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陽歷史文化名人練何
貞觀十九年(645年)夏曆十月戊午日(農曆十月廿三日),臨渝關內的漢武台,呈現出一派隆重節日的景象,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將士們雀躍歡呼,舉行刻石記功的慶典活動,慶祝征伐高句麗勝利歸來。慶典活動由太宗皇帝親自主持。這次征伐高句麗,成績最大而損失最小,攻克了高句麗素稱為“保壘”的遼東城。這次戰役功勞最大的,除了李世民賜姓、封公的三軍統帥李勣外,還有被賜姓、封侯的總管府錄事參軍東何。這樣一算,練姓距今已有1300多年了,故練氏後人奉東何為練姓的得姓始祖。
東何,字子俊,世居河內,才思敏捷,智勇超常。因精練兵戎有素,並得到李世民的重用,委任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負責訓練兵勇。他為唐朝訓練了一批又一批的精兵,為征藩平亂獻了一個又一個的奇策。
唐太宗時代,高麗、新羅、百濟等仍是臣服於唐王朝的藩屬之邦。它們占據著遼東和朝鮮半島,間有宿仇,迭相攻擊。唐因派使臣進行調解,調解不遂而介入他們的矛盾之中。加之,玄菟、蓋牟、遼東本為中央王朝的失地,唐也早有收復之意。所以,李世民決定用兵高麗。這次征伐高麗戰役,李世民率軍親征。東何帶領著他訓練過、被稱為“鐵騎”的數千精兵,在李世民帳下聽命。
戰事開始後,前方的士兵向李世民稟報:“李勣將軍已把遼東城包圍得水泄不通,由於城牆堅固、高大,仍無法攻下。”李世民馬上令東何帶領“鐵騎”隨駕臨陣,以助李勣。
東何臨陣觀察:五月的天,本來又悶又熱,但此時陣陣的南大風吹來,令人神爽。他即向李世民獻計:“陛下,臣認為,欲破此城,宜藉此時的西南風用火攻城。我帶領騎兵,備足火種、火藥,到西南角把引火之物射入城內,火借風威,風隨火勢,勝似十萬雄兵。然後由李勣元帥派兵登城,何愁此城不破!”
李世民贊同,即派遣練何帶領敏捷士兵登上沖桿的頂端,點燃西南城樓。(《唐書》記載:時間是貞觀十九年五月甲申日農曆五月十七日)。傾刻間,熊熊烈火,猶如周瑜火燒赤壁日,孔明火困司馬時。談笑間,火勢蔓延,很快燒到城中,整個遼東城一片火海。李世民指揮將士們登城。高麗兵雖奮力作戰,但終於抵抗不住,守城的官兵許多被燒死,不死的投降。遼東城被攻破。唐軍殺敵一萬多人,俘虜一萬人,獲百姓男女四萬口,繳獲戰勝品無數,唐朝將士傷亡極少。同時,把遼東城攻為遼城州。此役也是李世民領兵親征最滿意的戰役。東征首次大捷,又時值月中的夜晚,滿月當空。李世民登臨城頭,看城內城外燈火萬盞、營帳林立,心情豁然開朗,詩興大發,於是,詠成《遼城望月》:玄菟月初明,澄輝照遼碣。映雲光漸隱,隔樹花如綴。魄滿桂枝圓,輪虧鏡彩缺。臨城卻影散,帶暈重圍結。駐蹕俯丸都,佇觀妖氛滅。
戰事結束後,李世民在臨渝關的漢武台主持舉行刻石記功、論功行賞慶典活動。其中東何因“精練軍戎”有素、獻火攻策有功,被李世民賜姓為“練”,封岐山侯。
因此,東何是練氏的始祖。李勣元帥贊曰:“舜友賢裔,岐山侯第,貞觀恩及,賜姓啟宇……”後來練何把李勣元帥的讚詞作為子孫名字的排行字輩。《練氏家譜》記載:何公生舜,舜生友,友生賢,賢生裔,裔生岐,岐生山,山生侯,侯生第……可見,練何用子孫的字輩,要子孫永遠記住賜姓封侯的輝煌歷史。
