金屬鏈條吊起,儘管是天神之軀,卻也透著五花大綁的滑稽。
雕刻工具的箱子很引人注目,每把造型奇特的刻刀都有不同的用途,每個刻刀都撫摸的油光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