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報告人:江蘇省省長羅志軍報告時間:2009年2月5日
報告背景:江蘇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
詳細內容
各位代表: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2008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是本屆政府履職的第一年,也是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日益加深、國內大事難事較多的複雜局面,全省人民積極應對嚴峻挑戰,經受了非同尋常的考驗。在中共江蘇省委領導下,我們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解放思想,創新思路,團結奮鬥,攻堅克難,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年度目標任務。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左右;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5700美元。同口徑財政總收入7110億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2731億元,分別增長27.2%和22.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8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357元,分別增長14.1%和12.1%。居民消費價格上漲5.4%,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改善民生的十件實事如期完成。經濟實現平穩較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邁出更加堅實步伐。(一)保持經濟較快增長。
經濟運行調控及時有力。加強經濟形勢監測分析和運行調節,加大要素保障和政策調控力度,確保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任務。面對經濟下行壓力逐步加大的嚴峻形勢,及時行動、積極應對、多方施策,出台了擴大內需拉動、加大財稅金融支持、扶持中小企業、促進外經貿和房地產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等十多個政策性檔案,全省經濟保持增長較快、價格回穩、結構最佳化、質量提升的良好局面。
扶持企業政策措施紮實有效。大力推動銀企合作,組織開展“百企千億”銀企對接等活動,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4311億元,比上年多增加704億元。積極構建全省信用擔保體系,省財政投入10億元組建省級信用再擔保公司。支持企業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11家,企業發行各類債券286億元。完善財稅支持政策,建立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專項引導資金,大幅度增加省級外經貿發展引導資金。按新標準開展高新技術企業認定,1368家企業享受調整後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取消和停止行政事業性收費121項、政府性基金2項,每年減少收費39億元。
投資消費帶動作用增強。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萬億元,增長22.7%。中央作出擴大內需的重大決策後,省財政安排投資100億元,預計到今年底可完成政府性投資3000億元,帶動全社會投資1.4萬億元。交通、能源、水利、環保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穩步推進。京滬高速鐵路江蘇段、鐵路南京南站、滬寧城際鐵路、淮安民用機場、泰州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四橋等開工建設,連雲港港進入億噸大港行列,蘇通大橋、滬蘇浙高速公路江蘇段等相繼建成通車,南水北調東線一期、沂沭泗洪水東調南下二期、通榆河北延工程進展順利。泰州醫藥城一期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順利實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661億元,增長23.3%,消費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45%。
(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新進展。
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服務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軟體業銷售收入1262億元,增長51.5%。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8402億元,增長25.2%,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28%。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等新興產業快速成長,太陽能光伏、風電裝備產業規模實現翻番。沿滬寧線、沿江、沿東隴海線和沿海產業帶集聚集約發展取得新進展。
自主創新能力繼續提升。全社會科技投入突破1000億元,其中研發投入540億元,企業研發投入占80%以上。民營科技企業超過2萬家,對高新技術產業貢獻份額超過35%。產學研合作向縱深拓展,組織實施省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109個。各類科技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力度加大,新建各類省級以上科技平台234個,擁有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147家。全省專利申請量12.8萬件,專利授權量4.46萬件,分別增長43.9%和40.4%。加快人才高地建設,一批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落戶江蘇。
節能減排成效明顯。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6%左右,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削減4.48%和7.2%,完成國家主要污染物年度減排計畫。完成1340個重點減排項目,提前一年實現小化工三年整治目標。紮實推進太湖、淮河、長江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全面實施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抓好調水引流、控源截污、撈藻清淤、圍網壓減、生態修復和入湖河流綜合整治,太湖流域水質總體好於上年。環境資源區域補償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新增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116.5萬噸,78個建制鎮建成污水處理設施,城鄉人居環境穩步改善。強化土地資源保護監管,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得到提高。植樹造林163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1個百分點。國家生態市增加到5個。
(三)城鄉區域統籌發展呈現良好局面。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連續五年保持投入增加、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好勢頭。省財政對“三農”的各項投入377億元,比上年增長60%。全年糧食總產635億斤,創九年來最好水平。新增高效農業面積256萬畝。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得到加強。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新增5700多家,為農服務社新增2354家。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有序推進。農產品市場體系、糧食物流體系和農資連鎖經營服務網路加快建設。新五件實事工程進展順利,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水平穩步提高,全省城市化率達54.3%。