據《練氏家譜》記載:“練何世居河南省河內縣”,即今河南省沁陽市,葬縣西北邊20多公里外的”紫金壇”上(即今神農壇),二世及旁三世、四世,“葬三尖山、芝嶺”,沁陽市有紫金山、紫金壇、三尖山、芝嶺,與譜載符合。
2005年6月3日,中華練氏宗親聯誼會會長練天漢、副會長練雨松、秘書長練其林和練洪金一行4人首赴沁陽尋根問祖的起因,是練何第53世後裔練其林(廣州市人)依據《練氏族譜》記載:“練何世居河內縣(今沁陽市),葬縣西北20餘公里的紫金壇(1999年更名為神農壇)上,2世及旁3世、4世、5世,葬三尖山、芝嶺”,但是到沁陽市公安局查閱戶籍,未發現有練姓人名存在。2007年7月3日,二赴沁陽尋根的是練其林和練觀城,他倆在市志辦,查閱《懷慶府志》、《沁陽市志》等文獻資料,儘管未能發現有關練氏的古今信息,但找到了有紫金山、紫金壇、三尖山、芝嶺(均在今沁陽市紫陵鎮內)名字的記載,與練氏譜載相符合,因此認定了神農壇就是練姓始祖練何的仙居之地。他倆登上紫金壇,表達了尋根幽思。2014年2月2日,三赴沁陽尋根的有練曰東、練曰林、練曰南、練文貴、練錦浩、練文燕、練文芳、練文秀、練思甫、練思辰、練思源、練思均、練俊傑、練絲帛和練絲柬15人。2014年農曆十月廿三“練誕節”四赴沁陽尋根的有練湅繒、練時日、練貞辰、練絲帛、練其素一行5人,2015年3月22日,五赴沁陽尋根的有四川大竹練易林。2015年7月12日,六赴沁陽尋根的有江蘇東台練海兵、河南永城練冰倩,他們到紫金壇祭拜始祖練何。並在三尖山尋找2世練舜麒、練舜麟、4世練賢開的墓地,在芝嶺尋找3世練友欽、練友文、練友思、練友德、練友善、4世練賢相及5世練裔聰夫人江氏的墓地。
據悉,2014年農曆十月廿三“練誕節”,練氏尋根謁祖沁陽紫金壇練何墓得到沁陽市疾控中心職工吳有福及其朋友徐國慶、杜寶、蘇玉棟、董亞平、馮師飛、鄭文亮、秦小明、申順、張聯防和朱小雨11人的熱情接待和同行。2015年3月22日練氏尋根謁祖沁陽紫金壇練何墓得到沁陽市疾控中心職工吳有福及其朋友李建國、郭世河、申順、董亞平、趙磊光、徐國慶、、劉中平、吳天福、杜寶、楊軍、梁紅、任玉環、張麗萍、楊三元、馬學鋒和他兒子等19人熱情接待和同行紫金壇公祭練何。2015年7月12日,練氏尋根謁祖沁陽紫金壇練何墓得到沁陽市疾控中心職工吳有福及其朋友李建國、徐國慶、張聯防、劉中平、馬學鋒、張曉忠、杜寶、何趁鳳和張珍10人的熱情接待和同行紫金壇尋練何墓。
練氏起源
始祖東何, 世居河南河內縣,智勇超群,於唐貞觀時,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詔與李勣伐高句麗,獻火攻策,焚遼東城有功,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夏曆十月,唐太宗以“精練軍戎”封為岐山侯,賜姓練氏,易東為練。
《練氏溯源序》
粵稽洪荒甫辟,生民渾噩,姓氏未著。自太昊嗣興帝,號伏羲,以木德王其姓風氏。民之有姓,實自此始。厥裔羲仲,帝堯時,命掌東方,青陽之令,易風姓為東方氏,取義青陽,曾稱濟陽為郡。東方氏三傳有東不訾者,蓋帝舜七友中人,居太原墟,因帝呼為東友,即更其覆,而仍相傳為東,由居太原,故又易其郡為太原。自不訾以後,歷傳九十六代嗣裔東何公,乃漢仕郎中涇州東富公二十七代元孫,世居懷州河內縣,智勇超群,於唐貞觀時,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詔與李勣伐高句麗,獻火攻策,焚遼東城有功,上以“精練軍戎”,封公為岐山侯,賜姓練氏,故易東為練。相傳至今,不易其世系、世族、郡縣,人文愈傳愈盛,可得而詳記焉。
