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1031?~1095?)
正文
![沈括(1031?~1095?)](/img/5/b3b/nBnauM3X0YTN0ADOwkTNx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1EzL0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沈括一生撰書多種,據《宋史·藝文志》載,其著述有22種155卷,但根據《夢溪筆談》和宋代諸家書目,此外尚有18種。現在尚存的只有《夢溪筆談》26卷(見彩圖)、《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長興集》殘存本19卷和《蘇沈良方》中的一部分沈括醫方,其他均已失傳。《夢溪筆談》的科學內容豐富,見解精到,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科學史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
![沈括(1031?~1095?)](/img/2/9fa/nBnauM3X5QzM5EDOwkTNx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1EzL5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磁學 ① 最早記載了人工磁化的一種簡便方法,即"以磁石磨針鋒",造指南針。②在歷史上第一個指出了地磁場存在磁偏角。即磁針所指"常微偏東,不全南也"。③詳細討論了指南針的四種裝置方法:水浮,置於指甲上,置於碗沿上和懸吊的方法。他指出,浮在水面容易搖盪不定,放在指甲或碗沿上容易滑脫,用單根蠶絲懸掛最為方便。
光學 ① 對針孔成像與球面鏡成像的問題,中國在戰國初期就有所認識。沈括對這些現象作了仔細研究,力圖進行理性的概括。他提出"礙"的概念,這是指某種特殊的幾何點,例如小孔成像的孔,凹鏡的焦點或曲率中心。他認為針孔成像和凹面鏡成像(包括凹面鏡向日取火)都由於光線通過"礙"的緣故。得到物的投影(亦即成像)。他認為這種幾何關係就是"算家"的"格術"。他正確地描述了鏡面的曲率與像的大小的關係。②他所記載的"紅光驗屍"法指出,當屍體的傷痕不易發現時,可在中午用新的紅油傘罩在用水澆了的屍體上,則傷痕可見。這新的紅油傘實際上起了濾光器的作用,屍體傷痕的青紫處,在紅光下比在白光下看得清晰。③沈括研究過透光鏡。透光鏡是一種特製的銅鏡,當鏡面對著陽光,鏡背的文字圖案,能夠反射在牆壁上,他猜測這是由於鏡面上存在與背文相對應的細微圖案的緣故,他還對鑄造過程中鏡面形成相似圖案的原因作了一種比較合理的解釋。
聲學
![沈括(1031?~1095?)](/img/6/ab3/nBnauM3X2UDO2UDOwkTNx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1E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參考書目
張家駒著:《沈括》,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