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裕泰

汪裕泰

汪裕泰,即為汪裕泰茶莊,始創於清鹹豐年間,創始人為著名徽商汪立政。汪裕泰茶莊在上海共有七家分號,其中第三茶號為汪立政的兒子汪惕予於1869年所創。

茶商

歷史

(圖)別名汪莊,原系汪裕泰茶莊,位於美麗的杭州西子湖畔。別名汪莊,原系汪裕泰茶莊,位於美麗的杭州西子湖畔。

那是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年僅12歲的汪立政走出了終年雲霧繚繞的茶鄉山門,隨族人赴開發不久的上海灘學商。

汪立政的老家在安徽績溪縣,該縣曾湧現出大量的著名徽商,如紅頂商人胡雪岩、徽墨名家胡開文等等,一直以來,就有“無徽不成鎮,無績不成街”的說法。

汪立政到上海後,習商誠懇,恪盡職守,備受店主信任,後被委以出納重任。

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汪立政有了一些積蓄,開始做茶葉小本生意,又在父親的支持下,變賣了老家的部分祖傳田地遺產,於上海舊城老北門(今河南路)開設了汪氏的第一爿茶葉店,冠名為汪裕泰茶莊(南號)。

跟許多在外經商的徽人一樣,汪立政精於划算,知人善任,不惜重金雇聘技藝超群的茶工,以名貴花卉窨制南北名茶10餘種。其茶葉不僅香味純正,且茶汁厚濃,備受顧客的青睞,店業漸盛。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又籌集資金,於五馬路(今廣東路)開設汪氏的第二爿茶葉店——汪裕泰茶莊(北號)。

此後,由於經營得法,兩爿茶號生意日漸興隆。汪立政於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病故。

發展

(圖)汪裕泰茶葉廣告汪裕泰茶葉廣告

到了汪自新這一代,汪裕泰茶號更是日臻繁榮,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相繼在福州路增設汪裕泰第三號茶莊,又在南京路增設汪裕泰第四號茶莊。

汪自新十分精明,他把在安徽老家低價收購的茶葉,在江浙滬一帶高價出售,賺取其中的差價。更將茶葉經銷到海外,獲取高額利潤。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故事。

上世紀20年代,一天,南洋商人梁老闆收到汪裕泰茶莊發來的一批白菊花。菊花是用甏密封裝好的。他開甏驗收,剛一打開封口,菊花的陣陣清香便飄逸而出。

梁老闆拿出來一看,只見一包包用牛皮手工紙包得方方正正的菊花,由於經過了特殊處理,非常乾燥。每個封包上都貼著一張綠色的商標紙,上書“蝴蝶牌杭白菊”幾個字。梁老闆在陣陣香味的誘惑中,忍不住打開封包,撮了幾朵菊花,放進茶杯,沏上開水。

原本曬乾的菊花在開水的浸泡滋潤下,朵朵綻放開來,晶瑩剔透,花香撲鼻。梁老闆不禁心旌搖盪、拍手叫絕。他心想,怪不得古人稱之謂“千葉玉玲瓏”!有這么好的貨,還怕打不開銷路?

杭白菊在南洋銷路大開,深得喜愛。梁老闆見銷量日增,不禁動了歪心思:這杭白菊如此好賣,包裝上廠家、廠址又寫得明明白白,我何不親自去杭州走一趟,以後直接進貨呢?何必要讓那個汪裕泰賺取中間的差價。

於是,梁老闆帶了幾個夥計,飄洋過海來到杭州,四處尋訪包裝上寫的“蝴蝶牌杭白菊”的產家——“杭州西湖金倫茶菊莊”。

可是,他尋遍了整個西湖,根本就未見到杭白菊半點蹤影,更何況這“杭州西湖金倫茶菊莊”了。無奈之下,只得悻悻而歸。

(圖)汪裕泰茶莊 位於上海老北門。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安徽績溪人汪錫純創辦。汪裕泰茶莊 位於上海老北門。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安徽績溪人汪錫純創辦。

