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鄧家埠水稻原種場

江西省鄧家埠水稻原種場

江西省鄧家埠水稻原種場(以下簡稱鄧原場)位於餘江縣境內,隸屬江西省農業廳管轄,正處級事業單位。1996年被國務院農業部正式批准為國家級水稻原種場。全場境內河、塘、渠、溝布局合理,水利資源豐富,園田規劃平坦整齊,農業耕作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是水稻原(良)種繁殖的理想基地。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該場位於江西省南昌市東部120公里處。距餘江縣城1.5公里。東臨餘江縣洪湖鄉路底村、平定鄉弓塘村,南與餘江縣鄧埠鎮馬崗村、倪桂村相連,西和鄧埠鎮儀鳳村毗鄰,北與春濤鄉洋源村、平定鄉蘭田村接壤。

[地形]該場東部屹立馬鞍嶺和龍崗嶺,白塔河從全場中部穿越,南北流向,將全場分成河東、河西兩大片。境內地勢平坦,大致東、西略高,由南向北傾斜,平均海拔37.7米,屬蘭田畈的中、南部。土壤多為泥沙淤積土,少數為紅壤土,土質肥沃,微有酸性反應。

[氣候]該場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7.6℃;一月份最低氣溫1.7℃,平均氣溫5.2℃;七月份最高氣溫31.5℃,平均氣溫29.5℃。年降水量約1741毫米,無霜期258天。

面積

該場總面積為17.2平方公里。可用於農業生產的土地為13361畝,其中,水田面積11492畝,旱地面積1870畝。

人口

該場人口來自全國19個省(市)近180個縣(市)。全場職工2355名,其中:管理幹部65人,專業技術職稱人員202人,高、中級技術工人386名。離、退休幹部、工人1439名。全場居民自然村47個,共2259戶,6848人,均漢族。

建制沿革

據餘江縣誌(同治版)記載,該場原為安仁縣長城鄉轄屬,民國時期為餘江縣鄧埠鎮和穎塘鄉所轄。1946年國民黨“中國善後救濟江西分署”在此地開辦了“鄧家埠機械化農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江西省建設廳廳長鄧洪、機械處處長張開惠派遣軍代表張如斌赴餘江縣接管“鄧家埠機械化農場”,於1949年11月7日正式成立“江西省鄧家埠機械化示範農場”。1952年改名江西國營鄧家埠機械農場;1955年更名國營鄧家埠農場;1957年改為江西省鄧家埠良種繁殖場;1959年改稱江西省鄧家埠水稻原種場;1965年與余豐農場(更新農場)合併,仍名江西省鄧家埠水稻原種場,隸屬江西省農業廳;1969年10月改名福州軍區江西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一團,貴溪塔橋園藝場劃入本團管轄(為三營)隸屬福州軍區;1972年又改江西省軍區農業建設師第十一團,隸屬江西省軍區;1975年5月命名為江西省鄧家埠水稻原種場,貴溪塔橋園藝場從該場分離,與該場一起同屬江西省農業廳管轄。

交通

浙贛鐵路和320國道由東向西橫貫場境。東距南方交通樞紐鷹潭市25公里,西到省會南昌市120公里,境內鄧山公路北接206國道相距17公里,南去餘江火車站離餘江縣城僅750米。場內主要運輸幹道6條,計28公里,其中大部分公路已鋪設水泥路面,交通十分便捷。

二、農業生產和水稻原(良)種繁育

水稻種植和水稻原(良)種繁育是該場的主導產業,也是該場經濟發展的基礎。與之相輔的產業有1991年前的果樹種植業、至今仍蓬勃發展的畜牧業和農產品加工業。

[水稻種植與水稻原(良)種繁育]該場地處南方,自創建伊始,就以水稻作為主要種植作物;並且從1951年開始繁育水稻良種,1954年被江西省農業廳特約為水稻原(良)種繁育基地。

