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謙吾

江謙吾

江謙吾(1888—1972),原名江鴻鈞,字謙吾,祖籍安徽鳳陽縣,幼年隨父寄居鎮江。17歲考入安徽省武備學堂,畢業後在南京新軍趙聲部任排長、左隊隊官。清光緒三十二年,趙聲為兩江總督端方疑忌撤職,江亦被免職,去皖於冷遹部任前隊隊官,參加次年11月熊成基領導的安慶起義。起義失敗後,遠流成都。清宣統三年(1911)一月,得悉趙聲在港粵一帶召集舊部謀划起義,即離川赴滬,待輪去港。報載廣州起義失敗,七十二烈士英勇捐軀,遂返隱鎮江。武昌起義爆發,上海光復,應莊豹文之約,去滬入陳其美部,任先鋒隊第二大隊長,奉命率部西進,參加攻打天堡城,激戰三晝夜,南京光復。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升任團長。繼因南北議和統一,江部被裁。民國4年,應浙江省省長屈映光邀請,先後任遂昌縣警察所所長、代理縣長、浙江水上警察第十四署署長。民國8年,任廣東軍政府內政部諮議。次年因病回滬就醫,從此脫離軍政界,在哈爾濱、安徽從事農牧工作,“七·七”事變後,隻身流亡甘肅、河南等處,至抗戰勝利後輾轉返鄉。民國36年,經冷遹介紹,任職於鎮江四益農場。解放後定居黃墟鎮,生活清苦,賴子女供養。1972年病逝於鎮江。

基本信息

早年經歷

江謙吾書信手跡 江謙吾書信手跡

江家祖籍安徽鳳陽,江謙吾1888年出生,3歲到鎮江,後接受私塾教育。

江氏兄弟4人,長兄江逐(字月青)、二弟江遜(字謙吾),早年與冷遹一起考入安徽武備學堂,積極主張推翻帝制,參加新軍後,追隨革命志士趙聲,開展各種革命活動。江達(字農隱)排行第三,早年參加赴法、德勤工儉學,專攻製造專業,回國後擔任過陸軍大學編譯、陸軍部副工程師,後因不滿時政,寓居南京玄武湖內,夫人即書法大師蕭嫻。江進(字上青)排行第四,為實業家,曾在甘肅創辦羊毛廠。江氏兄弟早年思想進步,與暫住小碼頭雜貨店長兄冷曉雲處的店員冷遹(字御秋)志趣相投,結為異姓兄弟,故改名均取走之底字。

1902年適逢安徽武備學堂招生,冷遹與江逐、江遜兄弟、南京人陳昌鏞及宋紫雲等5人於1902年正月初九乘輪船到達安慶投考,均被錄取。

江謙吾17歲考入安徽武備學堂(在安慶),畢業後在南京新軍趙聲部任排長、左隊隊官。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趙聲為兩江總督端方疑忌撤職,江謙吾亦被免職,去安慶任陸軍三十一混成協六十一標三營前隊隊官,營長即盟兄冷遹。

投身革命

1908年,冷遹參加了由柏文蔚、陳獨秀、宋少俠、常恆芳等革命志士在安徽安慶成立的秘密革命團體“岳王會”,積極從事革命宣傳工作。

時年的一次秋操前夕,“岳王會”決定發動起義,並公推冷遹為全軍起義總指揮。那是一次受挫的安慶秋操起義。因為機密泄漏,兩江總督端方撤換了新軍顧忠琛協統和倪映典騎兵營管帶職務,並佯把冷調任南京轉動局提調。冷遹自知凶多吉少,在上船臨別前,將趙聲留贈的日本軍刀與江謙吾的普通佩刀交換。這次交換也讓事泄被捕的冷遹消除了“罪證”,平安出獄。

江謙吾參加1908年10月26日熊成基領導的安慶起義,率全營官兵據守安慶東郊,進退維谷,起義失敗。江謙吾被羈押原籍,後開釋遠流成都。

清宣統三年(1911)正月,在四川省測量局庶務員崗位上度日的江謙吾,喜悉昔日上級趙聲在港粵一帶召集舊部謀划起義,即離川赴滬,待輪去港。忽見報載廣州起義失敗,72烈士英勇捐軀,遂返隱鎮江。

武昌起義爆發,上海光復。應章豹文之約,去滬入陳其美部,任滬軍先鋒隊第二大隊長,奉命率部西進,參加攻打南京天堡城,激戰三晝夜,12月2日南京全城光復。1912年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江謙吾晉升任團長。繼因南北議和統一,江部被裁,改任屬官。

民國4年(1915),江謙吾應浙江省長屈映光邀請,先後任遂昌縣警察所所長、代理縣長、浙江水上警察第十四署署長。

民國8年(1919),任廣東軍政府內政部諮議,次年因病回滬就醫,從此脫離軍政界,在哈爾濱、安徽從事農牧工作。“七七”事變後,江謙吾隻身流亡甘肅、河南等處,至抗戰勝利後輾轉返鎮。

晚年歲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定居丹徒黃墟;晚年的江謙吾為省、市政協寫過數萬字《趙伯先在新軍三十三標》《安慶起義》等珍貴的親歷史料,卻很少在親屬朋友面前提及自己的辛亥功績。

他的女兒江華英說,父親是武官出身,晚年寫了一首打油體詩:“平生氣節志不休,不會拍馬與吹牛。辛亥參加鬧革命,推翻滿清帝王侯。沙場三次曾經歷,功勞二字付水流。馬齒徒增光陰速,無能自愧白了頭。”這首詩,概括了他的跌宕坎坷一生,也是江老晚年的心境寫照。

他還留下一副對聯“貪圖富貴長久,難逃千種罪;耐守貧寒始終,落得一生清”,告誡子孫甘於淡泊,清正自守。江謙吾收藏了一尊孫中山石膏像,走南闖北都帶在身邊,人逝世後安葬於鎮江栗子山公墓,墓碑刻“辛亥志士江謙吾之墓”。

1972年病逝,享年85歲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