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起因
清末,隴海鐵路開通之後,西抵洛陝,東至鄭汴,交通十分便利,販夫行商,絡繹不絕,省城開封則是匯聚之地。當時開封城內,其他省會會館林立,省內僅覃懷會館一座,沒有汜水會館。當年的汜水商人,雖無晉商的財大氣粗,但是已經在開封嶄露頭角,僅從事商業經營的就有兩千多人,汜水子弟也集結開封參加科舉考試,而商人、學子越來越多,居無定所,缺乏組織,造成很多不便。於是,汜水商人馬雲衢、曹潤泉等發起募捐,計畫修建會館一座。經過籌備,集資在南京巷東側茅胡同購買3畝多地,選取吉日動工。根據《汜水會館記碑》記載:“起光緒三十一年正月,迄中華民國八年二月,工竣,計用資萬餘緡。”
建築格局
汜水會館經過十餘年的建設,建成一座完整的清代四合院建築,大門高大、影壁磚雕精美,正院瓦房12間,後院瓦房50間,有東西廂房,硬山灰瓦頂,出抱廈。現存的兩座房子都是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硬山灰筒瓦頂。
會館作用
汜水(今滎陽市汜水鎮)是清末一個小縣城,但是汜水商人卻在省城為出門在外的鄉人建造了一座家園,發揮著凝聚鄉情、匯集鄉音、幫扶鄉黨的作用。自建成以來,汜水會館成了汜水工商士農的大本營和駐汴辦事處,來省城辦理公事的公務員或者來開封求學讀書的學子經常小住會館。每逢佳節,還要舉辦盛大宴會,那些漂泊在汴的汜水人,在茅胡同有了一個溫馨的家。寓汴的汜水人深感異鄉生活艱辛,因而,把興辦公共福利事業、救濟貧困,作為自己的一項義務。在“大梁門外置墳地5畝,葬分男女,共編150餘號”。汜水會館促進了汜水商人的商業發展,民國時期,開封南北書店街的書簡業,幾乎全部是由汜水人經營,書店街一時竟有“小汜水”之稱。
名人云集
著名作家李蕤是汜水人,在開封的時候一直居住在汜水會館。20世紀50年代初,河南省文聯青年作家南丁曾與李蕤三個孩子在汜水會館合影。當時汜水會館的一部分是河南省文聯宿舍,居住著文學界的重量級人物蘇金傘、徐玉諾、塞風、周原、青勃等人。汜水會館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河南文學的繁盛,文學前輩在會館留下了生活足跡,寫下了優美篇章。這裡曾經桃花燦爛,後來改成了黃委會家屬院,加蓋房子犬牙交錯,沒有了昔日四合院的華美和燦爛的桃花。