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趙嘏(gǔ), 字承佑, 楚州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 約生於憲宗元和元年(806). 年輕時四處遊歷, 大和七年預省試進士下第, 留寓長安多年, 出入豪門以乾功名, 其間似曾遠去嶺表當了幾年幕府. 後回江東, 家於潤州(今鎮江). 會昌四年進士及第, 一年後東歸. 會昌末或大中初復往長安, 入仕為渭南尉. 約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於任上. 存詩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七絕最多且較出色。
原文
詩文江樓有感
趙嘏 隋唐 獨上江樓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1)感舊:感念舊人。舊事。
譯文
獨自登上江樓,不禁觸景生情,感到寂寞悵惘。月亮倒映在水波粼粼的江面上,水天相接,分不清哪是月色,哪是水色,哪是天色。昔日來此共賞明月的朋友哪裡去了?這兒的風景卻仿佛還和去年一樣。
賞析
這是一首情味雋永、淡雅洗鍊的好詩。
在一個清涼寂靜的夜晚,詩人獨自登上江邊的小樓。“獨上”,透露出詩人寂寞的心境;“思渺然”三字,又使人仿佛見到他那凝神沉思的情態。這就啟逗讀者,詩人在夜闌人靜的此刻究竟“思”什麼呢?對這個問題,詩人並不急於回答。第二句,故意將筆盪開去從容寫景,進一層點染“思渺然”的環境氣氛。登上江樓,放眼望去,但見清澈如水的月光,傾瀉在波光蕩漾的江面上,因為江水是流動的,月光就更顯得在熠熠閃動。“月光如水”,波柔色淺,宛若有聲,靜中見動,動愈襯靜。詩人由月而望到水,只見月影倒映,恍惚覺得幽深的蒼穹在腳下浮涌,意境顯得格外幽美恬靜。整個世界連同詩人的心,好象都溶化在無邊的迷茫恬靜的月色水光之中。這一句,詩人巧妙地運用了疊字迴環的技巧,一筆包蘊了天地間景物,將江樓夜景寫得那么清麗絕俗。這樣迷人的景色,一定使人盡情陶醉了吧?然而,詩人卻道出了一聲聲低沉的感喟:“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同來”與第一句“獨上”相應,巧妙地暗示了今昔不同的情懷。原來詩人是舊地重遊。去年也是這樣的良夜,詩人結侶來游,憑欄倚肩,共賞江天明月,那是怎樣的歡快!曾幾何時,人事蹉跎,昔日伴侶不知已經飄泊何方,而詩人卻又輾轉隻身來到江樓。面對依稀可辨的風物,縷縷懷念和悵惘之情,正無聲地啃齧著詩人孤獨的心。讀到這裡,我們才豁然開朗,體味到篇首“思渺然”的深遠意蘊,詩人江樓感舊的旨意也就十分清楚了。
短小的絕句律詩,一般不宜寫得太實,而應“實則虛之”,這才會有餘情餘味。這首詩,詩人運筆自如,賦予全篇一種空靈神遠的藝術美,使讀者產生無窮的聯想。詩中沒有確指登樓的時間是春天還是秋天,去年的另一“望月人”是男還是女,是家人、情人還是友朋,“同來”是指點江山還是互訴情衷,離散是因為世亂飄蕩還是情有所阻,這一切都隱藏在詩的背後。讀者完全可以展開自己想像的翅膀,在詩人提供的廣闊天空里自由飛翔,充分領略這首小詩的幽韻和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