區域發展更趨協調。抓住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和我省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機遇,配合國家有關部委編制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編制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定支持蘇北加快發展的10條政策措施,出台加快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的指導意見和相關政策,大力推進南北產業轉移和共建開發區,蘇北主要經濟指標增幅繼續高於全省平均水平。支持蘇中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形成江海聯動、跨江聯動新格局。引導蘇南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四)改革開放深入推進。
各項改革不斷深化。切實抓好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究省級政府機構改革方案。調整財稅分配政策,完善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地方金融機構發展壯大,江蘇銀行、南京銀行網點建設步伐加快,華泰證券完成股份制改造,紫金財產保險公司獲準籌建。發展農村新型金融組織,成立農村小額貸款公司23家,4家村鎮銀行開業運營,農業保險試點全面推開。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中江公司、省建設集團和設備成套公司完成合併重組。
開放型經濟保持領先優勢。外貿進出口總額3923億美元,其中出口2380億美元,分別增長12.2%和16.9%。自主品牌產品出口占比提高,國際服務外包離岸執行額增長近3倍。實際利用外資251億美元,增長14.7%。引進9000萬美元以上項目168個,增長7.7%。開發區、海關特殊監管區等載體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進展順利。無錫碩放機場、徐州觀音機場、鹽城南洋機場對外開放。蘇台經貿合作取得新進展,南京祿口機場成為海峽兩岸客運包機首批直航點,太倉港、連雲港港等12個沿江沿海港口成為兩岸直航港口。
(五)民生得到較大改善。
就業和社會保障取得新成效。實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新增城鎮就業11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25%。全省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保險覆蓋率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均穩定在95%以上,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達90%以上。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穩步推進。城鄉低保標準繼續提高,困難家庭臨時生活救助制度全面落實。全省農民工參加養老、醫療、工傷保險人數分別達到336.9萬人、375.6萬人和395.7萬人。開工建設經濟適用房6.11萬套,新增廉租房1.31萬套,廉租住房保障實物配租、租金補貼等累計超過5萬戶。按照時序進度,解決了350萬農村居民安全用水問題。啟動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年收入25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中100萬人實現脫貧。
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行,各類學校生均財政撥款標準得到提高,農村留守少年兒童食宿條件改善工程和農村合格幼稚園建設工程啟動實施。基本完成農村義務教育債務化解任務,省屬高校基本建設債務化解工作全面展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38%。職業教育進一步加強。城鄉公共衛生、醫療服務和藥品供應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率達98%。人口和計畫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和優質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
文化建設邁出新步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首批174家博物館、公共圖書館、紀念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免費開放,完成116個鄉鎮文化站達標建設任務,建成農家書屋5500個,新增農村有線電視用戶143.5萬戶。文化體制改革繼續深化,省級文化產業集團實力增強。完成全省市級廣電網路整合,省廣電網路公司開業運營。文化市場監管得到加強。對外文化交流空間繼續拓展。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重視和保護。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和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取得新成績。南京、蘇州、南通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我省體育健兒奮力拚搏,在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上獲得金牌數均居全國首位。
社會管理得到加強。基層民主穩步擴大,法制宣傳教育深入推進。平安江蘇建設成效明顯,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奧運火炬接力江蘇境內傳遞圓滿成功。食品安全和質量監管不斷加強。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好轉,安全事故明顯下降。信訪渠道進一步暢通,矛盾糾紛大調解機制和社會治安大防控體系不斷完善。國防動員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穩步推進,人民防空、優撫安置成績顯著,擁軍優屬、軍民共建活動深入開展。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台事務、參事工作得到加強,婦女、兒童、青少年、老齡、紅十字、慈善、殘疾人事業取得新進步。
過去的一年,我們全力以赴組織抗災救災和支援地震災區恢復重建,作出了積極努力。成功戰勝歷史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維護了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發生後,我們廣泛動員、緊急行動,舉全省之力支援災區抗震救災。全省累計向災區派出救援人員1.29萬人,組織生產調運帳篷30.6萬頂,建成活動板房2.92萬套,捐款43億元。對口支援綿竹恢復生產、重建家園,援建項目建設進展順利。
過去的一年,我們以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試點為契機促進政府自身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圍繞“推動科學發展、建設美好江蘇”主題,認真制定和組織實施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7個政策性檔案,進一步確立了科學發展的工作導向、利益導向和考核導向。完善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推進政務公開,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進一步提高。堅持依法行政,嚴格履行職責,自覺接受監督,政府行為更加規範有序。深入開展廉政建設,切實轉變機關作風,不斷提升服務效能,公務員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去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步加深,世界經濟成長明顯減速,外部需求明顯減弱,經濟發展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面臨嚴峻挑戰。我省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工業生產和對外貿易增速持續下滑,部分企業經營困難,就業形勢嚴峻,財政減收增支因素增多。與此同時,經濟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產業結構層次和技術水平還不夠高,科教優勢有待進一步轉化為創新優勢和競爭優勢。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部分低收入民眾生活比較困難。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社會公共管理存在薄弱環節。政府職能需要進一步轉變,少數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憂患意識和創新精神不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還不同程度地存在,極少數人甚至以權謀私、貪污腐敗。