自何公受姓,生子舜麒、舜麟。麒公授世襲職騎尉將軍,生友欽、友明、友文、友思。欽公為襲職騎尉將軍,生賢相,相公亦為襲職騎尉將軍。而友明公自幼能文,工於詩,不求聞達,好山水之清奇,遷閩之建州浦城,娶王氏,生賢佐、賢佑。佐公有文行考功員外郎,生裔慶。慶公授選布政司理問直隸分州,生岐安。安公生山毓。毓公生侯簡、侯籍。簡公任山西津河縣令。籍公邑庠生,生第高、第亨,女玉姑適章太傅,忠貞之名,載於史記。亨公生貞石、貞竹、貞絲。絲公生觀星、觀斗。星公武德郎雲騎尉漕衛領運千總,生恩春、恩冠。春公生及柄、及桂。柄公名定,嘉佑九年進士,官至朝議大夫,生賜瑚。桂公字月亭,嘉佑六年副魁,任授廣東保昌縣訓導, 生賜璉、賜璋。璉公字素,崇寧元年進士,生性初。璋公廷試進士,任授江南倉州知州,督理甘肅糧餉軍務有功,擢升山東道巡按御史,生性敏、性良。敏公大觀三年進士,官至奉議郎,生啟玉、啟運、啟蓮。良公邑庠生,生啟明、啟日。明公名乾譽,賜進士出身,遷建州南吉游坑,任河南考城縣令,清廉民建有祠奉祀,生宇亮、宇禎、宇樹、宇梧。亮公名粲,官至通直郎,民以廉稱之。禎公名來,著《大易發微》、《二禮釋疑》、《采野遺民》諸集。樹公名表鵬,邑優行廩膳生,以著書自娛、《大易發微》等書傳世。梧公名逢,登進士,授撫州司,遷劍浦縣令,調本州推官。樹公生詩賦、詩興、詩傳。傳公名文開,登開禧時進士,任江南淮安府教授,生書紳、書縉。縉公生冠群、冠世。世公恩授貢生,生冕端、冕靖。端公郡廩生,恩科明經進士,生詒嘉、詒聲。嘉公字子善,覃恩承德郎,由閩遷江西新淦縣之三洲,生謀政、謀德、謀道。政公生濟柏、濟炳、濟林、濟松、濟椿。柏公大宋時鄉試進士,生美志、美成、美衷、美源。志公字孟庸,號一郎,任福建建寧府通判,致仕後創修宗譜作家訓,以遺子孫,妣黎太宜人,生理通、理中。中公生學洙、學泗。洙公字永昇,賜贈修職郎,生淵才、淵海、淵文、淵瀾。淵才字英,號孟顏,遷長洲,妣劉氏,生源振。淵海字雄,號仲顏,任三洲指揮職,生源巨。巨公字清,妣黃氏,生文壽、文從、文棠、文甫、文常。夫文甫公者,妣黎氏,生伯尚、伯升。伯尚,諱明,字高,臨汀、鎮安二府通判,妣郭、李、郝氏,生子寧、子載、子宏。子寧,字名安,以乙丑科進士,欽點榜眼及第授翰林院修撰,配王、何、曾氏,生觀、宣童、仁善、成經、任忠。子載生人異、人特、朋童。子宏任授福建上杭教諭。淵文字豪,號伯顏,郡廩生,恩授明經進士,任授福建汀州府寧化縣教諭,因贛州蔡五九亂陷寧化城,由葛村至武平象洞鄉陽賁村而居焉。淵瀾字傑,號叔顏,妣李氏,生源富。
子寧先生以乙丑科進士,欽點榜眼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未幾丁艱歸里,修輯家乘,以稿示余,余閱斯譜,世次井然有序,分遷昭然不爽,親疏有辨,異同有別,昭穆有序,凡祖德宗功,一一表揚,而弗替者,秩秩乎大猶也,非先生之孝思不匱,亦焉能彰明較著若是哉。余不文,謹溯其姓氏,考其源流,臚列陳之,以垂諸篇端雲。
乙丑科賜進士欽點探花及第授翰林院修撰詹事侍東宮講讀年家姻眷晚生黃子澄頓首拜撰
大明洪武二十年丁卯歲三月朔日