原來汪自新聰明過人,他早料到惟利是圖的南洋商人會過河拆橋,早已在商標和產品說明上做了手腳。

其實,白菊花原本是產於桐鄉的,跟杭州西湖並無任何關聯。

在桐鄉本地,有個叫朱金倫的商人,辦了家專收煙菊(指曬紅煙和白菊花,皆為桐鄉著名土特產)的收購行。他從農民手裡把曬乾的菊花收購進來後,經過精心的處理、加工和包裝,通過汪裕泰茶莊,銷往南洋。

菊花極易霉變和蟲蛀,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包裝儲存是個難題。不過在這方面,汪裕泰茶莊自有一套辦法。茶莊指導朱金倫把菊花用牛皮紙手工封包,每一市斤一包,並按茶莊的吩咐,故意貼上產自杭州的商標和產品說明。然後,拿來一隻只肚大口小的甏,先放在炭火上烤一烤,驅趕掉甏里的潮氣,再把一包包菊花一層一層地放進甏里,每層之間放上一些包裹好的生石灰,用於吸潮,最後密封甏口。於是一甏甏桐鄉產的菊花便這樣千里迢迢運往南洋。

汪自新早有防範,虛晃一槍。在當時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的情況下,也難怪梁老闆會千里撲空了。

不過,桐鄉特產的白菊花,從此卻被冠以“杭”字而名揚海內外。這又是後話。

輝煌

(圖)汪公館位於愚園路1136弄31號,汪公館位於愚園路1136弄31號,

汪裕泰茶莊最興旺的時代是在宣統三年至民國28年(公元1911-1939年),此時共有茶莊8爿,茶廠2處,分店4爿,擁有進口十噸大卡車2輛,小轎車3輛。其中,尤以第七茶號為最大,占地十餘畝,前有繁華環境幽雅的花園,園中建有西式灰白相間的住宅樓。該店及第五號店均設持槍門警保全。

據史料記載,慈禧太后重建頤和園祝六旬壽誕,汪裕泰茶號以“金山時雨”入貢,大受稱讚。1915年,汪裕泰精茶參展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金獎。

逸事

(圖)原系安徽茶商、汪裕泰茶莊莊主汪自新建於1927年的別業,故稱為汪莊原系安徽茶商、汪裕泰茶莊莊主汪自新建於1927年的別業,故稱為汪莊

名醫汪自新

世人皆知汪自新的茶商身份,而他其實也是一代名醫,在那個亂世救治過許多病人,就鮮有人知了。

在中國醫藥歷史上記載,汪自新是已知的安徽學習西醫的第一人。

汪自新從15歲起,便立下了學醫救國的宏願,拜當時的名醫夏景垣為師,4年後,便在上海英租界中旺弄開設了第一家診所,治病濟人。

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我國北方順、直一帶發生水災,急需賑濟。汪自新受清政府委派前往災區,經辦發放賑災款。因其為人正直,治事嚴明,清政府賞其頂戴花翎加四品官,候補直隸州同知。汪自新卻不願為官,仍返診所,重操舊業。

此時,歐風東漸,西洋醫學傳入中國。西醫崇尚實驗及臨床,易見成效,給當時汪自新很大的影響,他立志探究其奧。他說:“醫海渺淵,非博通中外無以匯其全。”就在這一年,汪自新將店中事務委託他人代管,自己則遠赴日本筱崎醫校深造。

4年後,汪自新學成回國,在上海英租界廣西路開設診所,並聘請日本醫士上原宇佐郎為助醫。中西結合,因而診治有方,生意興隆。

隨著診所的日漸繁忙,原有的醫療設施明顯不夠了。於是,汪自新拿出汪裕泰茶莊利潤2萬金,又得兩江總督端方、江蘇巡撫瑞徵及使美大臣伍秩庸等人資助2.4萬金,共集4.4萬金,租用伍秩庸上海愛文義路的洋樓創辦中國自新醫科學校,並於南京東路辦附設中國自新醫院,以此來“津逮學子,普救病人”。

這一年,醫科學校共收學生23人,醫院則診治病人達6700餘人。1908年,添設醫學補習夜校,次年創辦中國女子看護學校及中華婦產科學校,所辦醫校均為中國推行西醫的首創。

