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花鼓山煤礦

江西省新余市花鼓山煤礦,前身江西省花鼓山煤礦,簡稱花礦,始建於1958年,2008年被新余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告政策性破產,2009年6月新公司掛牌成立,是新余礦業公司主力礦井;是三年強攻翻番礦井;是省煤集團公司著力培育的贛中區域樣板礦井;是省煤集團公司、新余礦業公司重點服務扶持做強做大的礦井;是支撐新余礦業經濟穩定和政治穩定的重要礦井。

煤礦簡介

花鼓山得名於花鼓仙女下凡拯救礦工的美麗傳說。主要產品有:煙煤、無煙煤、洗精煤、電力、矸石磚、系列飲料等產品。企業現有在崗員工近2000人,礦井兩對。短短三年,取得了原煤產量、總收入、生產總值、利稅、員工收入五個歷史最好水平。今年可望實現原煤產量50萬噸,利潤1300多萬元,又刷新歷史記錄。

花鼓山煤業資源相對豐富,2009年末保有儲量為1600多萬噸,煤種齊全;花鼓山交通條件優越,礦部距新余市區僅12公里,距滬瑞高速公路入口僅7公里,浙贛鐵路有專線進礦;花鼓山文化底蘊深厚,管理日趨規範,“開拓光明、奉獻溫暖、追求一流、營造和諧”的企業精神日益深入人心。

風雨發展五十載,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敢為人先的花礦人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了許多改革發展壯舉,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財富。改革創新讓企業實現了一個又一個跨越,企業發展後勁不斷增強。今年11月30日,與民營股東簽訂了增資擴股協定,率先在全省煤炭系統實現股權多元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又率先邁出了實質一步,意味著一個以股權多元化股份制公司的現代企業制度即將搭建,標誌著一個新型的現代企業即將誕生,花鼓山煤業從此翻開嶄新一頁。

站在新的起點上,企業提出了更高、更遠的聚焦煤炭主業的發展目標:三年翻番,至2012年,產量達到80萬噸,收入3億元,利稅3000萬元。展望未來,勤勞勇敢的花鼓山人正在江西“科學發展、進位趕超、綠色崛起”旗幟的指引下昂首闊步,向著更加燦爛美好的明天前進。

花礦話

花鼓山煤礦雖然地處新余境內,與新余話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由於1958年建礦時由萍鄉礦務局從高坑礦和王家源礦抽調工人支援。由此造就了獨具一格,主體為萍鄉話的花礦語言。別看花礦地方不太,人卻是來自五湖四海因為花礦是一個移民的礦,它的居民來自四面八方,不同地方的人,它的語言中也就攙雜有不同地方的方言不僅為花礦的建設貢獻了智慧和汗水,同時也把各自的習俗、風俗、以及語言帶到了花礦。同時也造就了花礦的獨立語言。

因為很多萍鄉以外的移民依然保留自已原籍的地方語言,所以影響了花礦話與萍鄉話在發音上有著很大的區別。花礦話在個別辭彙.流行語的一些習慣用法和萍鄉話也是有很多不同點.只要是花礦人一聽就很容易分辯出,比如土生土長的花礦人說你里.我里,萍鄉人說的是恨里.汗里等。

如今時代變遷很多花礦人搬至新余市里居住,也有背景離鄉遍布全國各地,下一代的都是以國語為主了而在花礦長大的人相聚在一起依然用親切的花礦話交流。

地理環境

花礦礦部位於新余市城北200偏東15公里處,地理座標為東經114 0055'至114 058'北緯27 050'至27 05'之間。全礦由花鼓山和皇化兩個礦區組成,主要礦井分布在渝水區馬洪、下村、觀巢、歐里和分宜縣雙林五鄉境內,東西長約25公里,南北寬約4公里,縱橫約1002平方公里。