為了提高水稻糧食產量,1953年,該場提出了“消滅低產田”的口號,制定了改造低產田的方案,組織人力,進行排除積水,布設排灌系統,改良土壤,摻沙建渠,稻草還田,撒施石灰,中和酸性,增施肥料,施放塘泥,種好紅花草,平整土地,大興園田規劃。這些措施的實施,大大改進了耕作方式,提高了糧食產量。1983年2月,該場根據中共中央《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精神,制定了《水田生產責任制試行方案》,按照原有工資額 基數實行分田到戶,定額上交,自主經營。由此,該場的農業生產進入正常的良性發展的軌道,水稻種植和糧食生產累年增長。

為了提高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的增長,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水稻優良品種,1986年以來,在大力推廣科學種田,採取多種優惠政策鼓勵職工種好責任田的同時,還以場農科所為核心,開展水稻種子提純復壯、新品種試驗示範、雜交稻三系親本繁育、區域化試驗等科學實驗。該場以“確保種子質量,嚴格防雜保純”為目標,制定種子繁育“十二關”、“兩測定”、“一檢查”制度,使種子純度達到不低於99.5%,發芽率不低於95%,淨度不低於98%,水份量不高於12.5%,基本沒有稗草的國家一級良種標準。1990年,該場繁育的雜交水稻三個不育系的4份樣品,經國家質量監督局抽樣檢查,綜合評定全部合格,其中珍汕九七不育系純度達100%,是這次抽樣測試的四省22個單位中最好的單位之一。1996年10月,國家農業部正式行文批准該場為國家級水稻原種場,並投資1862萬元(含地方政府配套資金),建設種子工程(含國家級原種場和國家救災備荒種子儲備庫兩項工程)。

改革開放以來,該場為國家繁育常規稻和雜交稻三系親本原(良)種近5000萬斤,成為全國水稻原(良)種的繁育基地。

[蓬勃發展的生豬養殖]20世紀50年代初期,該場就開始多種經營的構思和探索,進行少量的雞、鵝、蠶、兔、奶羊、奶牛、馬和生豬飼養。生豬飼養的發展速度早期比較緩慢,1953年生豬出欄數只有118頭,1956年為403頭。1956年撤消雞、鴨、蠶、兔、羊、牛、馬等飼養單位,由各農業生產單位組建生豬生產隊。場屬各大隊設立畜牧幹事,挑選素質好的正式職工擔任生豬飼養員。到1966年全場共有生豬生產隊13個,年出欄數達6000餘頭,生豬生產初具規模,在生產上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基本形成一條龍生產體系。1985年為了適應養豬專業化的需要,該場將各大隊的生豬生產隊分離出來,組建畜牧分場。1986年又將安山、橋頭、楊家、紅旗、東風、白塔等豬場撤消。畜牧分場下轄金橋、勝利、余豐、站前、於家、場院、牌樓等7個豬場。1987年創辦畜牧分場下轄的飼料加工廠,改造和重建豬舍2200平方米。1988年至1992年,畜牧分場以生產供港瘦肉型生豬為主,鞏固和完善了飼養、飼料加工和防疫三個服務體系,不斷改善生豬優良品系。2000年出欄生豬數近萬頭,主要出口品種為大約克、長白、杜洛克、三元雜交等優質瘦肉型商品豬,2005年生豬的存欄為11453頭,出欄為13745頭。四十多年的生豬飼養,使該場的畜牧分場成為江西省外貿5個直發場之一的生豬養殖基地。

場辦經濟

鄧原場場辦企業主要是農副產品加工業。早在20世紀的50、60年代,該場還創辦了以農機維修和生產建築材料等為主的企業。

20世紀80年代末該場共有8個廠,從業職工近千名,年總產值超2800萬元,年利稅超400多萬元。進入90年代中後期,農機廠、罐頭飲料廠、炭化廠、建材廠、建工隊等企業因效益低下倒閉或被兼併,但以糧食加工為主的企業仍然出現產銷兩旺的勢頭,年創利潤在百萬元以上。為了合理調配、高質高效利用全場資源,1992年,該場把現有的經濟實體和企業整合起來,成立了鄧原實業總公司。該公司已形成水稻種子、優質大米、米製品、生豬養殖等優勢農業產業鏈,集種植、養殖、加工業為一體,是農產品出口加工企業。2003年,該公司被評為省級農業產業龍頭企業,成為第一批省級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