我們一定要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使命感和緊迫感,把困難估計得更加充分,把措施考慮得更加周密,把工作推進得更加紮實,著力解決好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努力把不利因素化解到最低限度,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我省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全省人民堅定信心、銳意進取、迎難而上、奮力拚搏的結果。我們以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成就,向改革開放30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我代表江蘇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省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向駐蘇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和人民警察,向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兄弟省區市,表示衷心的感謝!向關心江蘇建設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二、2009年工作總體要求
今年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省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也是蘊含重大機遇的一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尚未見底,但我國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總體格局沒有改變,江蘇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趨勢沒有改變。中央果斷出台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為保增長促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外部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為我省擴大內需和調整結構提供了倒逼機制,也為更好地利用國外資源、技術和人才創造了有利條件。經過改革開放30年來的發展,我省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步伐不斷加快,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市場主體抗風險能力和創新活力明顯增強。多年來的經驗表明,越是在形勢嚴峻的時候,越要始終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堅定廣大幹部的發展信心,提振企業的投資信心和居民的消費信心,增強全省人民推進“兩個率先”的信心和決心。只要我們緊緊依靠廣大人民民眾,發揮優勢,趨利避害,就一定能夠化挑戰為機遇,變壓力為動力,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中發揮率先作用,為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推進“兩個率先”,擴大內外需求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綜合競爭力,加大城鄉區域統籌力度提升協調發展水平,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活力和動力,切實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全力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今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外貿進出口總額力爭有所增長,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6%,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削減3%、2.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以內。上述目標綜合考慮了各種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充分體現了保增長的要求,有利於增強信心,有利於擴大城鄉就業、增加居民收入、保持社會穩定。節能減排指標是約束性的,必須確保完成。發展預期目標是導向性的,可以根據形勢發展變化進行適當調整。
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必須重點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擴大內需保增長。堅持發展第一要務,把擴大內需作為促進增長的根本著力點,增強消費、投資、出口對經濟成長的協同拉動力,大力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二是調整結構上水平。堅持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鮮明導向,把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真正實現既保持增長又提高質量的雙重目標。三是改革創新增活力。堅持把深化改革開放作為促進科學發展的根本動力,用改革的辦法破解難題,以創新的舉措應對挑戰,加快構建更加開放有序、更富效率活力的體制機制。四是改善民生促和諧。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穩定和促進就業,著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加快發展社會事業,積極興辦一批人民民眾期盼的實事,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三、全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作為今年工作的首要任務,著力擴大內外需求,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積極培育新的增長點,為更長時間、更高水平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一)積極有效擴大內需。
認真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實施好增值稅轉型改革、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措施,落實好支持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發展、促進房地產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等相關優惠政策。調整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繼續加大對“三農”、改善民生、社會事業、自主創新、節能減排、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金融在保增長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確保全省信貸投放增幅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推動企業上市和再融資,擴大各類債券發行規模,積極發展創業投資。加強財稅政策與金融政策的配合,以財政貼息、信貸擔保、風險補償等多種方式,鼓勵金融機構增加有效信貸投放。