註:《練氏溯源序》是公元1387年,洪武進士,工部侍郎,御史大夫練子寧續譜時,請同科進士黃子澄撰寫的譜序。
“練誕節”練氏宗親赴神農壇公祭練何
2014年12月14日(農曆十月廿三),廣東練氏宗親練湅繒、練時日、練貞辰、練絲帛、練其素一行5人,赴神農壇祭拜始祖練何。他們得到沁陽市疾控中心職工吳有福及其朋友徐國慶、杜寶、蘇玉棟、董亞平、馮師飛、鄭文亮、秦小明、申順、張聯防和朱小雨11人的熱情接待和同行。2013年底,練何第55世後裔練鴻佳(廣東省信宜市茶山鎮人)與筆者(李慶保)取得聯繫後,加大了宣傳力度。
據悉,這是廣東練氏後裔第四次到沁陽市尋根謁祖。2005年6月3日,中華練氏宗親聯誼會會長練天漢、副會長練雨松、秘書長練其林和練洪金一行4人首赴沁陽尋根問祖的起因,是練何第53世後裔練其林(廣州市人)依據《練氏族譜》記載:“練何世居河內縣(今沁陽市),葬縣西北20餘公里的紫金壇(1999年更名為神農壇)上,2世及旁3世、4世,葬三尖山、芝嶺”,但是到沁陽市公安局查閱戶籍,未發現有練姓人名存在。2007年7月3日,二赴沁陽尋根的是練其林和練觀城,他倆在市志辦,查閱《懷慶府志》、《沁陽市志》等文獻資料,儘管未能發現有關練氏的古今信息,但找到了有紫金山、紫金壇、三尖山、芝嶺(均在今沁陽市紫陵鎮內)名字的記載,與練氏譜載相符合,因此認定了神農壇就是練姓始祖練何的仙居之地。他倆登上神農壇,表達了尋根幽思。2014年2月2日,三赴沁陽尋根的有練曰東、練曰林、練曰南、練文貴、練錦浩、練文燕、練文芳、練文秀、練思甫、練思辰、練思源、練思均、練俊傑、練絲帛和練絲柬15人,他們到神農壇祭拜始祖練何,並在三尖山尋找2世練舜麒、練舜麟、4世練賢開的墓地,在芝嶺尋找3世練友欽、練友文、練友思、練友德、練友善及4世練賢相的墓地。
練何,本東姓,字子俊,唐貞觀年間河內縣人。645年春末夏初,為收復高句麗(今朝鮮)占據的遼東地區,李世民親率大軍出征,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以東何為總管府錄事參軍,征伐朝鮮半島。李元帥把遼東城包圍得水泄不通,但久攻不下。時值5月,又悶又熱,陣陣西南風吹來,東何急中生智,向李世民獻火攻策焚城,並帶領數千鐵騎精兵很快破城取勝。戰事結束後的十月戊午日(農曆十月廿三日),李世民在臨渝關漢武台主持刻石記功、論功行賞慶典活動。以“精練軍戎有素,獻火攻策有功”封東何為岐山侯,賜姓練。李勣元帥贊曰:“舜友賢裔,岐山侯第,貞觀恩及,賜姓啟宇,詩書冠冕,詒謀濟美。”後來練何把李勣元帥的讚詞作為子孫名字的排行字輩。《練氏族譜》記載:何公生舜,舜生友,友生賢,賢生裔,裔生岐,岐生山,山生侯,侯生第,……可見,練何用子孫的字輩,要子孫永遠記住封侯賜姓的輝煌歷史。這些內容在《資治通鑑》、《尚友錄》、《舊唐書》、《新唐書》、《四庫全書》等古籍里均有記載。此外,焦作有個方言詞語“老練”,意為閱歷深、經驗豐富,辦事老道,也是南方練氏聚居地常使用的一個詞語。廣東練氏後裔認為這個詞語是來自於唐朝時期人們對練何的稱呼得來的。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村莊名稱帶“練”字的,有百餘個,其中以河南省永城市最多,達30多個。這些村莊究竟哪些與練姓相關,也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據練鴻佳介紹,練氏後裔將每年的農曆十月廿三日定為“練誕節”。2015年農曆十月廿三日是練氏受姓1370周年紀念日,屆時,來自全國各地的練氏後裔將會在神農山舉行盛大的祭祖活動。
