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福官

到1959年,全隊大圍繒發展到16對,年魚產量躍至3300噸,社員戶均收入1000元。 1960~1965年,東升大隊支持窮隊發展生產和創辦琯頭公益事業達340萬元,對推動這些地區經濟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1956~1985年,東升先後被評為先進集體33次,其中,縣21次,省10次,華東區和全國各1次。

新中國成立後,福官積極參加村里工作,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被選為中共村支部書記、漁業高級生產合作社社長。當時全村130多戶漁民,絕大部分是“連家船”,生產條件落後,全社折價財產總值不過15萬元。為儘快改變貧窮面貌,福官全身心撲在社會主義集體事業上,倡議高級社定名“東升”,象徵旭日東升,蒸蒸日上,並帶領社員始終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發動社員集資,並在國家支持下首造3對6艘30噸大圍繒,開始衝出閩江闖大海,當年魚產量1600噸,比解放初期增加5倍。福官和一班人繼續擴大公共積累,不靠國家貸款,改善生產條件,從而獲得連年增產增收。到1959年,全隊大圍繒發展到16對,年魚產量躍至3300噸,社員戶均收入1000元。收入增加後,開始籌劃陸續安排漁民到陸上定居,建設社會主義新漁村。
60年代後,福官帶領一班人注重科學捕魚,開發遠洋漁業。1960年,東升是全縣最早在大圍繒上安裝動力機械,後又配套起網機械、魚群探測器及無線電通訊指揮系統,到1964年,全隊17對大圍繒全部實現機帆化,當年魚產量突破5000噸,95%以上魚貨售給國家,從無賣過高價魚。全隊集體積累擴大到180萬元,還創辦一批隊辦企業、建設國小教學樓;社員戶均收入4000元,絕大部分遷到陸上建房定居。東升成為福建漁業戰線的一面旗幟,沿海一些漁業社隊陸續到東升學習取經。福官等大隊幹部不但熱情接待介紹,而且先後派出35名技術員,分別住在本縣黃岐、龍海縣石碼、福鼎縣水仙、浙江省洞頭等漁區社隊,傳授捕撈技術;還在資金上給予支援。1960~1965年,東升大隊支持窮隊發展生產和創辦琯頭公益事業達340萬元,對推動這些地區經濟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間,東升一度被當作“富而變修”的典型,少數社員受“左”的影響,挑動瓜分集體積累,福官遭受不應有的批鬥,但他仍堅持原則,團結多數幹部民眾,頂住壓力,維護了集體經濟,並在非常艱難的條件下繼續推向前進。到1985年福官退休時,東升擁有大機圍繒30對,還新置鋼質漁輪1艘,創辦織網廠、機械廠、冷凍廠、漁業碼頭等企業和文化設施,集體資產1300多萬元,成為聞名全省的“千萬富翁”,為日後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福官擔任東升主要領導整整30年,為壯大集體經濟,提高漁民生活竭心盡智,不遺餘力,為國家和社會作出很大貢獻,個人從來不搞特殊,不多吃多占,廉潔奉公,率先垂範。陸上建漁民新村,先安排社員民眾,後考慮自己;公務出差堅持坐硬席,不要臥鋪;住普通房,不住高級間,因而深受民眾擁戴和上級組織充分肯定。1956~1985年,東升先後被評為先進集體33次,其中,縣21次,省10次,華東區和全國各1次。福官先後擔任過琯頭公社黨委副書記和縣革命委員會副主任(不脫產),當選為縣第一、五、八、九屆人民代表、中共縣委第四屆委員、福建省政協委員、中共福建省第五屆代表大會代表、中共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退休後保持晚節,仍然關心集體,熱心公益事業。因病於1994年逝世,終年67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