著力擴大消費需求。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努力增加城鄉居民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提高消費能力。大力發展社區商業、物業、家政等服務性消費,積極發展旅遊休閒、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等熱點消費,加快發展網路、動漫等新型消費,穩步擴大汽車等大宗消費,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大力開拓農村市場,完善農村流通網路和服務體系,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推進“家電下鄉”。特別要促進房地產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條件。穩定房地產投資,支持普通商品住房消費,積極鼓勵居民購買自住性、改善性住房。合理調整商品住房供應結構,滿足多層次住房需求。
切實加大有效投入。發揮政府投資的主導作用,引導和促進社會投資,把投資用在最直接、最有效拉動經濟成長的地方,用在產業鏈長、帶動力強的行業上,為保增長促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加快推進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加大京滬高速鐵路、滬寧、寧杭、寧安等城際軌道以及城市捷運、過江通道、高速公路等重大項目推進力度,抓緊啟動滬通、沿海及蘇北鐵路建設,加快連雲港港、太倉港以及洋口港、大豐港等港口建設,做好長江深水航道疏浚前期工作,加快建設南京祿口機場二期、淮安機場,做好蘇中江都機場籌建工作,大力推進南水北調東線一期、新沭河整治、通榆河北延工程。加快推進一批重大產業項目,著力建設南京軟體、蘇州電子信息、無錫微電子、泰州生物醫藥、連雲港新材料等產業基地,積極建設第三代移動通信網路。加快推進一批重大生態環境項目,大力實施走馬塘拓浚延伸等太湖、淮河流域水環境整治及治污工程,加強城鄉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和污水管網建設,推進重點節能工程。嚴格執行項目管理和審計監察制度,努力提高投資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防止低水平重複建設,杜絕“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
加大對中小企業扶持力度。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完善對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激勵和風險補償辦法,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信貸投放,支持有市場、有效益的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擴大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規模。進一步取消和停止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切實減輕中小企業負擔。健全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引導和支持中小企業向專、新、特、精方向發展,提高配套協作水平,形成一批區域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
(二)加快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
穩定和擴大外貿出口。積極運用出口退稅、外經貿發展資金等政策措施,支持外貿企業增強競爭力。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鞏固傳統市場,拓展新興市場,提高自主品牌、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重,加快發展國際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積極引進高新技術、先進設備和重要戰略資源。幫助企業應對國際貿易摩擦。
更高水平引進外資。穩定利用外資規模,調整利用外資結構,創新利用外資方式,重點引進龍頭型和基地型外資項目,積極吸引跨國公司研發設計、諮詢服務、行銷物流等產業鏈高端環節向我省轉移,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向蘇中、蘇北和沿海地區,投向高新技術產業、節能環保產業和現代服務業。
更大步伐走出去。推動境外經貿合作區和集聚區建設,儘快形成經濟規模和產出效益。支持優勢企業參與境外資源開發,收購境外優質資產、研發機構、知名品牌和行銷網路。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在境外上市,參與國際資產重組,開展跨國經營。支持國際工程承包和對外勞務合作。提高走出去的組織化程度。
推動開發區創新發展。積極引導開發區整合資源、強化特色、最佳化環境,提高集聚集約發展水平。發揮高新技術園區示範帶動作用,推進特色產業園區、生態產業園區建設,加快特殊功能區聯動發展。積極做好部分省級開發區申報國家級開發區工作。支持開發區南北共建、跨江聯動。抓住兩岸“三通”機遇,擴大蘇台經濟合作,加快建設蘇台經貿合作促進區。深化與歐美日和新加坡的經貿合作,推動新加坡-南京生態科技城、蘇州工業園區和南通開發區跨江聯動發展項目建設。
(三)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推動新興產業做大、優勢產業做強、傳統產業做精。加快制定工業最佳化升級實施意見,制定和實施我省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石化、鋼鐵、造船、汽車、輕工、有色金屬、紡織、新能源、生物醫藥等11個產業振興規劃綱要,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大力支持企業兼併重組,鼓勵強強聯合和上下游一體化經營,加快培育建設一批千億元級企業、萬億元級產業,發揮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在保增長中的支撐作用。推進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著力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建設90個現代服務業項目和20個省級服務業集聚區,加快發展金融、信息、物流、創意、會展、商務等生產服務業,積極發展面向民生的生活服務業,力爭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大力拓展國內建築市場,建築業總產值力爭突破1萬億元。
進一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推進企業研發機構建設,重點培育一批企業院士工作站、博士後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和工程技術中心,支持企業突破關鍵技術和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增強核心競爭力。鼓勵企業引進國際先進技術,提高消化吸收再創新水平。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在科技創新中的引領作用,鼓勵更多科技人員投身經濟建設第一線。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快發展創新創業園區、大學科技園、留學人員創業園、科技企業孵化器,加快推進常州等一批科技創新國際合作基地建設。提高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水平,加快培育自主智慧財產權和自有品牌,推動自主創新產品政府採購和首購。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加大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力度,抓住有利時機更多更好地引進急需的高層次人才特別是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和技術團隊。