練鴻佳蒐集整理了很多練氏家族的文字和圖片資料。練氏源出伏羲之後,東何為東不訾第96世嗣孫,李世民賜姓後為練氏得姓始祖,其後裔分布海內外各地。其中一支,傳3世練友明從河南入福建建州(今浦城縣仙陽鎮練村),又傳16世練乾譽遷建寧府(今建甌市小橋鎮),傳至22世練詒嘉遷江西新淦縣(今峽江縣水邊鄉)三洲里,傳至28世練淵文遷居福建武平縣象洞鄉洋貝村,傳至32世練元龍於明初洪武間遷廣東梅縣,後遷興寧市甘專村,裔孫分布廣東的興寧、梅縣、平遠、龍川、五華、紫金、惠陽、惠東、博羅、陸河、陸豐、河源、東源、和平、連縣、中山、斗門、珠海、韶關、清遠、清新、新豐、陽山、四會、信宜、高州、鬱南、雲浮、新興、陽春、陽江、陽東、廣寧、懷集、鶴山、徐聞、深圳、廣州等40多個市縣,及廣西、四川、湖南、江西、福建、海南、香港、澳門、台灣、新加陂、印尼、美國等地。由於練何世居河內縣,故練氏立堂號“河內郡”。在福建省還有“丹陽郡”、“建安郡”二支。依據“丹陽郡”和“建安郡”二支系提供的譜料,此二郡均是練何後裔,因遺失以前的具體世系譜料,而以“丹陽郡”、“建安郡”立譜。現“建安郡”已理順源流,他們是練淵文後裔。練氏得姓至今已有1370年歷史,現已出現練何後裔57世。練氏分布在全國各地及海外,近千個聚居地,人口約29萬,在中華姓氏人口排名第251位。
我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片古老的土地在幾千年的歷史演變中,誕生和發展了一些姓氏,這些姓氏已融進了中華民族眾多姓氏之中。據考證,與焦作有關的姓氏達46個之多。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毋庸置疑就是中華各姓氏家族的大發展。我市是國家級優秀旅遊城市,近年來旅遊業發展非常迅速,藉助特有的姓氏文化資源發展尋根旅遊已經迫在眉睫。據悉,以廣東練氏後裔為主的全國各地及海外練氏宗親,正在集資,有意與沁陽市政府、旅遊局一同重修練何墓。此夢想一旦實現,並藉此開發其他姓氏尋根資源,給與我市誕生和發展姓氏有關的海內外後裔宗親提供尋根問祖的便利,必將是我市文化旅遊的一大亮點。
祭始祖練何祭文
維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2014年12月14日,農曆甲午年十月廿三,良辰吉日也,五十五世裔孫練鴻佳托吳有福之拱, 致祭於練氏始祖練何之靈曰:
練氏何來?上溯千年,大唐初始,練何將軍之後裔也。練何謂誰?伏羲苗裔,東不訾九十六代子孫也,唐貞觀時,任總管府錄事參軍,隨唐太宗征伐高句麗,獻火攻策焚遼東城,破敵城垣,聲振夷邦,居功至偉。太宗念其功績,以“精練軍戎”,賜姓練氏,封岐山侯。李勣佳贊:舜友賢裔,岐山侯第,貞觀恩及, 賜姓啟宇,詩書冠冕,詒謀濟美。練何以讚詞為字,為子孫續輩,依次為舜、友、賢、裔……以昭祖德,永續家風。巍巍紫金壇,紫霧嵐煙,我祖仙逝之地;挺挺鶴松,凜然蒼穹,我祖崢嶸之氣象。河內家聲遠,岐山世澤長,天下一練,同祖同根。煌煌祖德,福佑子孫,昌盛綿延;悠悠族魂,繼往開來,興我家邦。
