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沒收違法所得,是指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依法將違法當事人的違法所得和非法財物,強制無償收歸國有的行政處罰。這裡所說的違法所得,是指違法行為人因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規章的行為所獲得的金錢或其他財物,如從事非法職業介紹、非法職業培訓獲得的餞款。
《勞動保障監察條例》中規定,職業介紹機構、職業技能培訓機構或者職業技能考核鑑定機構違反國家有關職業介紹、職業技能培訓或者職業技能考核鑑定的規定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
法律特徵
第一,違法所得的獲取手段具有違法性
違法所得是行為人通過法律禁止的手段獲取的,如果行為人通過合法的手段或途徑獲取的財產則不在違法所得的討論範圍之列。違法所得的這個根本特性將違法所得與行為人的個人財產區分開來,個人財產是行為人合法所有的財產,可以作為罰款、沒收財產等刑罰措施的對象,如無證運輸中的運輸工具就不能認定為違法所得。違法所得的這個特徵也將其與一般意義上的物區別開來,一般意義上的物只有被違法行為人通過非法手段獲取之後才能成為違法所得。正是由於違法所得的獲取渠道是違法的,因此即使行政相對人事實上占有了金錢或財物,也不能獲得法律所承認的所有權,如某捲菸零售戶購進假冒商標菸草製品或走私菸草製品,這也正是對違法所得進行沒收或者退賠處理的理論基礎所在。
第二,違法所得具有經濟價值
行為人通過各種違法犯罪手段獲取違法所得的根本原因在於行為人追求這些財物的經濟價值。違法所得首先是指行為人通過非法手段獲取的具有經濟價值的物質實體,即贓款和贓物,這是違法所得最常見的形式。
第三,違法所得具有證據價值
違法所得的證據價值,即指違法所得與案件之間的緊密聯繫性,違法所得對違法行為的發生以及違法行為的嚴重程度起到證明的作用,與違法行為沒有關係的財物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違法所得。
第四,違法所得的性質
違法所得的性質只能由國家授權的特定機關通過一定程式才能認定。違法所得的定性問題直接關係到被害人財產權益的維護,關係到違法行為人合法財產與非法財產之間的正確界定,也關係到國家機關之間的分工與廉潔,因此,違法所得的性質必須由特定的機關通過一定的程式加以認定,不是任何人任何機關可以隨便認定的。這裡的特定機關包括兩種情況:
一是行政執法機關依照有關行政法規,對行政相對人作出沒收違法所得的行政處罰;
二是司法機關對刑事案件中的違法所得依法作出追繳或退賠的裁決。無論是哪種情況,違法所得的定性都以行為人違法行為的成立為前提,因此在有關機關對行為人的行為作出認定之前,違法所得的性質是不能確定的,這裡體現出程式最基本的意義。
違法所得的利潤和違法所得的全部收入都符合上述特徵,都有可能作為違法所得被沒收。
界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於1993年7月2日通過的《關於懲治假冒註冊商標犯罪的補充規定》和1993年7月2日通過的《關於懲治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的決定》中,未對“違法所得數額”作出規定,之後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關於假冒註冊商標犯罪立案標準的規定》中將“違法所得數額”解釋為“銷售收入”,而199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生產、銷售偽劣產品形式案件如何認定“違法所得數額”的批覆中》解釋為“獲利的數額”。
《食品衛生法》中規定的沒收違法所得的情形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生產經營者的主體資格不合法;一類是生產經營了不符合衛生標準或是禁止生產經營的食品。《食品衛生行政處罰辦法》(1997年3月15日衛生部令49號發布)第七條規定:違法所得是指違反《食品衛生法》、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所取得的全部營業收入(包括成本和利潤)。另外,衛生部衛監發[1996]59號文“關於違法所得認定中有關問題的批覆”中規定:違法所得額是指衛生行政部門在發現食品生產經營者違反《食品衛生法》的行為時,經調查而認定的該違法者的全部營業收入。根據這些條款的解釋,違法所得的構成要素有兩個:一是違法實施了食品生產經營活動,不違法不構成違法所得;二是違法者實施違法活動的全部所得,包括金錢和實物。專項執法檢查登記非法所得國家技術監督局關於對《技術監督行政案件中“違法所得”、“非法收人”計算的意見》具體實施的復函中明確規定:在辦理技術監督案件中,經查證屬實後確認行政相對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可以認定其全部經營額為違法所得、非法收人:
一是行政相對人故意違法的;二是生產、銷售、進口的產商品屬於劣質品,即危及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或主要性能指標達不到標準規定要求,失去原有使用價值等情況的;三是法律、法規、規章明確規定對產商品予以沒收,或監督銷毀的。
由此可見,相關法律法規對違法所得也沒有一致的說法,行政處罰法沒有規定違法所得的認定及計算方式,其目的就在於違法主體、違法行為種類太多,同時違法的動機也不盡相同,因此行政處罰法賦予行政機關對違法所得的計算一定的自由裁量權。根據“過罰相當”的原則,在菸草專賣執法中對“違法所得”的認定不能一概而論,如果都以違法利潤計算,顯然處罰太輕,不足以遏制菸草市場上的違法行為;如果都以全部違法收入計算,感覺有些矯枉過正,處罰幅度過大,行政相對人有些承擔不了。借鑑其他行政執法部門的經驗,本人認為應當區別對待,根據不同性質的案件進行判斷選擇,違法行為對國家、社會和消費者造成危害程度輕的,以違法利潤作為違法所得;對國家、社會和消費者造成危害程度較重的則以其全部違法收人作為違法所得。
數額的認定與計算
要準確計算違法所得數額,首先必須弄清違法所得與相關概念的區別,以免計算錯誤;其次,應該是查證屬實的違法財物,故調查取證應該全面準確。1.違法所得與相關概念的區別“非法財物”與“違法所得”的區別。根據《行政處罰法》的解釋, “非法財物”是指違法行為人所占有的違禁品和實施違法行為的工具、物品,不包括加工、生產的產品和經營的商品。這些財物可能原本屬於違法行為人的合法財產,因違法行為而轉化為非法財產。如未取得菸草專賣生產企業許可證的企業在無證生產過程中使用的生產機械、工具、原料、摻雜摻假的物品等等。所以我們在實施“沒收違法所得”的行政處罰時要注意與“非法財物”的區分,否則會造成違法行政。
“違法所得”與供違法行為使用的“自有財物” 之間的區別。供違法行為使用的自有財物是指用於違法行為的資金、運輸工具及其他財物,雖然也具有證據價值的特性,但是不具有取得手段的違法性質。例如用來無證運輸的交通工具,可以視為物證,但是不屬於違法所得。供違法行為使用的自有財物是行為人違法的工具或手段,而違法所得是行為人違法犯罪所要獲取的目的所在。
2.違法所得的調查取證
計算違法所得時,不能憑主觀印象,必須查證屬實。違法所得的調查取證應當堅持“全面調查、客觀公正”的原則。要全面收集與違法所得相關的一切證據,認真聽取當事人的意見和陳述,忠於事實真相,排除個人情感和外界因素的干擾。對於收集到的各類證據,包括書證、物證、證人證言、視聽資料、當事人陳述、鑑定結論、勘測記錄和現場記錄都必須經過查證核實。在實際工作中特別要注意現場檢查筆錄、詢問筆錄的製作和原始材料收集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