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汪旭初(1890~1963)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原名東寶,後改名東,字旭初,號寄庵,別號寄生、夢秋。江蘇吳縣人。著名詞學家。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從事反對帝制、宣傳民主革命為活動,參加過辛亥革命。曾任《大共和日報》總編輯、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等職。
歷史背景
1908年,汪旭初師從章太炎習文字學,與黃侃、錢玄同、吳承仕同為章門四弟子。1910年回國,參與江蘇光復活動。1912年,擔任《大共和報》撰述,並參加“南社”,對抗北京北洋政府。1913年,任北洋政府內務部僉事。1923年,與章太炎等人在上海創辦了《華國月刊》。1925年,任江蘇省長公署秘書。1927年,受第四中山大學校長張乃燕之聘擔任該校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28年學校改為“國立中央大學”(中大校歌由汪東作詞,程懋筠譜曲,歌詞是:"維襟江而枕海兮,金陵宅其中。陟升皇以臨睨兮,此實為天府之雄。煥哉鬱郁兮,文所鍾。宏我黌舍兮,甲於南東。干戈永戢,弦誦斯崇。百年樹人,鬱鬱蔥蔥。廣博易良兮,吳之風。以此為教兮,四方來同。")。1930年,文學院院長謝壽康奉調出任比利時大使,由汪東繼任文學院院長。1932年羅家倫任中大校長後聘任的各院院長為文學院汪東,法學院童冠賢、理學院孫洪芬、教育學院黃健中、工學院盧思緒、農學院鄒樹文、(當時的醫、商兩學院已獨立,在上海建成“中大上海醫學院”和“中大上海商學院”)。1937年,隨中央大學入川,曾於1938年改任國民黨政府監察院監察委員,至1943年任重慶的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抗戰勝利後擔任國立禮樂館(該館成立於1943年,直屬於民國政府教育部)館長,1947年與柳詒徵、夏敬觀、冒鶴亭、汪辟疆、顧頡剛等教授同任國史館(1946年12月由國民黨政府成立,後遷台灣)修纂。解放後,於1950年被選為蘇州市人民代表、人民委員會委員。1954年起,先後任蘇州市政協常委、副主席、江蘇省政協常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蘇州市委員會主任、民革中央團結委員、民革江蘇省委員會副主任等職。汪東為章太炎弟子,凡經史百家,無不研習,在音韻學、訓詁學、文字學等諸方面,都有創穫。
成就榮譽
汪旭初的文章如《論支那立憲必先以革命》、《法國革命史論》、《<法言疏證>別錄》等,多散見於《民報》、《大共和日報》、《華國月刊》、《制言半月刊》等多報雜誌上。而於詞學,工力也極深。他親自編定的《夢秋詞》(齊魯書社1985年影印本)收錄從1909年到1962年之間的詞,計20卷1380餘闕;1962~1963年間病中所作,由呂貞白先生抄錄,計28首,附詞集後。有夏敬觀序,沈尹默、唐圭璋、程千帆、殷孟倫等人跋。另附錄《詞學通論》及《鄭校〈清真集〉批語》(汪東、黃侃批,程千帆、沈祖棻藏本)。《夢秋詞》手稿在十年浩劫中,幾被付之一炬,幸賴其孫汪堯昌搶救而出。汪旭初又擅書畫,與沈尹默等交厚。書法初習董其昌,繼而出入顏、米,饒有古法。作篆書,喜用柔毫,圓潤遒勁,似軟卻挺,有時也愛用篆書筆法入行楷,別有情趣。亦能山水,而畫梅尤得同行稱讚。在南京任教時,與朋輩黃季剛所居相近,季剛宅名“量守廬”,汪東為之繪《量守廬圖》山水一幅、並以篆書作一聯云:“此地宜有詞仙,山鳥山花皆上客;何人重賦清景,一丘一壑也風流。”又嘗與龐衡裳等人雅集鶴園,園中有石名“掌雲”者,為汪旭初題字,至今猶存。同時在蘇州留園、拙政園、獅子林等,也曾留下他的墨跡。一次吳湖帆拜訪汪旭初於東北街寓所,見其院內臘梅盛開,香溢四處,大為讚賞,汪旭初高興之餘,即以畫梅一幅貽贈,而吳湖帆隨手書對聯一副以報答。1963年6月13日,汪旭初因患胃癌醫治無效,病故在蘇州,享年74歲。遺體葬於吳縣越溪陸墓山。1974年台灣文海出版社出版了沈雲龍所編的《汪旭初先生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