千百年來,源嗣阻斷,先祖德業茫然無知,子孫四散根脈難續,實乃練氏子孫慚然難言之苦也。有賴祖德,感應天地,清源浚流,祖嗣續緣,實為練氏子孫之大幸。而今,五十五世裔孫練鴻佳托吳有福接始祖香火回廣東省中山市板芙鎮湖洲村中環2街12號供之,特上香獻祭,以告我祖。
裔孫托人乾俱香燭、齋葷、酒禮、凡儀各品、金銀寶定酬拜。天地神靈作證,龍祖龍神接納。練氏裔孫曰:自古迄今,子孫碌碌者居多,經仕致學、興邦濟世之英才鮮寡;近年以來,更乃生活維艱,男丁單薄,實為祖上蒙羞,吾輩亦羞愧難當也。
從今而後,望先祖庇佑吾族,戶戶興旺,家家安康、英才輩出,家業興隆;敬獻神堂,惟神鑒欽,來歆來格。
伏維尚饗
練何獻計焚城有關史料
出自:中國通史 第六卷 中古時代·隋唐時期(下冊)
.....
貞觀十八年(644),唐太宗將進擊高麗,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步兵、騎兵及蘭、河二州歸降的胡兵計六萬人,向遼東進發。第二年三月,李勣從柳城(今遼寧朝陽)出師,先虛張聲勢,給人以出擊懷遠鎮的假象,而暗中進軍甬道。四月,從通定鎮渡過遼水,抵達玄菟(今遼寧鐵嶺南)。高麗驚慌失措,關閉城門自守。接著李勣攻占了蓋牟城(今遼寧撫順),俘虜了二萬餘人,繳獲糧食十幾萬石。李勣又乘勝進軍,兵臨遼東城(今遼寧遼陽)下。李勣開始攻城,唐太宗也率一萬甲騎趕到。高麗害怕唐軍拋石車,乃於城上積木築戰樓,以抵禦拋石。李勣把拋石車排列在城下,拋石擊城,塊塊巨石飛射城上,無堅不摧;另一方面又用撞車撞其樓閣,所撞之處,無不傾倒。這時又颳起了南風,李勣乘機縱火,點著了城西南樓。大火迅即蔓延到城中。風助火勢,火借風威,全城立時濃煙滾滾,烈焰騰騰,城內一片混亂。唐軍一舉攻克了遼東城,燒死俘虜高麗兵萬餘人。
在攻占遼東城後,唐軍乘勝圍攻白岩城(今遼陽東南)。白岩城靠山臨水,四面險絕難攻。李勣以撞車撞城,又用拋石車飛石擊城,飛石流矢雨點般射向城中。高麗守將孫代文抵擋不住,遂舉城請求投降。於是,唐軍又攻占了白岩城。
《新唐書太宗本紀》卷二記載
……
十八年正月乙未,如鍾官城。庚子,如鄠。壬寅,幸溫湯。二月己酉,如零口。乙卯,至自零口。丁巳,給復突厥、高昌部人隸諸州者二年。四月辛亥,如九成宮。七月甲午,營州都督張儉率幽、營兵及契丹、奚以伐高麗。八月壬子,安酉都護郭孝恪為西州道行軍總管,以伐焉耆。甲子,至自九成宮。丁卯,劉洎為侍中,岑文本為中書令,中書侍郎馬周守中書令。九月,黃門侍郎褚遂良參豫朝政。辛卯,郭孝恪及焉耆戰,敗之。十月辛丑朔,日有食之。癸卯,宴雍州父老於上林苑,賜粟帛。甲寅,如洛陽宮。己巳,獵於天池。十一月戊寅,慮囚。庚辰,遣使巡問鄭、汝、懷、澤四州高年,宴賜之。甲午,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李世勣、馬周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十六總管兵以伐高麗。十二月壬寅,庶人承乾卒。戊午,李思摩部落叛。十九年二月庚戌,如洛陽宮,以伐高麗。癸丑,射虎於武德北山。乙卯,皇太子監國於定州。丁巳,賜所過高年鰥寡粟帛,贈比干太師,謚忠烈。三月壬辰,長孫無忌攝侍中,吏部尚書楊師道攝中書令。四月癸卯,誓師於幽州,大饗軍。丁未,岑文本薨。癸亥,李世勣克蓋牟城。五月己巳,平壤道行軍總管程名振克沙卑城。