(圖)汪莊位於西湖南屏山雷峰北麓,原名青白山莊汪莊位於西湖南屏山雷峰北麓,原名青白山莊

除此之外,為宣傳新醫學,汪自新自費編輯發行醫學報刊雜誌、出版醫學專著20餘種。辛亥革命時,他組織紅十字社籌募捐款1.5萬元,派醫生護士救護傷兵五千餘眾。而他所興辦並任總經理的製藥公司“亞東製藥會社”,也為他帶來了不少的商業收入。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似乎也可冠以“多元化”經營了,而且是經營成功的例子。不過,商業的成功,說到底,誠信道義仍為基礎。

汪自新醫術醫德超群,且多才多藝,生性豁達,頗善交誼,因此結識了當時政界、商界、醫界、文藝界等一大批社會名流,如徐世昌、陳蝶衣、榮宗敬、史良才等名士,皆為汪的好友。1913年,汪自新被推舉為全國醫界聯合會會長、全國慈善改進會副會長。

一半是商人,一半是名醫。汪自新在兩種角色中行走自如,且皆為行業之翹楚,實在值得今天的人們認真學習。

儒士汪自新

1927年,汪自新59歲,名利皆收,志滿意得,萌發了修建別墅的心思。

一日,汪自新因杭州茶廠業務來到西湖,但見湖光山色,景致怡人。偶爾湖中一兩隻小船,悠悠蕩蕩,自在非凡。耳畔隱隱約約地傳來絲竹樂響,宛若天籟。

“我若能卒於此地,此生也足亦。”汪自新動了在西湖邊修建別墅的念頭。

他盤算著,在此修建別墅,即能將這一帶湖光山色攬於懷中,又可方便打理杭州茶廠事務,豈不兩得?

(圖)汪裕泰汪裕泰

據說,當年他修這個園林別墅,也遭到了當地人的反對。原因是汪自新修建此地,占了太多西湖的地盤,奪了太多原本屬於老百姓的風景。直到汪自新承諾其百年以後,所有建築連同園林,一併無償歸還政府,還湖於民,老百姓這才答應他開工建園。

1929年,歷經兩年的修建,山莊終於建成,始稱“青白山莊”,因汪自新鄉情難捨,後更名為“汪莊”。1930年,汪自新將上海“余村花園”轉讓,資金悉數併入“汪莊”。

汪莊採擷中西建築的精華,與西湖山水相映成趣,自成一體,顯示出主人高雅不俗的藝術品位。汪自新自此長居其間,相傳許多醫學著述在此完成。

抗日戰爭以後,杭州淪陷,汪自新逃回上海。離開了山水靈韻的西湖,汪自新仿佛少了些什麼,日漸頹然,鬱鬱寡歡,閉門謝客。1941年,這位一代儒商、一代名醫在上海病故,享年73歲。

汪自新娶妻室2人,元配為績溪上莊胡氏,生有一子振時。繼配夫人是蘇州人士,也生一子,名振寰。汪自新為顧全茶業、醫學兩門事業,遂送振時赴法國留學習醫,獲法國醫學博士後返滬執掌醫校、醫院;送振寰赴日本早稻田大學習商,畢業回國,執掌汪裕泰茶號。二子均不負父望,分別在醫界、茶界取得勝過前人的成績。

解放後的汪莊,由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及精美的園林建築,開放為高檔的涉外賓館,並更名為浙江西子賓館,接待過許多國內外政界領袖和各界名流。據記載,毛主席曾27次下榻於此,親切地稱這裡為“第二故鄉”。

尾聲

汪莊的故事講完了,似乎意猶未盡。當漫步於湖邊,踟躇於莊內亭台樓榭時,感念當年汪自新祖孫三代的商業故事,卻似乎更欽佩汪莊主人在亂世間經商、行醫乃至修建山莊的段段往事——

他是一個商人,一位懸壺濟世的慈善家,他又是一位撫琴論詩的儒雅之士,無論在怎樣的歲月,念念不忘的,仍是那顆散步人生的心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