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中文名:沃爾特·薩勒斯英文名:WalterSalles
生日:1956-04-12
角色:編劇,導演
簡介
沃爾特·薩勒斯享譽世界的巴西名導,作品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其中囊括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等55個國際獎項的《中央車站》,摘得第58屆威尼斯電影節觀眾獎的《太陽背面》,以及最近獲奧斯卡兩項提名並贏得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最佳外語片獎的《摩托日記》都成為了頗具代表的經典之作。曾是柏林電影節和坎城電影節的評審會成員,2003年還被英國《衛報》評選為“世界最優秀的40位導演”。
生平
塞勒斯的父親曾是外交官,所以他的童年是在異國他鄉度過的。年幼時的塞勒斯曾患過風濕熱,所以很少去戶外活動。當時離住處不遠,有座不大的電影院,很快,這個電影院成為塞勒斯最熱衷的去處,大銀幕上的有趣故事深深吸引了他,羅西里尼、安東尼奧尼、戈達爾、特呂弗等大師的作品讓塞勒斯大開眼界,同時他對類型片也有了初步了解。後來,塞勒斯對類型片的興趣日益濃厚,在他看來,黑色電影會讓觀眾從社會裂痕之中發現社會功能的種種弊端,而鬼故事則以恐懼激發了觀眾的好奇。塞勒斯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庫布里克因《閃靈》接受採訪時的談話:“鬼故事的需求是不朽的,這種故事不僅讓人們以恐懼產生共鳴,還承認了一點,就是我們都接受死後還存在著另外一個世界。”
在塞勒斯從事紀錄片拍攝期間,曾製作一部片長5小時、反映日本現代與傳統矛盾的系列紀錄片,為了理解遙遠國度的文化,塞勒斯開始學習日本文學、電影和戲劇,觀看歌舞伎和溝口鍵二的《雨月物語》,閱讀川端康成的文學作品。作為收穫之一,塞勒斯體會到日本文化中對死後世界的深切探詢。
在全方位的了解日本文化之後,塞勒斯對這部原本出自中田秀夫和鈴木光司之手的《鬼水怪談》的理解也更深了一步,另外他之所以看好這部劇本,還因為是由他最仰慕的編劇拉斐爾·依格雷西亞斯(RafaelYglesias)改編,塞勒斯非常喜歡依格雷西亞斯為羅曼·波蘭斯基的《死亡與少女》和彼得·威爾的《無畏》改編的劇本。塞勒斯認為依格雷西亞斯改編的《鬼水怪談》的出色之處在於故事的多層面,影片的主題圍繞母女關係而展開,類似於《中央車站》;同時還灌輸進恐怖元素,有鬼魂存在;另外還有放棄和孤獨的內涵;沒有血腥的成份,看不到的比直白的圖像更驚悚;而且最罕見的是對主人公沒有任何讚頌。
塞勒斯是如此闡釋影片中的人物:“片中的每一個人都存在心理障礙,除了小女孩西西,我將她視為影片的道德中心,她接受別人無法接受的東西,她能看見別人不能看到的東西,從一定意義上講,她和藝術家的性質是一樣的。”
初露鋒芒
1998年一部溫情動人的小品《中央車站》讓巴西導演華特·塞勒斯名聲大噪。塞勒斯作為90年代晚期巴西電影重新贏得國際聲譽的先鋒人物,他的道路走得並不平坦。他錯過了60、70年代的興盛繁榮期,卻在80年代巴西電影工業日益衰落時以一部獲獎紀錄片進入影壇。在他執導了故事片處女作《曝光》後,就因巴西經濟的低迷不振無法得到拍片的機會。不過他仍然以給歐洲電視台拍攝紀錄片保持著活躍。榮譽
1995年,隨著巴西經濟的逐漸復甦,他得以與另一名導演共同執導了影片《異國他鄉》(ForeignLand),這部影片使國際影壇重新開始關注沉寂多年的巴西電影,獲得了廣泛的好評。同年他還拍攝了紀錄片《生活在別處》,這部作品成為他轟動一時的影片《中央車站》的靈感來源。這部影片不僅打動了萬千觀眾的心,更在世界各地取得了50多個獎,其中包括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和最佳女演員獎。塞勒斯過去的作品多處理有關尋找起源和自我發現的歷程的主題,尤其是在《中央車站》中通過公路電影的形式得到了出色的表現。而這部影片依舊涉及了這一主題,雖然此次已經從個人的層面轉向了更加複雜宏大的文化層面。這部影片根據阿爾巴尼亞作家伊斯梅爾·卡戴爾的小說《破碎的四月》改編,塞勒斯稱自己為其中殘忍的力量所震懾,同時富有神話色彩的家族衝突的傳奇故事也深深地吸引了他,特別是作家塑造了一位被命運所驅使、不得不違心地捲入暴力旋渦中的男主角。
塞勒斯和他的合作者在改編小說時,從古希臘悲劇中尋找靈感,尤其是受到了埃斯庫羅斯的啟發。他們發現古希臘原始而血腥的爭鬥與世紀之初巴西某些偏遠地區的情況頗為相似,於是他們按照古希臘悲劇的形式進行改編,將小說的背景移植到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