庚午,次遼澤,瘞隋人戰亡者。乙亥,遼東道行軍總管張君乂有罪,伏誅。丁丑,軍於馬首山。甲申,克遼東城。六月丁酉,克白岩城。已未,大敗高麗於安市城東南山,左武衛將軍王君愕死之。辛酉,賜酺三日。七月壬申,葬死事官,加爵四級,以一子襲。九月癸未,班師。十月丙午,次營州,以太牢祭死事者。丙辰,皇太子迎謁於臨渝關。戊午,次漢武台,刻石紀功。十一月癸酉,大饗軍於幽州。庚辰,次易州。癸未,平壤道行軍總管張文乾有罪,伏誅。丙戌,次定州。丁亥,貶楊師道為工部尚書。十二月戊申,次并州。己未,薛延陀寇夏州,左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敗之。庚申,殺劉洎。……
練何任職品級考究
練姓開族始祖何公於唐貞觀時的任職品級考究
練姓開族始祖何公於唐貞觀時的任總管府之錄事參軍一職的品級應屬正七品上,後被唐太宗李世民封為岐山侯的品級應屬從三品,三世恩榮世襲騎尉將軍的的品級應屬從七品至正六品之間。
因依據《舊唐書》的記錄,唐代的勛官經歷了武德初期、武德七年令、貞觀十一年改正等三個階段。現參照有關史料的分析,對唐代勛官的品級全貌整理出下表,以方便各位對照、研究:
唐朝的勳爵品級制度對照表
爵位名稱
品
級
王 [正一品]
嗣王、郡王 [從一品]
國公 [從一品]
開國郡公 [正二品]
開國縣公 [從二品]
開國縣侯[從三品](何公被封的“岐山侯”應屬該品級)
開國縣伯 [正四品上]
開國縣子 [正五品上]
開國縣男 [從五品上]
皇姑為大長公主, [正一品]
姊妹為長公主,女為公主, [正一品]
皇太子女為郡主, [從一品]
親王女為縣主, [從二品]
備註:
1、皇兄弟、皇子,皆封國為“親王”
2、皇太子子,為“郡王”
3、親王之子,承嫡者為嗣王,諸子為“郡公”,以恩進者封“郡王”
4、襲郡王、嗣王者,封“國公”
一、『功勳一欄』
功勳名稱
品
級
上柱國 [正二品]
柱國 [從二品]
上護軍 [正三品]
護軍 [從三品]
上輕車都尉 [正四品]
輕車都尉 [從四品]
上騎都尉 [正五品]
騎都尉 [從五品]
驍騎尉 [正六品]
飛騎尉 [從六品]
雲騎尉 [正七品]
武騎尉[從七品](世襲“騎尉將軍”的品級應屬該四種品級之一)
二、『文官列表』
官位名稱
品
級
太師(一人) [正一品]
太傅(一人) [正一品]
太保(一人) [正一品]
太尉(一人) [正一品]
司徒(一人) [正一品]
司空(一人) [正一品]
☆尚書省☆尚書令(一人) [正二品]
左右僕射各(一人) [從二品]
尚書左丞(一人) [正四品上]
尚書右丞(一人) [正四品下]
都事各(六人) [從七品上]
主事各(六人) [從八品下]
諸司主事(無數) [從九品上]
☆六部☆尚書(一人) [正三品]
侍郎(二人) [正四品上]
郎中(二人) [正五品上]
員外郎(二人) [從六品上]
☆門下省☆郎中(二人) [正五品]
門下侍郎(二人) [正三品]
左散騎常侍(二人) [正三品]
左諫議大夫(四人) [正四品]
給事中(四人) [正五品上]
錄事(四人) [從七品上]
主事(四人) [從八品下]
左補闕(六人) [從七品上]
左拾遺(六人) [從八品上]
起居郎(二人) [從六品上]
典儀(二人) [從九品下]
城門郎(四人) [從六品上]
符寶郎(四人) [從六品上]
☆中書省☆中書令(二人) [正二品]