在更高層次上統籌區域發展。著力推進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完善與上海、浙江的合作機制,加強重大基礎設施、產業、市場、創新體系、生態環保等領域的銜接,加快構建滬寧杭1小時都市圈,促進我省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水平提升。大力實施新一輪沿海開發戰略,在國家戰略規劃引導下,加大產業招商力度,統籌推進連雲港、鹽城、南通三市港口、產業、城鎮聯動發展,加快培育新的增長極。落實蘇北振興的各項政策,大力推進徐州老工業基地振興,積極支持宿遷實現更快發展,加快淮安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設。支持蘇中在更高層次上推動沿江開發和江海聯動,增強產業集聚效應。引導蘇南加快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和體制創新,提升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扶持茅山、黃橋等革命老區加快發展。積極支援四川綿竹災後恢復重建,保質保量完成援建任務。主動參與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切實做好援藏援疆等對口支援工作。
(四)以農民增收為重點推進農村改革發展。
努力促進農民增收。增加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增加產糧大縣、油料生產大縣的獎補資金。穩定農資價格,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確保農民得實惠、利益有保障。堅持就地轉移、異地輸出、自主創業並舉,大力促進農民就業創業,鼓勵農村企業就地安置農民就業。
加快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堅持和完善“米袋子”省長負責制下的市縣長分級負責制,穩定糧食生產,大力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種足種好3000萬畝水稻,新增高效農業面積240萬畝、高效漁業面積60萬畝,其中設施農業面積80萬畝。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積極穩妥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強現代農業示範區、糧食物流區、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加大農產品促銷力度,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確保主要農產品市場供應。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技術推廣體系和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建設,重點實施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工程。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面建成縣級以上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
加大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大幅度增加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對蘇北等經濟薄弱地區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讓收益用於農業的比例,耕地占用稅提高稅率新增收入全部用於“三農”,鼓勵和引導社會各方面資金投向農業、農村。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抓緊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推進大中型灌區配套改造,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提高動物疫情防控能力。全面實施新一輪六件實事工程,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加快推動城鄉一體化邁出實質性步伐。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行多種形式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積極推進縣(市)鄉土地流轉市場建設。規範和創新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深化集體建設用地使用制度改革,積極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組織實施“萬頃良田建設工程”試點。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壯大多種形式的農民新型合作組織。全面推開鄉鎮機構改革,健全基層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加快村級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深化集體林權制度和國有農場體制改革。
(五)切實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
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堅持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三管齊下”,推進重點行業和企業的節能減排,突出抓好工業、交通、建築三大領域的節能改造工程,推動公共機構節能,有效降低能耗、水耗、物耗水平。啟動第二批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實施500個高水平清潔生產改造項目,建設一批“零排放”企業。加大沿海化工園區環境整治力度,抓緊制定主要入海河流綜合整治規劃。加強項目環境評價管理,從源頭上防止污染排放。建立淘汰落後產能企業名單公告制度,落實差別電價、節能環保汽車消費稅等政策,倒逼高能耗、高污染產品退出市場。完善並實施各項環境價格政策措施。積極倡導節約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和生活習慣。
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加大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力度,推進太湖治理重點工程建設和企業提標改造,落實環境資源補償政策,確保太湖湖體水質有所改善。加強長江入江支流綜合整治,力爭淮河流域治污項目全部開工、完成率過半。新增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超過100萬噸,實現縣城以上空氣自動監測全覆蓋。繼續實施農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嚴格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減少農用化學品使用量,積極推廣秸稈和規模化養殖畜禽糞便綜合利用,推進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處理和農村改廁。全省植樹造林150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1個百分點。加強海洋、湖泊、濕地環境保護,推進沿海灘涂、破損山體和工礦廢棄地生態修復。增強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認真做好全省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依法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從嚴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堅決制止和從嚴查處違法違規用地。積極盤活存量用地,提高項目用地計畫“點供”比例,工業用地供應向開發區和重點工業集中區集中。
(六)進一步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穩步實施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繼續深化事業單位改革。進一步推進擴權強縣,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加強對已取消審批項目的後續監管,繼續調整取消一批審批項目。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先試,開展綜合改革試點。
