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與跨世紀當代文學思潮研究

江南文化與跨世紀當代文學思潮研究

江南文化與跨世紀當代文學思潮研究,是吳秀明編著,2009年12月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江南文化與跨世紀當代文學思潮研究

《江南文化與跨世紀當代文學思潮研究》採用以浙江、江蘇為主,兼顧上海的方式對此進行解讀。也就是說,將“江南文化”具體為浙、江、滬三地的文化,這也是通常所謂的狹義的“江南文化”的概念。具體論述分上、下兩編展開:上編部分,主要從“思潮與事件”兩個維度展開論述,涉及“斷裂”事件、“新概念作文”事件、《沙家浜》事件、余秋雨及其文化散文的論爭、金庸及其武俠小說的論爭、江南的尋根文學、江南的先鋒文學等。上述這些事件與思潮當然很複雜,但它們都與江南文化具有密切的關係,是江南文化在特定時空環境下的特殊表現和必然產物。尤其是作為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兩大文學主潮的尋根文學和先鋒文學,它的生成和發展更是與江南文化息息相關。可以說沒有江南文化的直接融人和催化,就沒有它的挾裹文壇的潮湧。

該書是浙江大學“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中國傳統文化與江南地域文化研究”的一個子項目,從2003年立項到現在正式完成並交付出版社出版,先後長達六年。之所以如此,固然與諸多雜事的纏身不無有關,但同時恐怕也有選題方面的客觀因素。因為“江南文化”的題目實在有點大,它與當下的社會文化語境似乎顯得有點“隔”;其概念內涵、邊界也不那么清晰,處理不當,很容易流於空洞或空疏。再說,可用作借鑑的、直接有用的研究成果也不是很多。

圖書目錄

緒論

一 江南文化在當代中國文化格局中的地位

二 江南文化視域中的當代文學思潮及其主要特點

上編 思潮與事件

第一章 “斷裂”事件

第一節 由問卷調查引發的事件

第二節 “斷裂”事件與南京文化的特殊關係

第三節邊緣政治與南北文學圈

第二章 “新概念作文”事件

第一節 “新概念作文”與上海《萌芽》雜誌

第二節 “新概念作文”與江南教育傳統及中學語文教學

第三節 從“新概念作文”到“80後”創作

第三章 《沙家浜》事件

第一節 事件起因及各方的反映

第二節 從江南文化的角度看《沙家浜》

第三節 紅色經典改寫及其相關的原則問題

第四章 余秋雨及其文化散文的論爭

第一節 文化批判與商品炒作的不同評價

第二節 狂放姿態與個體人格的矛盾

第三節 敘事模式的成就與局限

第五章 金庸及其武俠小說的論爭

第一節 “金學”與江南傳統

第二節 排位之爭與名人從教問題

第三節 王朔挑戰與南北文化的隔閡

第六章 江南的尋根文學

第一節 邊緣狀態下的“尋根

第二節 在傳統與現代的雙重邊界徘徊

第三節 江南文化之“根”與作家的豐富表達

第四節 在無奈堅守中眷戀與回味

第五節 沉浸在地域文化氛圍里的語言敘述

第七章 江南的先鋒文學

第一節 江南文化與先鋒文學的內在聯繫

第二節 精神層面的突破

第三節 形式層面的突破

第四節 與影視網路新傳媒的關係

第五節 先鋒文學發展與目前面臨的困境

下編 創作與批評

第八章 余華的創作

第一節 童年經歷的影響

第二節 強烈的先鋒意識

第三節 向寫實的傳統靠攏

第四節 內蘊的江南文化元素

第五節 生命之源與超越性的文化姿態

第九章 蘇童的創作

第一節 文化品格與先鋒精神

第二節 從“香椿樹街”到“楓楊樹村”的背叛和還鄉

第三節 “紅粉情結”與女性原欲的揭示

第十章 畢飛宇和艾偉的創作

第一節 兒童視角與人性探求

第二節 權力書寫與靈魂救贖

第三節 城鄉世相與文本內部復調的不同呈現

附一論葉兆言“夜泊秦淮”系列小說中的女性形象

附二論張抗抗小說中的江南意象

第十一章 文學批評

第一節 學院批評的理論建樹

第二節 “重寫文學史”及其引發的討論

第三節 “人文精神”大討論

第十二章 批評家的實踐

第一節 洪治綱:永遠的質疑

第二節 汪政和曉華:“品味”的批評

第三節 兩種批評之間的相通與互補

第十三章 文學刊物

第一節 《上海文學》:思想的先鋒性

第二節 《江南》:文化品位的追求

第三節 《鐘山》:引領文學新潮

第四節 堅守與進取之路

後記

……

圖書文摘

自唐以降,江南的名稱雖歷經變化,但從總體上看,區域範圍逐漸縮小至江、浙一帶,並且褪去了它的行政色彩而作為自然、經濟、文化的含義而存在。這裡所謂的江南,也就是清朝以來人們習慣所稱的“八府一州”:蘇、松、常、鎮、寧、杭、嘉、湖以及由蘇州府劃出的太倉州。《辭海》“江南”條釋:“地區名。泛指長江以南,但各時代的含義有所不同:春秋、戰國、秦漢時指今湖北的江南部分和湖南江西一帶;近代專指今蘇南和浙江一帶。”後者就是狹義“江南”的概念。這么劃分的標準是:這“八府一州”之地不但在內部生活條件上具有統一性,同屬於太湖水系,在經濟方面的關係也十分緊密,而且其外圍有天然屏障,與臨近地區形成了明顯的分隔①。到了近代,情況又有了些變化。本來在明代中期,長江下游經濟中心城市是蘇州。而19世紀末,隨著海洋文化的興起以及對外大門的打開,港口城市上海取代了運河城市的地位,並由此及彼地對周邊和地理位置相對靠近的寧、紹產生了重要的輻射作用。

正是基於這樣的事實和道理,我認為在講“江南”概念時,是可以而且有必要將受上海經濟輻射的寧、紹甚至上海納入視野。事實上,現在不少研究就是將其列為“江南”經常性的表述對象。當然,上海不同於寧、紹,它的情況相對比較特殊。從自然地理的角度歸劃,它自然是在江南地域範圍之內;但由於移民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響、改造和融合,又呈現出複雜狀態。這一點,我們在近代乃至當代上海人所表現出來的“精明求實的商人觀念,寬容趨新的文化觀念,獨立自主的國民人格和熱情自覺的參與意識”②中,依然可觸摸到江南人文化生態中求新而又適度、聰明而又平和等的種種文化人格特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