一、地形地貌與水文氣象

花礦從東至西,幾乎都是綿亘起伏的低丘崗地,屬紅壤丘陵地帶,並具有亞熱帶濕潤氣候特色。

1.山勢

花鼓山礦區處於下村、馬洪兩鄉境內。山系走向與地層走向一致,為北東一南西向,由一層厚約270米的石英質、泥質砂岩組成山脊。區內主要山峰有:王花岑(又名大禾山),海拔343.7米(黃海高程系,下同),面積6.5平方公里,龍王寨,海拔338.4米,面積8平方公里,一字岑,海拔234.5米,面積3平方公里;員岑坳(又名袁岑寨),海拔203.9米,面積2平方公里。以上四山連成一片,相對高度為83-239米。山系北坡地勢較陡,一般在200一般在450之間,南坡地勢較緩,一般僅100左右。

皇化礦區處於觀巢、歐里、雙林三鄉境內。自北而南,以近東西向展布的四隆三凹地貌橫貫礦區,構成地形骨架,而且隆起窄而陡,凹陷寬而緩。區內主要山峰有浪高上、棋盤岑、沙子龍、標嶺等,總的山勢呈西北高而東南低。地面最高點為標嶺,海拔326.4米,最低點為火磚橋,標高60.5米,相對高差為265.9米。

2.水系

礦區內,地表水系不甚發育,多為小河和間歇溪流及規模不大的水庫,主要河溪大多是孔目江的上游支流,其共同特點是水量季節性變化大,洪泛期水位漫出河岸,淹沒沿岸農田,旱季則出現河床亮底而斷流現象。

龍塘水 源出蒙山南端余脈,由北向南縱貫下村鄉,流經花鼓山礦區西側,於沙土鄉矮嶺村南面與孔目江匯合,全長約20公里。據枯水期觀測,平均流量為每分2.076立方米。

塗塘水 又名汾水,起源分宜高嵐石牛灘,流經洞村、白梅,進入皇化礦區東段,於歐里鄉火磚橋處注入孔目江,全長約15公里。河面寬15-20米,河床深1-3米,上游標高67.78米,下游標高55.8米,落差11.9米。出口處最大流量為每秒7.017立方米,最小流量為每秒3.636立方米.

歐里河 源始雙林漿源,經下院、麻田流過皇化礦區南部邊緣,納帶源河後,與汾水合流,全長約12公里。河面寬10-25米,河床深1-3米。出口處一般流量為每秒4.415立方米。

帶源河 位於皇化礦區西北部,源出標嶺東麓,流經帶源、老棚里,至橋頭村匯入歐里河,全長約11公里。河面寬8-15米,河床深0.5-2米,上游標高79.54米,下游標高62.079米,落差17.46米。出口處最大流量為每秒3.915立方米,最小流量為每秒0.075立方米。

水庫 礦區內有小(一)型水庫兩座:一是山南水庫,位於馬洪鄉北面5公里處,集雨面積6.9平方公里,蓄水量861萬立方米;二是內塘水庫,位於馬洪鄉北西面3.5公里處,集雨面積2.6平方公里,蓄水量150萬立方米。此外,還有標嶺、嶺里、高坑等小(二)型水庫30多個。

3.氣候

花礦處於偏低緯度,屬於北亞熱帶。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氣候溫暖,陽光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

氣溫 年平均氣溫為17.68℃。年平均氣溫最高為18.2℃,最低為17.3℃,相對溫差0.9℃;月平均氣溫最高為31.7℃,最低為0.94℃,相對溫差30.76℃,日平均氣溫最高為33.40C,最低為-4.7℃,相對溫差38.1℃。最熱月份為7-8月,最冷月份為1-2月。盛夏暑期晴旱酷熱,嚴冬寒潮天陰地冷,每年春節前後,可見降雪及冰凍現象。

光照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為每平方厘米100-110千卡,年平均日照時數介於1600-2000小時之間。

雨量 年平均降水量為1598.1毫米,蒸發量為1378.4毫米,降水量一般大於蒸發量。最大年降水量為2000毫米,最大月降水量為57.9毫米,最大日降水量為130.2毫米,一次連續降水最長時間為27天。全年各季降水量相差較大,一季度占21.2%,二季度占46.2%,三季度占20%,四季度占12.6%。每年4-6月為雷雨季節,尤其是5-6月間易發洪澇。少雨年份甚至出現全月無雨現象。