加快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積極推進預算制度改革。進一步落實財稅分配新體制,逐步建立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理順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推行財政資金使用績效考核制度。加快地方銀行、證券和保險機構發展步伐,鼓勵和吸引更多的省外境外金融機構落戶江蘇。推動農村金融改革發展,新增農村小額貸款公司30家,確保小額貸款公司縣級全覆蓋,力爭三分之一的縣(市)設立村鎮銀行,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範圍。建立健全政府投資管理體制,全面推行代建制。
增強國有和民營經濟活力。推進國有企業產權制度、運行機制和管理創新,完善風險防範和內控機制,加快省屬企業改革重組步伐,增強國有企業競爭力。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投資領域,積極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重組,進一步增強民營經濟發展活力。
四、著力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圍繞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一)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積極穩定和促進就業。充分發揮擴大內需拉動就業的積極效應,加大就業再就業援助力度,開發更多的公益性就業崗位,力爭全年新增城鎮就業85萬人。落實鼓勵企業吸納就業的政策,適時適度降低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險費率,適當擴大失業保險基金支付範圍,支持企業穩定現有就業崗位。指導企業開展工資集體協商,發展和諧勞動關係。著力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積極實施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各項政策。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對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返鄉農民工、高校畢業生的培訓,鼓勵自主創業、自謀職業,以創業帶動就業。
進一步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加大對社會保障的投入,穩定和擴大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啟動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試點,抓緊制定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方案,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切實做好社會保險關係省內跨地區轉移接續工作。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及時做好關閉破產企業新失業人員、離退休人員的生活保障工作。重視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切實做到即征即保,逐步提高收入水平。推進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和醫療保險,擴大農民工養老保險覆蓋面。完善城鄉低保標準增長機制,落實農村“五保”供養政策。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大力發展社會福利、老齡、慈善和殘疾人事業。
著力辦好改善民生的十件實事。一是重點幫扶困難民眾就業。實現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5萬人,確保城鎮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二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新增廉租住房1.2萬套,新開工經濟適用住房5萬套,完成危舊房改造550萬平方米以上,發展公共租賃住房。三是進一步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確保所有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全部進入最低生活保障,蘇中、蘇北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170元和130元以上。四是提高養老保障和服務水平。全面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推進多種形式的養老服務。建成省老年公寓,80%的縣(市、區)建有一所示範性養老機構,扶持一批社會養老機構,建成2000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新增農村敬老院床位1萬張。五是進一步健全殘疾人服務體系。全面建成縣級殘疾人康復中心,新建50所示範性殘疾人托養機構。向特殊困難殘疾人發放保險補貼,向生活不能自理的殘疾人發放護理補貼。為殘疾人購買2000個公益崗位。六是提高各級各類學校生均財政撥款標準。國小和國中基準定額分別提高到350元、550元,高中階段學校適當提高,普通高校在上年基礎上增加200元。七是加強基層衛生機構能力建設。扶持經濟薄弱地區300個鄉鎮衛生院、8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薄弱地區的3000個村衛生室配置必需的設備,為農村基層定向免費培養適用醫療衛生人才。八是加大文化惠民力度。開展向農村送科普、送文化、送法律活動,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新建農家書屋3000個以上,新增農村有線電視用戶75萬戶。九是進一步解決農村交通和飲水安全問題。建設農村公路5000公里,新改建農村公路橋樑1600座。解決450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十是深入推進脫貧攻堅。確保農村貧困人口中100萬人實現脫貧。
(二)加快發展社會事業。
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制定教育中長期改革發展規劃,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大力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鞏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成果,重視學前教育,關心特殊教育。引導和支持高校加快內涵發展,加強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和教學實驗實習基地建設,推進省屬高校基本建設債務化解,嚴格控制新增債務。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建設一批國家級高水平示範性職業教育院校。支持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繼續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加快實施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政策,改善寄宿制學校食宿條件,解決農村留守少年兒童就讀和生活困難。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認真落實國家有關政策規定,提高教師待遇。
推進醫藥衛生事業改革發展。積極穩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逐步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水平,加強城鄉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建立基本藥物制度,啟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提高人均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擴大免費公共衛生服務範圍。加大對困難人群醫療救助力度。深入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完善補償機制,逐步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通過服務收費和政府補助,使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運行成本得到補償。強化醫療服務和藥品監管,保證民眾基本用藥和用藥安全。扶持中醫藥事業,促進中西醫共同發展。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構建和諧醫患關係。做好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質量,推進城鄉統籌的優質服務體系全覆蓋。
