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轂的尺寸一般是這樣來表示,舉例來說,去買輪轂,上面都會有這樣的數據:18x8.5,5x114.3,+42
18(直徑18寸)x8.5(寬8.5寸) 5(5個固定螺栓)x114.3(螺栓孔之間間距114.3毫米) +42(Offset是+42毫米),所以在鋼圈的定義中,並不存在“厚”或者“薄”。所以我們再來看一下胎。胎的標示是這樣的:245/40-18。245是寬度,40可以理解為厚度,18則是指要配18寸的輪轂了。
“厚”還是“薄”,估計樓主是在問胎了。輪轂和輪胎的搭配是由汽車決定的,比如說原廠配16x7的輪轂配225/55-16的輪胎,那么當你升級的時候,科學的選擇是用18x8.5配245/40-18。輪轂的直徑增加,寬度增加,輪胎在直徑和寬度增加的同時,厚度則變薄了。其實道理很簡單,要是輪胎厚度不變的話,那輪子就磨車身了。
薄輪胎雖然薄,但是要比厚輪胎貴很多。先不提生產工藝,首先要保證可靠性,薄胎的橡膠強度就必須大大高於厚胎,因為胎中的空氣減少,對摩擦和碰撞的抵抗能力自然大幅減弱,所以薄胎的質量要高很多。
順帶一句:極品飛車遊戲中的理論不能成立,街頭賽車輪轂不宜大於19寸,可以說17到18寸是最好的選擇。也就是說輪胎的厚度不得低於30,30是極限了。一般是40到50最佳。如果輪轂過大,不但增加重量,嚴重影響舒適程度,可能路上的一個小坑就能讓你的輪胎報銷,還以什麼條件賽車呢?
簡單的說,輪轂越大,輪胎越薄,極端駕駛時的輪胎變型就越小,更有利於操控,爆胎時跑偏輕微,安全性增加,但舒適度減弱,因為輪胎有一定的減震功能,輪胎越薄減震作用就越不明顯。胎側越厚,效果和薄胎剛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