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江南村位於富春江上游中段子胥溪、子胥野渡隔江相對的江南村是江沿岸難得的保存完好的古村落。背依青山、三面環水,遠隔塵囂、環境清幽,有“富春江畔桃花源”之美譽。
景色
村子北面的碼頭邊有一座面闊三間,古色古香,建築精緻的門樓。從門樓灰黑的顏色就可以看出江南村是一個很悠久、很古老的村落。從門樓往西不到100米的堤壩拐彎處有一座依江傍水十分精緻的亭子,便是當年乾隆觀景的帝座亭。帝座亭是觀景的最佳位置,遠可眺幽僻泠峭、清綺明麗的子胥溪,近可觀碧水平鋪、藍得清心的富春江和逶迤對峙、綠得可人的兩岸青山;轉過身向南由近向遠看:綠樹環抱、水澄波靜的小南湖,馬頭高聳、一字排開的古民居,漫山遍野、枝挨枝、密匝匝的竹子,一一在眼前鋪開,組成一幅幅優美的畫面,賞心悅目,令人心曠神怡。
走馬樓是古村落最精美最氣派的古建築,也是當時富春江沿岸最豪華的住宅。古時運輸以水上交通為主,江南村是富春江畔一個繁華的商埠、驛站,徽商走馬燈似的來來往往、在此落腳,走馬樓由此得名。粉牆、黛瓦、馬頭牆是它的外部典型特徵。由於高聳的馬頭和封火牆遮擋,藏而不露,把自己和財富隱藏在青磚高牆內,形成很強的私密性,這一點深受徽派建築風格的影響。走馬樓內的樑上、窗欞、牛腿等處均巧琢精雕,圖案、紋樣繁複巧妙,內容豐富、題材廣泛。雕刻的畫面,有的單幅一個題材,有的幾幅組成一出連環古戲。花蕾初綻,鬢影衫痕,惟妙惟肖;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形象逼真,細緻生動。世事滄桑,那么多年過去了,依舊完好無損,給人一種文化的陶冶和藝術的享受,充分反映了當地民間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
走馬樓內還可以欣賞到當地古老而又具代表性的劇種、人稱浙西一絕的提線木偶戲和唱道情表演。提線木偶,當地民間俗稱“吊吊戲”。演出用的木偶共36隻,高約2尺,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每隻木偶有11根線連著每個關節,拉動這些線,使木偶做出各種動作。除了後台外,台上木偶操縱,演唱都是一個人獨立完成,十根手指操縱4到5個木偶的同時,根據手中木偶的角色配唱,花旦出場用女聲、老生唱腔用粗嗓門。讓人嘆為觀止。
建德當代唯一一位提線木偶藝人、三都鎮八旬老漢謝樹昌給大夥露了一手絕活——表演提線木偶戲《白娘子下山》
唱道情,又稱魚鼓。三尺長的竹筒上面一頭筒口蒙著蛇皮,夾在左掖下,用右手拍之,發出“蓬蓬”聲,左手指握二根竹尺,相互擊打,發出“察察”聲,在“蓬蓬”、“察察”伴奏聲中,藝人用當地方言演唱。唱一段後,來幾句念白。在以前,唱道情藝人常常在茶館裡表演。
由於時代發展,社會進步,人們的業餘生活越來越豐富,唱道情逐漸被冷落,為了避免這門古老藝術失傳,景區工作人員經過半年多的尋找,好不容易在龍游縣南部與遂昌縣交界處的龍游梧村鄉一個很偏僻的小山村--三元戴村找到了這位名叫方岳年的已唱了四十多年的唱道情民間老藝人。
碼頭對面,連成一片的老房子是作坊鋪,這裡是民間傳統手工藝展示區,民間傳統手工藝是我國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說不清是現代生活拋棄了傳統手工藝,還是傳統手工藝適應不了現代生活,隨著歲月流逝,已經有很多民間傳統手工藝在歷史風風雨雨中淹沒、消失,為了拯救民間這些將失傳的傳統手工藝,景區面向全國招募民間藝人到江南村安家落戶,向遊人展示傳統手工藝。你可以從中了解到釀酒、石雕等傳統工藝製作過程。
沿江邊往東走100米,轉過一個山彎,是景區即將開發的一個新景點——亞洲面積最大的木蘭園。經過建德林場林業工人多年的收集,精心栽培,細心管理,木蘭園現有木蘭科樹種78種,其中國家二級保護樹種5種,三級保護樹種11種,收集我國南亞熱帶以南的分布樹種12種。有10個品種已經開花。具有很高的旅遊觀賞和科研教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