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光緒31年(1905年),蒲鞋橋地方才子黃枚藉助陳宇廟創辦“蒲橋學堂”,招收學生30餘人。繼後逐年擴大招生,鼎盛時期生額多達近百人。
1913年,當地紳士蘇澤普把陳宇廟改建成萬壽庵,“蒲橋學堂”搬遷至地方紳士孫萬忠家,經江陰縣政府核准改名為“雙牌鄉第一國民學校”,委派張家俊任校長。
1917年,學校遷回萬壽庵。1920年,當地熱心教育的木行老闆楊雪石等人籌資擴建新校舍三間,學生增加到150餘人,先後由楊典卿、潘思榮任校長。1931年,學校易名為“蒲橋鄉國民學校”,由潘思榮、李亮任校長。
1942年,學校再度搬遷至“從善堂”,更名為“東濟鎮中心國民學校”,學生增加到230餘名,分別由李芳澤(李仲林)、張由蓮、李岳任校長。
1945年,地方紳士仲漢忠(仲亞健)等籌集資金,將當地(蒲鞋橋)戲館及附近的土地廟拆除,改建成五間五進的校舍。1946年,學校於“從善堂”遷回新校,經江陰縣政府核准又更名為“江陰縣蓉東鎮中心國民學校”,學生增至400餘名,先後由李岳、潘崇華、郭錚、蔣心裕任校長。
1949年新中國成立,學校由人民政府接管,性質尚屬私立,學校改名為“江陰縣私立蓉東國小”。先後由縣政府任命吳信寶、潘嗣玉、仲光耀為校長。
1956年學校正式由江陰縣文教局接管,更名為“江陰縣蒲橋國小”,成為要塞區輔導中心國小,下轄金童、維善、板橋、蒲橋等國小。先後由花忠國、丁達吾、胡紀良、唐金華、翟洪章、劉金榮、黃怡慧擔任校長。
1966年,“文革”開始,學校教育教學受到衝擊,部分領導和教師受到摧殘和迫害,學校財產、設備損失嚴重,教學秩序混亂。此後,貧下中農管理學校,校名也烙下了鮮明的時代印章,改名為“紅衛中心國小”。為順應“學校辦在家門口”之號召,學校於70年代先後翻建、擴建校舍11間。除國小、幼稚園外,還附設兩個國中班。1976年10月,“文革”結束。1977年學校全面整頓,教育教學秩序恢復正常。其間一直由黃怡慧同志擔任校長。
1979年,學校更名為“江陰縣要塞中心國小”,並撤去原附設的國中班,分別由黃怡慧、方松陽任校長。1984年,學校行政遷於先鋒村,並將當地的“先鋒國小”(三里廟國小)改名為“江陰縣要塞中心國小”。要塞鄉政府和村、校先後投資70餘萬元分別建造了教學大樓、幼稚園教學大樓、食堂及校辦廠廠房。分別由方松陽、曹璋榮、儲佩君擔任校長。
1996年,蒲橋村投入經費80餘萬元,在天鶴小區易地新建蒲橋國小。1997年,市、鎮、村三級投入經費800多萬元,第二期工程竣工。1997年8月,要塞中心國小搬遷於天鶴小區,與蒲橋國小合併為“要塞中心國小”。1998年,政府投入資金300餘萬元,建造了學校綜合大樓。2000年7月,隨著規模辦學的要求,原綺山、七里兩國小併入要塞中心國小,學生增至1374名。2001年4月,學校被江蘇省教育廳確認為“江蘇省實驗國小”,2002年,學校正式更名為“江陰市要塞實驗國小”。儲佩君同志任校長至2002年,繼後由顧建忠同志任校長。2004年3月至8月,鎮、校二級投入經費530餘萬元,建造了教學兼行政大樓,改造了學校操場。2005年7月,文定國小撤併,部分學生轉入我校,學生增至2100餘名,開設46個教學班。
2008年,市鎮投入近億元的立新國小交由我校管理,並正式命名為要塞實驗國小南校區,從此我校形成了“一校兩區一個辦學點——即本部、南區和貫莊辦學點”新格局,開始了要塞實驗國小的“第三次創業”。
學校規模
學校本部占地23453.5平方米,建築面積16550平方米,建有多媒體教室、微機室、錄播教室、圖書室、生態標本室、科學實驗室、科學探究室、航模製作室、勞技操作室、機器人工作室等專用教室40個。整個校園花木繁茂,芳草菲菲,四季皆春,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水乳交融;學校南區占地40828平方米,建築面積達26000多平方米,建有體育館、微機室、演播室、生態閱覽室、陶藝館、地下停車庫。整個學校春意盎然,捷報頻傳,成績卓著,莘莘學子與教職員工共鑄輝煌。
學校文化
學校樹立“以學生髮展為本,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的新理念,走“以武育德,以武礪志,文武結合,全面發展”的辦學之路,積極開展市“十五”重點課題“小學生成功心理教育的研究”和省“十五”重點課題“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設計的操作性研究”,形成了以“成功心理教育”和“生本教育”為突破口的教育特色。 “人人有潛能,個個能成功”已成為全校師生追求的目標。
學校榮譽
學校以“武術”、“科技”為載體,創建辦學特色,學校武術隊參加無錫市小學生武術比賽連續四年榮獲團體總分第二名,電腦繪畫小組連續兩年榮獲省信息學套用素質競賽團體總分第二名;學校現有市級以上教學新秀、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18名;學校先後榮獲“全國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先進集體”、“江蘇省少先隊紅旗大隊”、“無錫市德育先進學校”、“江陰市模範學校”。2001年4月學校被省教育廳命名為江蘇省實驗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