風速 區內風向多為北東風,7-9月出現南風或西南風。平均風速為每秒1.92米,相當於2級輕風,但偶爾也有大風,風速每秒14米,相當於6-7級大風或疾風。

礦山史話

江西省花鼓山煤礦(以下簡稱花礦)地處贛中,礦部位於新余市渝水區下村、馬洪兩鄉交界處。

礦區方圓百里,層巒疊嶂,風光綺麗。奇峰,怪石,山道,溪流,清風,松濤,構成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天然圖畫。而經過解放後,特別是近27年的建設,地下井巷縱橫交錯,地面樓房鱗次櫛比。

花鼓山,神奇的山。它有悠久的歷史,有許許多多的美麗傳說。

聳立於礦部東面的龍王寨和大禾山,雄偉挺拔,對峙相望,猶如兩個頂天立地的大力士,氣字軒昂地把守著礦區東大門。相傳南宋時期,龍王寨為農民起義的女英雄羅氏基屯兵紮營之地。寨左金盆架,寨右旗鼓山,山高路陡,林深隘險。峰頂平坦如砥,猶如神工鬼斧劈削造就。傳說這裡原是女寨王的演兵場。山寨每當演兵,羅氏居上,左邊架盆點火,峰火燎天,右邊豎旗擂鼓,警聲撼地。敵軍往往聞風喪膽,丟盔棄甲,不戰而逃。羅氏占據要塞,設哨卡、布防線,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時人有詩稱道:

維石岩岩勢軒昂,龍王寨上景非常; 層巒恍若高千仞, 保障居然固一方。

自昔屯兵新地界,於斯養馬舊山場, 軍中娘子有誰敵? 羅氏到今威武楊.

峰頂原來建有亭台,石柱上刻有碑文。由於長年風侵雨蝕,早已坍塌,至於羅氏寨子及古戰場,也隨著歲月的流逝蕩然無存。但是,龍王女寨王的英名偉業和頌揚她的詩篇,卻在礦區和當地村民中流傳。如今,沿山路而上,仍見殘垣瓦礫,依稀能分辨出當年的寨址。

大禾山,主峰王花岑,地勢峻峭,怪石嶙峋,整個山岑狀如一盞油燈,俗稱“燈盞窩”。早年山岑灌木叢生,一片蒼翠,岑谷上下,氣象萬千,當地名士文人爭相至此登高望遠,吟詩賦詞。

據史書記載,龍王寨、大禾山已有十分悠久的歷史,而花鼓山的得名則是由一段美麗動人的神話。

很久很久以前,這裡的勞動人民就以開礦挖煤為生。一日,土地公路經此地,預感礦井即將發生垮塌事故即邀一仙女腰系花鼓在井口搭台演戲。礦工聞訊競相上井觀看,待礦工全部出井,花鼓仙女飄然而逝。礦工正驚愕不已,突聞一聲巨響,礦井頃刻坍塌,礦工僥倖得救,無一人傷亡。為了報答花鼓仙女的大恩大德,礦山從此易名為花鼓山煤礦。

花鼓山,富饒的山。這裡土地肥沃,物產豐饒,煤炭資源尤為豐富。

相傳早在明朝即在此開礦採煤,清朝宣統年問,也有鄉人集資土法開採,但投資極少。且多在農閒季節開工,故規模不大.

1926年,即民國15年,由富商招募股份,籌辦煤礦公司;翌年雇聘員工,開掘新井,於第三年見煤。據梁邦貞1937年所著《新喻縣煤礦調查報告》所載。1927年,花鼓山就已大型開採,當時由燕春召主持,l932年由張任安等人主持,其產量為:1932年(民國21年)40000噸,1933年(民國22年)5300噸,1935年(民國24年)3000噸,1936年(民國25年)4000噸。