加快文化強省建設步伐。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深入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促進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圍繞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創作一批精品力作,組織好重大文化藝術活動。進一步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免費開放公共文化設施的服務與管理。推進省美術館新館、省檔案館新館、南京博物院二期和江蘇大劇院等重點文化標誌工程建設。加快廣播電視和新聞出版數位化進程,發展新媒體和網路文化。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創新文化業態,做大做強省級文化產業集團,加快建設一批文化產業集聚區。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廣泛開展科普教育。積極備戰第十一屆全運會和第十六屆亞運會,推動競技體育和民眾體育協調發展。
(三)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完善基層民主自治制度,深入推進政務公開、村務公開、廠務公開,保障人民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積極推進和諧社區建設,依法發揮各類社會組織的作用。廣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做好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工作。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形成個人講誠信、企業守信用的良好環境。紮實開展“質量和安全年”活動以及整頓規範市場秩序專項行動。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嚴防不合格產品進入市場。從管理、投入、制度建設等方面多管齊下,加強安全生產治理整頓和監督管理,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入推進平安江蘇建設,強化大調解機制、大防控體系和基層基礎建設,進一步完善領導幹部下訪和接訪的長效機制,主動排查化解和妥善處理社會矛盾,切實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突出問題,做到各種矛盾防範在前、處置在早、化解在小。完善社會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體系,有效預防、妥善處置因企業停產、征地拆遷、工程欠款、農村土地糾紛、涉法涉訴等問題引起的群體性事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嚴厲打擊嚴重犯罪,增強人民民眾安全感。大力支持駐蘇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建設,進一步加強國防教育、國防動員、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和人民防空工作,紮實推進“雙擁”共建活動,認真落實優撫安置政策。
五、進一步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完成今年各項任務,對政府施政能力是重大考驗。我們要主動適應形勢發展的新要求,順應人民民眾的新期盼,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和管理創新,更好地為發展服務、為基層服務、為民眾服務。堅定信心,銳意進取。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重要性、緊迫性,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和省委對形勢的科學判斷和決策部署上來,以思想認識的高度一致保證行動的高度協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保持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把貫徹中央精神同發揮本地優勢緊密結合起來,把推動發展的積極性與科學求實的態度結合起來,敢於迎難而上,善於捕捉機遇,堅持分類指導,切實提高在複雜形勢和開放條件下做好政府工作的能力。
轉變職能,最佳化服務。加強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更加注重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努力為市場主體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可以下放的權利一律下放,可以取消的收費一律取消,可以精簡的審批一律精簡。健全部門之間協調配合機制,規範和最佳化辦事程式,積極開展績效評估,不斷提高工作效能。
接受監督,依法行政。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主動接受政協的民主監督,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意見,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等人民團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主動接受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完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堅持重大事項集體決策,進一步健全民主集中、專家諮詢、社會公示與聽證、決策評估、合法性審查等制度。深化政務公開,完善信息公開和新聞發布制度,大力推進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健全行政執法體制和程式,完善行政複議、行政賠償和行政補償制度,全面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健全行政問責制度,加大責任追究力度。
改進作風,狠抓落實。堅持求真務實、埋頭苦幹,察實情、講實話,辦實事、求實效,克服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民眾,開展調查研究,虛心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努力使發展目標、工作思路、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實際、更加符合人民民眾的願望。健全抓落實的工作機制,明確責任,形成合力,確保各項政策措施不折不扣落實到位,確保重點環節和關鍵問題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艱苦奮鬥,廉潔從政。牢記“兩個務必”,堅持勤儉節約,精簡會議、精簡檔案,嚴格控制評比達標、表彰慶典等活動,堅決制止鋪張浪費。嚴格控制一般性財政支出,實行公務購車用車、會議和公務接待、出國(境)經費等支出零增長。深入開展專項治理,堅決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紀案件。堅持廉潔從政、從嚴治政,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以為民務實清廉的良好形象取信於民,團結和帶領全省人民戰勝困難,努力創造經濟社會發展新業績。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工作,任務艱巨而繁重,責任重大而光榮。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中共江蘇省委領導下,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紮實工作,共克時艱,全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以優異成績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