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長江三鮮

鰣魚+,體長橢圓形,側扁。 腹鰭極小,胸鰭、腹鰭基部有大而成長形的腋鱗。 鱗片大而圓薄,上有細紋。

鰣魚、刀魚、鮰魚,被人們稱為“長江三鮮”。鰣魚體扁而長,色白如銀,肉質鮮嫩,每年5—6月由沿海上溯入江而得名,是名貴的淡水魚之一,被列為我國“鰣、甲(中華鱘)、鯧、黃”四大名魚之首。鰣魚多產在西江、錢塘江、長江下游一帶,其中鎮江鰣魚最為鮮嫩、肥美。鰣魚鱗下多脂肪,烹調時一般不去鱗,帶鱗清蒸,保持真味。鰣魚營養價值極高,體內含有蛋白質、脂肪、鐵質、鈣、磷、核黃素等多種營養。刀魚體型狹長而薄,頗似尖刀,全身呈銀白色,晶瑩可愛。每年3—4月間分布長江口岸,故鎮江一帶素有“春有刀鱭夏有鰣”之說,刀魚肉質細嫩,腴而不膩,味道鮮美。烹調花樣多,品種有“糖醋酥刀魚”、“白汁雙皮刀魚”、“清蒸刀魚”等。鮰魚頭呈錐形,尾長、嘴小、肚大、無鱗、刺少,肉質細嫩,含有多種維生素。
鰣魚,江海洄游型魚類,其營養豐富,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而今天,人們難睹鰣魚美麗的風采。鰣魚+,體長橢圓形,側扁。長約24厘米,大者達50厘米以上。頭側扁,前端鈍尖,口大,端位,口裂傾斜,下頜稍長,上頜正中有一缺刻,後端達於眼後緣的下方。鰓耙細密。鱗片大而薄,上有細紋;無側線,體側縱列鱗41~47;橫列鱗16~17。腹部狹窄,腹面有大形而銳利的棱鱗,排列成鋸齒狀的邊緣,腹鰭前為17~19,腹鰭後為12~15。腹鰭極小,胸鰭、腹鰭基部有大而成長形的腋鱗。背鰭17~18,起點與腹鰭相對。臀鰭18~20。尾鰭深分叉,被有小鱗。休背及頭部灰黑色,上側略帶藍綠色光澤,下側和腹部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尾鰭邊緣和背鰭基部淡黑色。鰣魚4~6月間生殖季節溯河而上,在江何的中、下游產卵繁殖。食物主要為浮游生物,有時亦食其他有機物。分布我國南海及東海,亦見於長江、珠江、錢塘江等流域的中、下游。體呈長橢圓形,較側扁,一般體長25~40厘米。口大,端位。吻尖,下頜稍長於上頜。上頜骨正中有一顯著凹陷,上下兩頜均無齒。脂眼瞼發達,幾乎遮蓋眼的一半。腮孔大。鱗片大而圓薄,上有細紋。無側線。腹部有大型銳利的棱鱗,排列成鋸齒狀。有胸鰭、腹鰭各一對,腹鰭極小;背鰭、臀鰭各一個,背鰭條14~15,臀鰭條16~18;尾鰭深叉形,被有小鱗。體背和頭部為灰色,略帶藍色光澤,體兩側和腹部為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其他各鰭暗藍綠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