花鼓山地區屬溫帶季風氣候,每逢春夏之交,則連日不晴,大雨滂沱,大量雨水滲透地下。由於生產技術水平低,礦井抽水能力差多被水淹,迫使採煤生產處於停頓或半停頓狀態。待6至7月間開始抽水,11月間水乾後方可採煤,次年清明節前後停采。每年正式採煤僅三、四個月之久。由於技術落後,開採深度距地面約50米,使用清油燈照明,軲轆提升。由於井下水量頗大,4月和5月更甚,抽水能力往往不能應付,礦井經常淹沒或坍塌,加之通風設備不全,穿水、冒頂、瓦斯等事故不斷發生,工人傷亡甚大,每次事破,婦泣幼啼,哀號動地,慘不忍睹。整個花鼓山成了苦難的地獄、悲慘的世界。

據有關歷史資料記載:1931年(民國20年)元月,煤礦發生一次重大瓦斯爆炸事故。當時煤礦老闆,江東官僚地主彭莞東,不但不及時組織人員進行搶救,反而不顧工人的反對,派人強行堵死井口,致使27名礦工活埋在礦井中。工人不堪於老闆的殘酷壓迫剝削和礦山非人的生活,於是紛紛逃散,從此礦山日見蕭條冷落。

到了1935年(民國24年),煤礦規模稍有擴大,工人增至400餘人,產量也略有上升。但由於機械設備簡陋,工人技術低下,且又多為當地鄉民,農忙及節期相繼走散;加之交通不便,運費昂貴,煤礦日漸入不敷出,難於維持,於民國27年(公元1938年)7月問轉讓給浙贛煤礦公司承辦。

1939年(民國28年)3月,日寇迫近礦區。公司宣布停產,遣散員工,封存所有機器材料及房屋等,僅留少數人員看守。

時過8年(民國36年),公司重新開工,添招新股,易名“華章礦務公司”。總公司設在上海狄思威路天潼里67號,總經理為熊春公。第二年在花鼓山下段新開一小井,後因見水停工。初步擬定,待浙贛鐵路樟樹大橋修復通車,由上海購制的鍋爐與發電機等大型機件進礦後再行復工。

花鼓山,沸騰的山。1949年7月,新余獲得解放,礦山重見天日。華章礦務公司由杭州軍營會接管。軍管會派出代表協助該公司到花鼓山清理設備,修理巷道,擬定復工計畫,開始重建礦山。

復工步驟分三個時期:籌備時期,開掘土井時期,開掘大井時期。

籌備時期工作安排主要是招聘職員及技術工人,修繕廠房,採購器材以及修築鐵路支線。

開掘土井時期,招聘了本地少數工人,用土法開掘小井,乘冬季乾旱不需抽水時進行採煤,既增加了煤礦收入,又為開掘大井作了準備。

由於礦山停產多年,原有的老井均已坍塌,必須重掘新井。鑒於地下水大,需要安裝大型抽水設備,故決定先開大直井2口,深度約100米,可達大槽煤層,每日產量在200噸-至400噸之間。準備待設備齊全,資金充裕,人員增至千餘名後,即開4直井或6直井。

1950年,煤礦移交給江西省工業局接管,由新余縣政府承辦,主要礦井在袁村附近的土地廟一帶,年產量數萬噸。

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迅速發展,煤炭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愈來愈顯得重要。1951年至1952年,江西省工業廳曾派員在龍王寨西北坡及圖山書坑附近進行鑽探,因鑽探質量差,未達到目的。l955年7月,省地質局煤田普查勘探大隊再次在龍王寨地區進行概普查,並於同年12月提出花鼓山煤產地地質報告書及龍王寨一大禾山礦井設計。1958年8月,勘探工作基本結束:1959年11月,省地質局煤田普查勘探大隊提出了《江西新喻花鼓山煤田龍王寨一大禾山礦區地質勘探綜合報告》。

1958年,省政府委託萍鄉礦務局組成新余煤礦籌備處,先後在龍王寨、大禾山開掘兩對正規斜井和數十對小井。1958年8月間,原新余縣辦的地方國營花鼓山煤礦移交給新余煤礦籌備處。不久,在此基礎上成立上新礦務局,礦山範圍跨越上高、新余兩縣,職工人數近4千人。1962年10月,上新礦務局撤銷,花鼓山煤礦改由省煤管局直接領導。從此,花礦進入了日新月異的發展階段。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