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汩汩
gǔ gǔ
沉沒(mò):~沒(mò)。
鄭碼:VKVV,U:6C69,GBK:E3E9。
筆畫數:7,部首:氵
汩
yù
ㄩˋ
迅疾的樣子:悲風~起。 水流動的聲音或樣子。
詳細釋義
1.象聲詞。形容水或其他液體流動的聲音。《文選·木華<海賦>》:“崩雲屑雨,浤浤汩汩。”李善註:“浤浤汩汩,波浪之聲也。”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折:“那老兒拿起瓢來,揭開蒲墩,舀一瓢冷酒來,汩汩的嚥了。”《老殘遊記》第三回:“池中流水,汩汩有聲。”丁玲《阿毛姑娘》:“柔嫩的聲音,夾在鳥語中,夾在溪山的汩汩中,響徹了這山坳。”
2.盛貌。唐寒山《詩》之八八:“不肯信受寒山語,轉轉倍加業汩汩。直待斬首作兩段,方知自身奴賤物。”唐元結《鹹池》詩:“至德汩汩兮,順之以先。”《新唐書·劉子玄吳兢等傳贊》:“故聖主賢臣,叛人佞子,善惡汩汩,有所未盡,可為永愾者矣。”
3.沉沒;淪落。晉王羲之《用筆賦》:“沒沒汩汩,若濛汜之落銀鉤;耀耀晞晞,狀扶桑之掛朝日。”《新唐書·蕭嵩傳》:“始,娶會稽賀晦女,僚婿陸象先,宰相子,時為洛陽尉,已有名,士爭往交,而嵩汩汩未仕,人不之異。”宋林逋《雜興》詩之二:“一壑等閒甘汩汩,五門平昔避炎炎。”
4.水急流貌。《文選·枚乘<七發>》:“怳兮忽兮,聊兮栗兮,混汩汩兮。”呂延濟註:“混汩汩,相合疾流貌。”唐韓愈《流水》詩:“汩汩幾時休,從春復到秋。”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九章:“曉燕閉著眼睛沒有說話,淚水順著她的臉頰汩汩而下。”
5.比喻文思源源不斷或說話滔滔不絕。唐韓愈《答李翊書》:“當其取於心而注於手也,汩汩然來矣。”《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公子才把張金鳳的一段始末因由……滔滔汩汩的告訴母親一遍。”鄒韜奮《患難餘生記》第一章:“不,他還有奇談汩汩而出。”
6.動盪不安貌。唐杜甫《自閬州領妻子卻赴蜀山行》詩之一:“汩汩避羣盜,悠悠經十年。”宋王安石《答王逢原書》:“不見已兩月,雖塵勞汩汩,企望盛德,何日忘之?”清方文《寶筏禪堂贈大愚越塵二上人》詩之一:“汩汩風塵客,今宵借一枝。”
示例
gǔ
〈動〉
(形聲。從水,曰(yuè)聲。本義:治水,疏通)
同本義 [regulate rivers and watercourses]
汩,治水也。——《說文》
決汩九川。——《國語·周語》
不住汩鴻,師何以尚之?——《楚辭·屈原·天問》
又如:汩鴻(治理洪水);汩越(治理)。
發咯咯聲 [gurgle],發出一種近似液體流動的聲音。如:崩雲霄雨,瀝瀝汩汩。
汩
gǔ
〈動〉
弄亂;擾亂 [disorder]。
我聞在昔,鯀洪水,汩陳其五行。——《書·洪範》
與汩俱出。——《莊子·達生》
又如:汩亂(擾亂,混亂);汩湮(惑亂湮滅);汩陳(錯亂陳列);汩和(擾亂和氣);汩泥(攪渾泥沙)
沉迷。如:汩溺(沉迷;迷惑);汩喪(淪喪);汩振(淪落;沒落)
淹沒;湮滅 [submerge;flood]
羲和,羲和,汝奚汩沒於荒淫之波?——李白《日出入行》
又如:汩滅(形跡、印象等消滅;磨滅);汩漱(淹沒沖刷);汩暗(湮沒不明)
汩
gǔ
〈象〉
汩都都(水流聲);汩碌碌(象聲詞。多形容轉動聲)
另見 yù
汩沒
gǔmò
[stifle] 埋沒
世儒多汩沒,夫子獨聲名。——唐·杜甫《贈陳二補闕》
汩
yù
〈形〉
疾行 [rapid]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楚辭》。王逸注:“汩,去貌,疾若水流也。”
又如:汩汩(水急流的樣子);汩徂(疾行);汩話(水疾流的樣子);汩流(急流);汩越(水涌的樣子)
另見gǔ
汩
gǔ
ㄍㄨˇ
水流的樣子:~流(急流)。~~(水流動的聲音或樣子)。
治理,疏通:決~九川。
擾亂:“天公豈物欺,若此~時序”。
湧出的泉水。
示例
水流動的聲音或樣子:水車又轉動了,河水~地流入田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