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油田勘探志

江漢油田勘探志

《江漢油田勘探志(1958-2000年)》系統地總結了40多年來在江漢盆地及其周緣石油及天然氣勘探的歷史、油氣田發現的過程以及油氣勘探過程中的科研情況。同時,也總結了在江漢從事油氣勘探工作各工種的技術發展、工程進展狀況以及油氣勘探中的經驗和教訓。江漢油氣勘探史既是一部艱難創業史,也是一部科技進步史。編撰出版《江漢油田勘探志》具有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激勵勘探戰線全體職工、促進油田發展的重要意義,並對科研、生產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江漢油田從1958年開始地面調查工作,1961年鑽探第一口石油探井,1965年7月發現了第一個油田——王場油田,1970年3月在鄂西山區發現了建南氣田。1969年至1972年開展了江漢油氣勘探史上最大規模的石油會戰,最多時同時動用鑽機114台,形成江漢油田的基本規模。特別是近10多年來,由於勘探技術的進步和思維創新,油氣儲量實現了翻番的目標,為油田的穩產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圖書目錄

第一篇 總述
第一章 地理概況
第二節 地質背景
第三節 勘探歷程
第四章 油氣田分述
第五章 勘探管理
附表
第二篇 地質勘探研究
第一章 區域普查勘探階段的地質研究(1958年3月——1969年7月)
第二章 石油勘探會戰階段的地質研究 (1969年8月——1972年5月)
第三章 精雕細刻及再次區域勘探階段的地質研究 (1972年6月——1979年12月)
第四章 深化陸盆勘探、力爭海相突破勘探階段的地質研究(1980年1月——2000年12月)
附表
第三篇 地球物理勘探
第一章 物探工作概述
第二章 地震採集
第三章 資料數據處理
第四章 資料解釋與解釋方法研究
第五章 重力、磁力、電法勘探
第六章 物探技術研究
附表
第四篇 鑽井工程
第五篇 石油測井及錄井
第六篇 試油工程
第七篇 勘探大事記要

文摘

第二章 地質背景
第一節 沉積地層
湖北省地層分區屬秦嶺分區和中揚子分區。秦嶺分區在印支期前主要為海相地層,且多已變質,印支期後主要是隆升剝蝕區,沉積地層很少。中揚子分區沉積自震旦紀開始。其中,下震旦統稱蓮沱組和南沱組,以大陸沖積的紅色粗碎屑岩和冰川碎屑岩為主,上震旦統一下三疊統為淺海碳酸鹽岩、碎屑岩沉積,總厚7000~8000m,除泥盆系和石炭系發育不全外,其餘層系均發育良好。在鄂西三峽及長陽地區該套地層出露最全,化石豐富,是國內外地層對比的標準剖面之一。中三疊統為海陸過渡相碎屑岩沉積,在鄂西、鄂中及鄂東部分地區保存較好。上三疊統至侏羅係為內陸湖泊砂、泥(頁)岩沉積,主要見於鄂西、鄂中及鄂東地區。
白堊系地層主要分布在江漢平原,在鄂西、鄂東、鄂北各地亦有零星分布,地表出露在宜昌、當陽、宜都、松滋等地,均為一套紅色岩系。自下而上有下白堊統石門組,中白堊統五龍組,上白堊統羅鏡灘組、紅花套組及跑馬崗組。在江漢盆地內部已有多口井鑽遇,但主要是上白堊統,稱為漁洋組。僅個別井(如潭口地區的潭參1井)鑽遇中白堊統,命名為潭口組。
湖北省下第三系除南襄盆地南部的襄棗凹陷外,主要分布於江漢盆地及其周緣地區,岩性為內陸鹽湖相砂、泥(頁)岩及膏、鹽岩沉積。上第三系除江漢盆地外,在主要河流的中上遊河谷區亦有零星分布(表1—2—1)。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