[鄧原精製米廠]該廠始建於1979年,1981年正式投產。1993年擁有職工180人,廠區占地26000平方米,倉庫容量1.7萬餘噸,年加工能力達6萬噸。該廠質量檢測手段齊全,管理措施完善。1986年列入江西省重點創匯企業,1987年獲省全面質量管理三級計量單位和省三級標準單位,是全國出口優質大米的三大廠家之一。

該廠出口的“雙竹粘”精米,譽為大米之冠。此精米以米粒幼細勻潤、潔白晶瑩、香滑有味、油質適中等優勢,在港澳及東南亞地區的同類產品市場上占有領行地位。該品種1985年獲農業部優秀農產品獎;1988年評為省優質產品,同年獲中國食品博覽會銀獎。1992年投資60萬元,新建了精米車間和配套的三個圓筒倉,當年還投資48萬元從國外引進一台色選機,進一步提高了精製米的質量。1993年該廠榮獲江西省先進企業稱號,生產的“江西絲苗米”、“鄧油粘米”榮獲在泰國舉辦的“中國優質農產品及科技成果展覽會”金獎廠名載入《中國重點出口商品及生產企業大辭典》。鄧原精製米廠投產15年共加工優質大米92961萬噸,創匯3000餘萬美元,成為該場場辦工業的龍頭。

[鄧原食品廠]該廠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由河東的粉皮廠與河西的腐竹廠合併遷至河西址而建成的食品加工廠。當時生產的產品有;腐竹、粉皮、冬粉、醬油等,年產值不足10萬元,經過40年的發展,到2000年,該廠已有職工218人,固定資產500餘萬元,年產值1000餘萬元。該廠在保留傳統的腐竹生產的同時,於1987年在江西省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的支持下,新建了粘米粉車間,進行粘米粉的生產,當年這一新產品的出口合格率達百分之百,成為江西省第一家出口註冊廠家。到2000年,該廠生產的粘米粉暢銷於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深受九龍三利隆公司、新加坡成利有限公司、香港永利華股份有限公司等客戶的好評。

該廠生產的“豆冠牌”腐竹在江西省副食品公司監製下,蛋白質含量達57.5%,歷次獲同行業第一名,被譽為信得過產品。1989年,該廠的快熟銀絲米粉生產線建成投產。1992年又投資20萬元改建一條糯米粉生產線,其產品主要銷往韓國、香港和日本等地。日本客商先後三次來該廠考察並預訂批量購銷契約。1995年紅曲米粉生產線改建成功正式投產。1993年在泰國“中國優質農產品及科技成果設備展覽會”上,該廠生產的“糯米粉”、“粘米粉”、“江西米粉”、“豆冠腐竹”榮獲金質獎。鄧原食品廠載入《中國重點出口商品及生產企業大辭典》。

社會事業

1953年,該場創建了場衛生室,有醫務人員3名;1958年擴建成職工醫院。該場楊家分場是餘江縣血吸蟲病的重疫區,1955年至1957年,該場掀起了“消滅血吸蟲病”的高潮,查螺滅螺,填塘挖溝,施撒藥劑,並結合改造水利排灌系統,兩年內治癒血吸蟲病患者300餘人,為餘江縣奪得“血防紅旗”立下卓著功勳。

該場職工醫院對全場職工實行公費醫療和農村合作醫療相結合的制度。醫院有醫務人員42人,高、中、初級專業技術職稱人員34名。設有門診大樓、住院部、傳染病房和河西衛生所大樓各一棟,有病床68張,建築總面積為2800平方米。年門診率達3.8萬人次,治癒率為95%。

該農場的計畫生育工作始於1977年。20多年來每年出生人口控制在75人左右,年平均出生率為9.2‰。全場獨生子女數716人,育齡婦女結紮數為567人。該場的計畫生育率逐年上升,2005年為9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