侍郎(二人) [正三品]
舍人(六人) [正五品上]
主書(四人) [從七品上]
主事(四人) [從八品下]
右散騎常侍(二人) [正三品]
右諫議大夫(四人) [正四品]
右補闕(六人) [從七品上]
右拾遺(六人) [從八品上]
起居舍人(二人) [從六品上]
通事舍人(十六人) [從六品上]
☆御史台☆御史大夫(一人) [正三品]
御史中丞(二人) [正四品下]
侍御史(六人) [從六品下]
主簿(一人) [從七品下]
錄事(二人) [從九品下]
殿中侍御史(九人) [從七品下]
監察御史(十五人) [正八品下]
☆國子監☆祭酒(一人) [從三品]
司業(二人) [從四品下]
大學士(數人) [從二品]
學士(數人) [正五品]
直學士(數人) [正六品]
侍讀學士(數人) [正七品]
☆都督府☆(即總管府)
都督(一人) [從二品]
長史(一人) [從三品]
司馬(二人) [從四品下]
錄事參軍事(一人) [正七品上](“錄事參軍事”也稱“錄事參軍”)
功曹參軍事(一人) [正七品下]
倉曹參軍事(一人) [正七品下]
戶曹參軍事(一人) [正七品下]
田曹參軍事(一人) [正七品下]
兵曹參軍事(一人) [正七品下]
法曹參軍事(一人) [正七品下]
士曹參軍事(一人) [正七品下]
『武官列表』
武官官名
品
級
驃騎大將軍 [從一品]
輔國大將軍 [正二品]
鎮軍大將軍 [從二品]
冠軍大將軍、懷化大將軍 [正三品上]
懷化將軍 [正三品下]
雲麾將軍、歸德大將軍 [從三品上]
歸德將軍 [從三品下]
忠武將軍 [正四品上]
壯武將軍、懷化中郎將 [正四品下]
宣威將軍 [從四品上]
明威將軍、歸德中郎將 [從四品下]
定遠將軍 [正五品上]
寧遠將軍、懷化郎將 [正五品下]
游騎將軍 [從五品上]
游擊將軍、歸德郎將 [從五品下]
昭武校尉 [正六品上]
昭武副尉、懷化司階 [正六品下]
振威校尉 [從六品上]
振威副尉、歸德司階 [從六品下]
致果校尉 [正七品上]
致果副尉、懷化中候 [正七品下]
翊麾校尉 [從七品上]
翊麾副尉、歸德中候 [從七品下]
宣節校尉 [正八品上]
宣節副尉、懷化司戈 [正八品下]
禦侮校尉 [從八品上]
禦侮副尉、歸德司戈 [從八品下]
仁勇校尉 [正九品上]
仁勇副尉、懷化執戟長上 [正九品下]
陪戎校尉 [從九品上]
陪戎副尉、歸德執戟長上 [從九品下]
唐朝的封爵情況
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定爵制九等:
一等為王,食邑萬戶,正一品;
二等為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戶,從一品;
三等為國公,食邑三乾戶,從一品;
四等為開國郡公,食邑二乾戶,正二品;
五等為開國縣公,食邑—乾五百戶,從二品;
六等為開國縣侯,食邑一千戶,從三品;
七等為開國縣伯,食邑七百戶,正四品上;
八等為開國縣子,食巳五百戶,正五品上;
九等為開國縣男,食邑三百戶,從五品上。
各封爵還授給世襲的永業田,親王10000畝,郡王5000,國公4000畝,郡公3500畝,縣公2500畝,侯1400畝,伯1000畝,子800畝,男5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